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学军
摘要:叙述环境教育的产生及发展,介绍目前环境保护及环境教育还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开展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及在县级开展环境教育的基本作法。
关键词:县级;全民;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7X(2014)01-0199-02
Explore the County System to Carry out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u Xuejun
(Jiamusi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Jiamusi 154004)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troduce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lso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favorable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basic practices in the county.Key words: County;National;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3年我国政府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而环境教育在二十世纪末期才被人们有所重视。 环境教育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系统的开展相关探讨和研究,更好的开展县级环境保护教育。
1 环境保护教育开展的前提
1.1 组织调查
了解本地区公众人数、从事职业、文化素质、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环保行为水平等情况。环境教育机构的队伍、经费、设备、办公条件等情况、目前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众对环境教育的关注程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各方面情况,决定哪些部门参加环境教育协调指导机构。然后,召开协调指导委员会成员会议,制定工作方案,决定工作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程序和经费,研究工作目标及重要任务。
1.2 要进行环境教育信息储备
要建立环境教育资源库,储备环境教育机构的队伍、设备、经费、文本、影像、图片资料等;建立环境教育项目库,环境教育每一次工作,都要形成文字,记录在案,分门别类地归档立卷;建立环境教育专家库,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学者为环境教育顾问,对其进行登记注册、发放聘书,定期组织他们分析和论证环境教育工作的形势、任务和问题,评估环境教育工作的效果,指导环境教育工作实践;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畅通有序、从上至下的全民环境教育网络及统计指标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环境教育工作动态,加强对环境教育工作的沟通、协调、指导、督办、检查、考核等[1]。
1.3 对参学人员进行类别划分
传统的作法是划分为三类,学生、农民、从业人员,这种划分方法忽视了社区民众,实际应划分为四类人群,社区民众、学生、农民、从业人员。然后,根据四类人群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环境教育方式。
1.4 对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
目前,社区中大部分是退休在家、下岗在家、失学在家、转业在家、毕业在家的闲散人员,而这部分人环保意识相对淡薄,对其开展环境教育着实必要。张贴宣传画,出环境教育板报,散发宣传单,安楼道展板,悬挂宣传横栏,制作警示牌、宣传厨窗、环境教育灯箱等等。
1.5 对农民的环境教育
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对农民进行环境教育正是宣传生态文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2 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2.1 完善组织
环境教育在县级及农村几乎就是盲区,迅速在农村成立环境教育机构事在必行[2]。各乡镇必须确定专、兼职副乡长、专职环保助理员,组织全乡的环境教育工作。各村屯也要成立组织,设立专职人员负责。从环境教育入手,促使农民的认知和行动,促使村民生态行为规范出台,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生态认知文化和生态伦理文化的建设。进而大力提倡种植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提倡生态农业、生态庭院、生态厕所;提倡轮做制、耕暄制、提高科技含量;鼓励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
2.2 加强宣传
多年的联产承包制使农民养成了很强的松散性,对其进行生态认知文化教育很有必要也很艰巨。科普报告会是直接促使农民了解环保知识的有效方式。宣传栏是深入乡村进行环保知识教育的有效方法。环境教育读本的发放是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的有效措施。书写环境保护标语是警示农民的有效途径。文艺演出是创造性地将文艺节目赋予生态文化灵魂的有效形式。
2.3 全面铺开
生态行为规范是农村环境教育的核心内容,各村要制定“村民行为守则”,制作成宣传挂图、宣传单等在村民中发放,使这则生态行为规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达到提高生态意识,约束自身行为,倡导理性的目的;达到引导农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对真善美的重新认知。环境教育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农村都成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真正将农村建设成鸡鸭树下跑、水果树上挂,燕子飞屋檐、碧水绕人家。
3 结束语
长期以来,我们把环保教育的对象主要定位在在校学生或未成年人这一方面,主要依據是“环境意识”应从小具备。这里面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巨大的弊端,即默认或忽视了大部分且占主导地位的“成年人”的“无环保意识”或“少环保意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能对环境造成重大损害的都是“成年人”,而我们恰恰忽略了对他们的教育。首先,以党校为基地,把环境教育列入全民教学计划中,每次举办培训班都要安排环境保护专题讲座;其次,各部门要担负起环境教育的责任。经计部门邀请专家为企业法人专门讲解企业环境保护知识;林业部门举办培训班,请环保专家讲解湿地保护措施;广电部门在电视滚动字幕每周播放一条环保警示语;环保部门举办危险废物申报、清洁生产等培训班进行技术指导[3]。通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培训、教育活动,使从业人员环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 黄元国,高晓芳. 高考综合科目环保题的统计与分析--对高中阶段环境教育的思考[J].环境教育,2011(4):57-55.
[2]周裕兰.四川西部生态脆弱区农村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发展,2013(4):69-73.
[3]马军,王晶晶.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创环境友好社会[J].环境教育,2011(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