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4-10-16 15:08樊锁海罗国伟刘炜
大学教育 2014年16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研究生机制

樊锁海 罗国伟 刘炜

[摘 要]多学科、边缘学科和跨专业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的关键。如何培养肩负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史使命的创新型研究生,特别是如何加强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研究生教育的重大任务和面临的新挑战。探讨如何加强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可以从对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以及激励形式、资源配置形式、导师指导形式、评价形式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保证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取得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多学科专业 研究生 协同创新 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59-03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知识、智慧、智能、人格高度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具有高等院校传承学术、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主要功能。纵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迅猛发展,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日趋复杂,人们必须不断地面对经济社会加速变化而带来的各种挑战。在复杂的、盘根错节的问题前,单一学科的知识和狭隘的专业化技能已经显得软弱无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种学科的理论、观念、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必须依靠多学科协作。

事实上,多学科、边缘学科和跨专业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的关键。而如何培养肩负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史使命的创新型研究生,特别是如何加强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建设,已经成为现代研究生教育的重大任务和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根据近年来从事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和指导的实践,探讨如何加强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性高级人才。

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为教育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竞赛以完全真实的实际问题、完全真实的数据为竞赛内容,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需要多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协作。因此,这种实践性、多学科性、高强度、协作性的学术活动受到广大研究生的青睐。

赛事在全国研究生中具有广泛影响,自2004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十届。暨南大学从2004年首届开始一直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最初每届有2-3队参加,期间得到学校研究生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2009年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受学校研究生部委托统一组织此项赛事,并举办了学术报告介绍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当时吸引17支队伍共51名来自各个学院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参加,最终报名参赛12支队共36名研究生,共获得全国二等奖两项(2队),全国三等奖两项(2队)。获奖研究生来自学校信息、理工、经济、管理等学院,涉及数学、计算机、物理、统计学、金融、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主要是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通过这几年暨南大学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取得的成绩,我们总结出:要使得包括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在内的研究生科技活动能在高校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对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

二、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協同创新机制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概念首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教授于2006年提出。杨卫教授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他认为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包括管理机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学位监督和保障体系、资助奖助体系等)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均具有双重性。他认为研究生教育协同式创新包括三项理念:和谐理念、激发理念和多赢理念,并将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梳理为八个环节,指出把握研究生教育在需求、规模和质量关系的主要原则,提出研究生教育机制(包括培养机制、投入机制、招生机制、评价机制)改革和营造立体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思路。

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研究的目的就是建立机制,给各个专业研究生提供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机会和环境,使得研究生们解决重大综合问题的能力、团体协作共同攻关的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使得他们能成为未来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

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主要对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以及激励形式、资源配置形式、导师指导形式、评价形式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以便制定相关的措施和办法,保证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取得显著的成效。

1.举办和参加科技竞赛及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培养与人协作、团队作战的能力。因为科技竞赛、科研课题、攻关项目往往要靠科研团队的群策群力才能完成。研究生毕业后无论是到研究所还是到企业就业,面对的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要想很快进入工作角色,承担起研究任务,就要有出色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而科技创新实践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暨南大学开展的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题目来自于学校各学科教师的科技项目等真实课题,有学校行政学团等组织齐抓共管,并经过深入调研协商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学校在活动开展、组织宣传、培训指导、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并制定研究生参加全国科技创新活动获奖的奖励办法,以促进研究生在各个方面获得全面的进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2.在资源配置方面,探讨提供启动经费、实验室等基本条件,提供开展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的环境。建立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基金,或者以研究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的形式资助,以便统一支持和管理并保证该活动健康发展。

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积极组建研究生队伍参加科技竞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创新基地是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科学实验和创新思想碰撞的专门场所,是可以为多学科研究生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我们应加强信息资料网络环境建设和实验装备研究条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与学校优势学科的平台和基地建立密切联系,加强指导力量,改革管理机制,这样可以为研究生创新研究提供一个设备良好、开放合作的学术环境。

目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建设了“研究生科技协同创新实践基地”(学校以“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训练计划”方式立项资助),构建了一批面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展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技能的创新实践及竞赛项目,创建了一个融合各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共同开展科技创新的协同实践基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信息学院三个学科(数学、计算机和电子)的研究生之间进行多学科的协作,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进展。另外,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还与学校其他学院研究生合作,承担学校挑战杯竞赛研究项目。例如数学学科、计算机学科和新闻学科三位研究生主持学校挑战杯招标项目“网络(微博、博客)意见领袖识别机制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3.在导师指导方面,制定相应的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活动中,形成导师指導下的师生协同创新局面。实际上,多学科协作研究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每一个学科都有一种知识传统(即知识体系、范畴和相应的行为准则),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其思维方式、研究手段、概念体系被特定化后,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这种状况会制约与相邻学科乃至同一学科的其他分支的主动接触。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要求科学研究必须打破封闭体系实行开放性的学术思想交流。由于多学科交叉研究不受学科边界和传统专业的限制,不受某一理论和方法的约束,多学科合作、交流、互补,使参与者知识得到更新,知识结构得到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性得到加强。

实际上,我们在与多个学科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交流中,大家都认为多个学科的交叉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学校可出台一些措施,鼓励多学科的研究。暨南大学目前正在试行多学科博士研究生协同创新计划,条件成熟时将推广到硕士生范围。

4.在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过程中应建立比较全面、恰当的评价指标进而形成公平竞争的氛围。这种评价包括对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对指导教师的评价、对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院系的评价等。

5.建立多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学术交流平台,组建多学科研究生创新中心。2010年1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中科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成立仪式时强调,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努力解决影响未来发展的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国家现代建设提供坚实科技支撑。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比较深入,可考虑建立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中心。

建立多学科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活跃学校学术氛围,开拓研究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有效地激励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采取课题组模式,鼓励不同学科教师联合申请多学科交叉项目,研究生通过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共同完成交叉学科项目,实现研究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暨南大学目前正在实施“菁英学子计划”,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为研究生的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三、展望与结语

基于对国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战略部署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数学建模竞赛这种实践性、多学科性和协作性的科技创新活动特色的深入理解,以暨南大学组织和参加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这一科技创新活动取得的经验为例,探讨如何加强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我们通过组织举办学校和参加国家的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研究生参加全国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办法,建设了以数学建模竞赛等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为重要内容的科技协同创新实践基地,多学科协作承担各种研究生科研项目。两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相关教学研究成果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年1月),这对多学科协同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安华,胡燕平,颜建辉,黄良沛.构建多学科融合学术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47-48.

[2] 卢建飞,吴太山,吴书光,尹承梅.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1):46-47.

[3] 王增贤,白波,段耀奎,宋文刚.多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115-116.

[4] 向晓东,张慧灵,段宁.理工科大学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8(6):26.

[5] 李文星,李建华.论构建拔尖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5):43-47.

[6] 刘春媛,李凌虹,江建民.谈工业设计专业多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教育[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126-128.

[7] 张宏军,李华兵,卢厚清.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9(5):11-14.

[8] 裴旭,张淑林,余芹.依托大跨度、多学科交叉的科技平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研究生创新中心建设的实践理念定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13-14.

[9] 杨卫.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1-5.

[10] 张强,李远航,喻旭兰.“分类协同型”金融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10-13.

[11] 杨菁.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途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83-85.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研究生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