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明芳
摘 要:数学课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对一位初中数学教师来说,如何更有效地上好一堂数学课非常重要。
关键词:数学课;有效课堂;措施
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那么,如何更有效地上好一堂初中数学课呢?
一、认真扎实地备课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关键
1.认真研读课标,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师备课时应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并确认和调整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标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同时需要考虑另外两个目标。重视创设学生自主思考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品质。
2.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
备课中应思考两点:一是教材中的知识和学生能力的问题,学生对定理的掌握应用、学生对整个初中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等,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探究方法和技巧。教师将怎样引导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分清楚哪些学生需要表扬鼓励,哪些学生需要提醒注意,哪些学生需要个别辅导。如果教师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时注意到这些,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体现出来了。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备课过程中要准确定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只有找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才会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重点什么时候突出、难点什么时候突破,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不会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主次的教学局面。
二、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环节
好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互动的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师能否组织好教学,能否设计好板书,能否运用好语言表达,都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教师要让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新颖而巧妙地设计新课的引入
好的导入不光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感受,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就一群猴子在树林里分桃子提出问题:若每只猴子分6个,就会剩5个;若每只猴子分7个,就差8个。请问这里有几只猴子?共有多少个桃子?这样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对学习本节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
2.紧紧抓住重点,大力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突破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关键看教师是否正确地讲解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否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和解决了教材的难点,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基本知识。
3.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挖掘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的设计不能盲目,不能没有目的,要做到有代表性、针对性的联系。切忌无的放矢,为练习而练习,甚至光有数量而没有质量,这样就失去了练习的意义。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最关键的,只有教师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激发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讲到“全等三角形”时,让学生自己找身边的全等三角形,看谁找得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不等式”一节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准备组织七年级学生包车参加活动,如果每辆车坐45名学生,就有15名学生没有座位;如果每辆车坐50名学生,最后一辆车就有若干个座位空着。你知道七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应该包多少辆车呢?面对这样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很神奇,能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如:讲七年级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一节时,笔者引导学生将一张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可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创新。
总之,要想更有效地上好一堂初中数学课,需要数学教师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和发现。要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数学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是教师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