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结尾的运思技巧

2014-10-14 16:01李信刚
文学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基调

内容摘要:文章开头与结尾的运思非常重要,有时可以影响文章的整体。本文从开头定好基调、结尾就势而止、首尾前后呼应三个方面,对开头和结尾的基本技巧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开头 结尾 基调 呼应

元人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曾说:“乔孟符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陶宗仪特别指出“尤贵首尾贯穿”,确实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对于一篇文章,其开头与结尾的运思非常重要,并且文章的头尾还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就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总体运思,也关系着文章的总体水平。

一.开头定好基调。万事开头难。就文章而言,开头定好了基调,基本就决定了整篇文章的格调。如何定好文章开头的基调与全文的格调,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起调有的高昂,有的突兀,有的迅疾,有的平和。有人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有人说:“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以下随手波折,随步换形,苍苍莽莽中,自有灰线蛇踪、蛛丝马迹,使人眩其奇变,仍服其警严。至收结处,纤徐而来者,防其平衍,须作斗健语以止之;一往峭折者,防其气促,不妨作悠扬摇曳语以送之,不可以一格论。”但是无论哪种方式的开头,都必须配合全文格调的变化,这就好像乐曲的变奏,特别是尾声部分,更要随文章的主体格调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地变化。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开头一段也只有十二个字:“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二两句点出建造阿房宫的时代背景,三四两句概述了建造阿房宫的高昂代价,并由此引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那种纵心恣志 的骄奢行为。虽只四句,却起到奠定基调、隐括全文、突出题旨的作用。

二.结尾就势而止。文章的结尾一般来说应是就势而止,即如苏东坡所言“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既不生截硬断,又不画蛇添足。对于结尾的方法,在古代文论中也有很多论述。宋人姜夔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词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意尽词不尽;若夫句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词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词意俱不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是也;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如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尾就采取了卒章露底的方法。而这个“底”一经亮出,小说的情节便来了个出人意料之外的转折:玛蒂尔德遗失的那挂项练,原来是假钻石的,它的实际价值至多值五百法朗。情节在平稳展开的基础上所发生的这一突变,恰如异峰突起,引人深思。当然运用卒章露底时,这个“底”必须不同寻常,才能获得出奇制胜的效果。但在出奇的同时又要注意情节的合理,这就要求作者做好文章的整体构思,在适当的地方为最后所亮出的“底”埋下伏笔。比如《项链》中,当玛蒂尔德把买来的项练还给佛来思节夫人时,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通过这个细节暗示读者,佛来思节夫人把她的那串项练看得很随便。这样卒章所露的“底”就既出人意料,又顺理成章。

三.首尾前后呼应。文章的思想内容只有前后呼应,才能文脉贯通,融为一体。所谓呼应,主要是文章前后内容应该具有内在的联系,至于行文中的具体呼应方法则是千变万化的。在这方面,切忌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正如李渔所说的那样:“宁为处女于前,勿作强弩之末。”例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为了使文章的结构严谨、缜密,主题强烈、鲜明,作者在叙述中就采用首尾照应的办法。开头点明题旨,结尾时又一一加以照应。后面的“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同前面的“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相关照;“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眼前”,同“使我至今忘记不得”相呼应;开头说“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结尾则具体点明这意义的内含:“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由于点题的关键性句子在开头和结尾处反复出现,并逐步具体,所以这件小事的意义即文章的主题,表达得非常充分,给人以强烈和深刻的印象。而这种关键之处一笔不漏的照应,又象细针密线一样把文章的前后贯穿起来,使文章首尾圆合,集中紧凑。

(李信刚,教师,现居山东莱西)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调
摩登基调
定好生活基调
艺海无涯 学无止境
如何解读古诗词
一类向量问题的解决策略
谈戏曲表演人物形象基调包含的内在因素
论非营利组织舞弊行为的防范
电影《三个白痴》中的情绪基调种类
百威啤酒超级碗系列温情广告创意分析
试析灯光对舞台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