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侠,孙曼莉,刘良梅,刘 璐
新生儿围生期窒息是新生儿科较为常见的危重疾病,窒息时缺氧对机体的损害是全身性和多脏器的,严重者可以导致患儿后遗症或者死亡。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重视。临床上对于窒息患儿心肌损伤要尽早明确诊断,尽早给予全面合理治疗,从而有效改善心肌损伤,恢复心脏功能,从而减少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本研究通过患儿临床表现、体征及对心肌酶谱检测,在常规给予维生素C、辅酶A能量合剂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磷酸肌酸钠治疗,对临床治疗疗效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09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新生儿收住的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患儿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符合下列条件[1]:(1)均有出生窒息史;(2)伴有心肌损伤的临床表现及体征;(3)有伴心肌酶谱异常,尤其是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排除心脏先天结构异常及宫内感染。2组患儿一般情况如性别、出生体重、胎龄、窒息分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一般资料情况(±s)
表1 2组患儿一般资料情况(±s)
轻度窒息 重度窒息治疗组组别 例数 男 女 出生体重(g) 胎龄(周)38 20 18 3012 ±395 37.2 ±1.5 28 10 40 22 18 2978 ±346 36.4 ±1.5 29 11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入院后给予保暖、通气、预防感染,静脉营养、足量液量热卡供应,2组均静脉滴注维生素C 0.5 g/次滴脉滴注,1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另给予静脉滴注5%葡萄糖20 ml加磷酸肌酸钠0.5 g,1次/d,10 d为1个疗程。2组入院后及疗程结束采血查心肌酶谱。记录患儿入院前临床表现、体征及心肌酶谱值的变化。重点是记录CK-MB,CK,LDH,AST 值。
1.3 疗效评价 (1)显效:患儿治疗1疗程无临床表现,体征如心率、心律恢复正常,心肌酶谱恢复正常,尤其是CK-MB正常。(2)有效:患儿治疗1疗程无临床表现,体征如心率、心律恢复正常,血肌酶谱好转,尤其CK-MB明显好转但未完全正常;(3)无效:治疗1疗程内临床症状未好转,体征如心率、心律未恢复正常,心肌酶谱改善不明显,尤其血清CK-MB无明显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治疗,对比患儿临床表现、体征改善变化,可以看出临床疗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对比心肌酶谱值变化可见治疗组改善心肌酶谱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3 治疗前后2组心肌酶谱检测结果比较(±s,U/L)
表3 治疗前后2组心肌酶谱检测结果比较(±s,U/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CK CK-MB LDH AST治疗组:组别治疗前 1121±612 86±31 933±29 80±14治疗后 208±187* 28±18* 292±130* 28±5*对照组:治疗前 1134±598 84±29 927±267 85±13治疗后 606±234*△ 45±22*△ 508±185*△ 32±4*△
本组研究的目的在于依据检测心肌酶谱的异常水平,在早期诊断心肌损害成立后,即可以尽早给予积极有效治疗,从而减少心肌损伤的进一步加重,恢复组织功能。在新生儿围生期窒息后可导致患儿多脏器的缺氧缺血,使机体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可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各种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心肌细胞及脑细胞对缺氧最为敏感,结合生化检测中心肌酶谱的异常,头颅超声影像提示脑水肿,颅内出血等检查可以发现,临床上以心肌损伤和脑损伤发生率最高。近年来,对心肌损伤的研究日益增多。有研究表明,心肌损伤发生率为28% ~44% ,最高达65.5%[2]。对于机体的正常状态时心肌细胞糖代谢以有氧代谢为主,窒息时心肌细胞缺氧可使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障碍,从而心肌细胞合成ATP明显减少,当患儿治疗时给予复苏的过程又会发生再灌注的损伤,心肌在缺氧后细胞膜通透性增强,可出现心肌酶及其同工酶的释放入血增多,有研究显示缺氧时间越长,血生化中的心肌酶水平则增高越明显[3],故心肌酶谱的检测可以体现患儿心肌损伤的程度。目前在新生儿临床工作中提示心肌损伤的酶学检查是:血清CK-MB、CK、AST及LDH。AST分布较为广泛,可存在各种组织器官,但以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其次为肝脏细胞;LDH可存在于机体所有组织细胞的胞质内,以肾脏、心肌含量最高,肌肉、肝脏较多;CK广泛存在于肌肉组织,其次为心肌和脑组织中,临床中CK升高对于心肌梗塞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K-MB主要在于心肌细胞胞质内,心肌以外的组织含量甚微,为特异性心肌酶,且在心肌损伤后12~36 h即可达到峰值,有很高的灵敏性。故目前认为在心肌受损的早期CK-MB值的变化高低对临床诊断心肌损伤有较大价值。据研究,新生儿缺氧窒息时心肌细胞损伤时,LDH敏感性达100%,CK-MB的特异性则有100%[4]。故依据心肌酶谱的异常水平,及早合理的给予全面营养支持治疗。尽快地恢复机体组织的损伤,避免组织细胞不可逆损伤的发生,减少后遗症的机率。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比较,心肌酶活性普遍明显升高,作为诊断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指标的CK-MB更加明显,结合临床体检心率变化、以及心电图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患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存在,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
针对心肌损伤的治疗,在去除原发疾病后,治疗的关键是给予纠正缺氧,改善及稳定机体内环境,支持心肌能量代谢,修复受损心肌细胞。既往传统治疗给予维生素C,辅酶A能量合剂等支持治疗。目前发现磷酸肌酸钠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保护剂可有效增加细胞代谢,纠正细胞缺氧,改善组织功能。磷酸肌酸[5],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90%在肌肉组织中,其次是脑组织中,分子中含高能磷酸键,当组织消耗ATP量超过物质氧化生成的ATP时,磷酸肌酸的高能磷酸键可快速转给ADP,生成ATP,以维持 ATP水平,也是ATP的贮存形式,而ATP是肌体直接功能物质,故磷酸肌酸也是高效供能的物质,可以通过增加合成,减少分解作用,保护心肌纤维膜,维持细胞的核糖酸储备,进而起到有效地增强心肌细胞代谢,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磷酸肌酸钠还可以对肌肉中的酸性物质起到缓冲剂的作用,当肌体发生缺氧时细胞中葡萄糖无氧酵解产生大量乳酸及少量的ATP,而磷酸肌酸在合成ATP过程中可消耗乳酸释放的氢离子,从而缓冲肌体酸中毒的程度。磷酸肌酸钠还可以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增强心肌收缩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常被用于体外循环、心脏麻痹的心脏保护,以及治疗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肥厚、心梗、心衰、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6]。本资料中窒息后新生儿血清心肌酶谱较正常水平明显升高,2组均给予常规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静滴注磷酸肌酸钠10 d后,比较临床表现、体征及心肌酶谱,可见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心肌酶谱降低明显,治疗有效且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故对于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心肌损伤给予磷酸肌酸钠静脉滴注有着较理想的临床疗效,从而在使患儿改善症状,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等各方面症均有较好的临床意义。给予儿科临床医生全面治疗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提供更多的参考和选择。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37.
[2]陈威威,吴亚红,郭 红.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致心肌损害[J].中国实用医药,2009,12(4):147-148.
[3]Mirzamii-Dizgah I,Jafari-Sabet M.Unstimulated whole saliva creatine phosphokinas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Oral Dis,2011,17(6):597-600.
[4]王书云,刘进龙,刘荣兵.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酶谱的测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2(37):206-207.
[5]缪 珀,孙 斌,冯 星.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 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3):176.
[6]张 彤.磷酸肌酸钠对新生儿心肌损伤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2,22(18):3872-3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