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能力举足轻重。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企业强。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孕育下,大北农集团始终以科研创新为动力、以质量创新为核心、以服务创新为支撑,奋发进取、砥砺创新,走出了一条坚实的“报国兴农”之路。
从“两个人、两间房、两万元”到一家已发展成为以饲料、动保、疫苗、种猪、生物饲料、种业、植保等产业为主体、拥有25000余名员工、1500多人的核心研发团队、100多家生产基地、160多家子公司和10000多家基层科技推广服务网点的农业高科技综合服务企业集团,大北农集团用自身的成长见证了中国现代农业事业的变迁。
大北农集团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之源,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形成了国内一流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核心竞争力;通过培养研发人才、加大研发投入、装备科研条件,形成了坚实的研发实力。
大北农集团拥有3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关村“十百千”企业,也是行业内拥有专利最多的企业。拥有“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作物生物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建有中关村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和北京市首家民营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还被认定为 “饲料安全生物调控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饲料安全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与国内外近百家科研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在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大北农以贝贝乳、宝宝壮等产品为代表的猪早期营养技术,于201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大奖、以“诸欢泰”为代表的“大北农猪圆环病毒疫苗技术”于2012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大奖的获得进一步提升了大北农科技创新的活力。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大北农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大北农集团每年以20%的速度扩大科研队伍,形成一支内外联合、上下互动、持续创新的科技人才梯队。实施以事业吸引英才、以待遇留住人才、以情感凝聚人才的策略,优化科技队伍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大北农集团现有研发人员1500多人,其中100多名博士、300多名硕士,2011年起引入国际领军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名、“海聚计划”人才5名,研发团队中有海外工作经验的员工40余名。
目前,大北农集团已形成较完善的选才、聚才、用才机制,建立了网络人才库与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支持员工在职深造,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升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大北农集团利用自身的转化基地与技术服务网络,将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转化,将科技成果盘活,将社会成果资源变成大北农发展的战略资源,主要通过生物技术开发生物饲料、作物新品种、生物疫苗、生物农药,通过“开放竞争的产学研合作”与“成果中试熟化转化”两大自主创新特色模式,基本解决了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稳定性、杂交作物品种的快速纯度检测、生物疫苗效力与安全性等行业关键性共性问题,开发出大量可持续的产品储备,显著增强了公司核心竞争力。
截至目前,大北农集团(包括部分下属子公司)针对新型复合添加剂预混料、新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新品种、猪疫苗、新型中兽药制剂、生物农药等方面新产品,共提出专利申请600余件,其中390件为发明专利;已申请专利中,共有319件专利已取得专利证书,其中128件为发明;共提出植物新品种权申请200余件,其中32件已得到授权。获得计算机软件登记权8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44项;获得国家三类新兽药4项、国家重点新产品5项、国审作物新品种19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 个、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33项。
大北农集团完成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共计180余项,开发了仔猪0.5%复合预混料、育成猪0.5%复合预混料、蛋鸡产蛋期5%复合预混料等预混料产品136个,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产品乳菌宝、益畜王、益畜威等17个,并均已获得生产批号,特别是乳菌宝、贝贝乳、宝宝壮等生物饲料产品已成为市场主推产品。大北农种业通过自主培育、购买专利权、品种独占开发权、育种半成品投入的方式,转化优质玉米、水稻品种7个,自主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农华101”成为农业部主推玉米新品种。
大北农集团一直十分重视研发经费的投入,2010年至2012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分别为1.68亿、2.43亿和3.4亿,均超过当年销售收入的3%。
1999年,大北农集团举资设立“大北农科技奖”,无偿奖励在农业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创新人员,同时对重大创新、产业化前景较好的科研项目及成果进行科研资助或产业化资助,并帮助其快速转化推广。大北农科技奖是一项着眼于未来、激励发展和应用的奖项,以“大北农科技奖”为平台,许多获得过“大北农科技奖”的科研项目都在后来获得过更高的荣誉。“大北农科技奖”现已举办八届,共收到申报项目2092项,奖励金额共计人民币1751万元,有260位专家(含9位院士)获得奖励。
“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自2013年1月1日开始接受网上申报,申报工作进行重大创新,采取院士提名、单位推荐和个人申报3种途径,保证了申报项目的权威性、广泛性。此届大北农科技奖共收到申报项目261项(含国外项目12项),经由院士、专家、学者近100位行业权威人士组成的“大北农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初评、会议评审,由9位院士组成的“大北农科技奖奖励委员会”对项目进行终审、复核审批,最终决定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谢华安研究员“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成就奖”(该奖项首次设立);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教授“中国家猪种质特征演化及其分子育种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姚斌研究员“饲料用酶技术体系创新及产品创制”2项成果“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邓启云研究员“广适性优质超级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等3项成果“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一等奖”;授予四川农业大学陈代文教授“猪抗病营养理论与技术”等11项成果“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二等奖”;授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文杰研究员“肉鸡优质抗病性状基因挖掘、分子标记开发及在育种中的应用”等21项成果“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三等奖”;授予江苏省徐州市农开种子工程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纵瑞收研究员“高产优质广适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苏棉23号的培育与应用”等30项成果“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促进奖”;授予美国农业部 ARS 禽病及肿瘤研究室Lucy F. Lee 等4位外籍专家“第八届大北农科技奖国际奖”。
“大北农科技奖”与农业领域国家奖励有效互补,激发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积极献身农业科技事业的热情,必将发挥日益强大的作用。
2013年,大北农迎来创业二十周年。二十年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创业的新起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大北农事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北农集团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奖励体制创新等方面勇担责任,落实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战略,加快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利用技术、资金、服务的强大优势,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