高校资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2014-10-16 18:37朱兰兰乔儒
大学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家庭

朱兰兰 乔儒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由免费到收费、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改革。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改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新的形势,需要发现、研究和解决新问题,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的内容以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

[关键词]高校资助政策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168-02

一、高校资助政策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由免费到收费、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改革。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资助工作也不断地进行了调整。1994以来,我国高校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达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

据统计,2009年,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金额347.2亿元,全国受到资助的学生3106.04万人次。2008年资助总金额293.7亿元,2009年相比较2008年增加了53.5亿元,增幅18.21%。在2009年的资助金额中,以奖学金的形式资助的占723.49万人,资助金额92.92亿元,占资助总额26.76%;以助学金的形式资助的674.81万人,资助金额95.26亿元,占资助总额的27.44%;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170.94万人,贷款金额93.57亿元,占资助总额26.95%;以特殊困难形式补助的187.25万人次,资助金额7.03亿元,占资助总额2.02%;以勤工助学方式资助的295.29万人次,资助金额14.33亿元,占资助总额4.13%;以学费减免形式资助的41.47万人,减免资助金额8.11亿元,占资助总额2.34%;其他各类资助金额35.99亿元,占资助总额10.36%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关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问题备受政府、社会关注,各个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的资助政策,切实为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成绩斐然。但目前我国对高校学生的经济资助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有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问题是贫困大学生资助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如果对资助的对象认识不清,界定模糊,不仅会浪费我们的资助资源,而且还会降低我们资助的信服力。目前,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责任大多只落在高校身上,仅从高校的角度和层次去设定一个界定标准,这势必会造成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支出情况不一,难以设置统一标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特困生的困难程度是与当地人均的消费水平和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支付费用的增长幅度密切相关的。由于各高校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收费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作为全国划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导致各学校划分标准存在较大差异。

2.高校学生生源地分布广,难以核实学生实际情况

由于大学生的生源地一般分布比较分散,高校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贫困状况进行实地调查认定,而高校对于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生活费用支出和学生家庭经济实际状况有一定的困难。此外,一个家庭的收入情况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出入,家庭能否承担得起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学校无法求证。现在通行的做法是由学生自己所在地开具家庭经济情况证明。出具证明的单位有村委会、乡镇政府、居委会、县(市)民政局等部门,其信度如何就是一个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在这一工作上出于人情关系等各种原因的考量,往往降低标准,这就造成了那些来自消息闭塞地区的、真正的贫困学生失去了得到资助的机会。

(二)救助的政府职能部门过于单一

长久以来,我们惯于将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救助列入教育救助的范畴,因此,我们更多地把高校学生的帮困救助工作归属于教育部门的工作,而政府的其他职能部门更多的则是“友情赞助”。事实上,这是一个误区,教育救助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即属于社会保障范畴,而这一点在国际社会上早已经形成了共识。在国外,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支持的有政府、大学和社会,其中,社会资助力度非常大。耶鲁大学在1980年就创设了第一个向外界筹资的校友基金会。[2]目前,这种做法被普遍采用。此外,国外社会捐赠与校友捐赠的形式也很多样化,在整个资助体系上更加注重实用性。[2]

(三)资助的宗旨、方式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取向和认可度之间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宗旨一般表述为“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主要是将维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状态作为工作目标,大多停留在经济层面上的资助。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对体现自身价值的认可以及个人能力提高的关注。这表明,学生除了需要得到经济帮助外,更多的是心理和成才方面的帮助。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调整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社会问题,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就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个人共同努力,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多元化的资助体系。当前,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资助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还要把资助工作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经济資助、知识资助、心理资助”的统一,针对目前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树立多元的资助理念

从各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研究中可以看出,不管什么时期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选择都以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只有在适合国情的正确理念指导下,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资助政策,才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较好的推进作用。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资助政策的选择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利益,也要考虑社会的利益。我国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时期,并且我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高达23%,单靠助学金很难支撑起大众化教育的体系,也难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存在着区域差异,如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均衡,院校、学科、专业等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任何一个资助主体和单一方式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任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树立多元资助理念。不同的主体和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差异,而且不同主体之间和方式本身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支持时,多元的资助主体和方式应该在政府的领导下分工协作、紧密配合。除了政府运用公共的资金资助学生外,其他一些非政府的力量如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以及私人等都应以各种方式加入学生的资助事业,形成立体的资助格局。因此,目前中国迫切需要树立一个能充分吸引和调动热心于教育的社会各方面资本及力量的多元资助理念。[3]

(二)建立与发展能力资助模式

经济资助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能力帮扶、心理解困同样也很重要。由于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也比其他学生大得多,他们所面临的心理上的困惑和心理问题也更多。实际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在学习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会普遍表现出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接受新信息慢、不善交际等特点。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了基本费用和保障后,如何调整心理,培养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就业水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增长才是关键。毕竟知识与能力并重才是社会需求型人才的集中表现,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给家庭經济困难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教育条件、成功机会,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生存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些才是积极的资助思路。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从单一的福利性资助向有偿借贷和鼓励性资助相结合转变,将过去单一的助困机制调整、转变为以激励为主、助困为辅相结合的新机制,即造血型能力资助模式。这种方式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帮助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有机结合起来,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主创业等努力来获得资助,同时积极关注并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生活,全方位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综合素质。

[ 注 释 ]

[1] 人民网教育频道(http://edu.people.com.cn)http://edu.people.com.cn / GB / 8216 / 200762 / index.html#.

[2] 赵立卫.美国大学生资助的“资助包”制度[J].比较研究教育,2005(2):55-56.

[3] 林娜,覃干超,罗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新模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