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可以穿石(创作谈)

2014-10-14 19:30杨杨
阳光 2014年10期
关键词:投身报告文学滴水

杨杨

我很少写创作谈之类。第一次写就跑了题。1991年7月26日,《劳动周报》何开秦先生约我写一篇创作随笔,我就写了。后来,竟然写到了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绘画上去了。为此,平凹先生还撰文于《劳动周报》(1991年10月25日)与我谈了绘画艺术和文学创作。

从此,我悟得,所有的艺术都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便没有蓬勃的生命力。

我首先要感谢火热的生活。当然,也要感谢文学这方沃野,使我有了希冀,有了收获,有了丰满羽翼的腾飞和美丽。

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接近文学或选择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书,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消遣,或者说是为了寻找一份宁静与平和。我开始文学创作,只是别无选择。因为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情感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纸笔(直到现在,我依然用纸笔写作,很少用电脑),让燃烧在心中的烈火喷发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诗歌、散文,还有评论,当然更有报告文学。这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脉动,也让我体察到了人生的艰辛与冷暖。于是,我创作了《苍天在上》。主人公的事迹不仅让我感动,更让我感慨!那种悲悯的情怀让我看到了一种做人的尊严与高贵!这正是我们时代所呼唤和颂扬的美德。

多少年来,我不知道写下了多少文字。尽管已发表了三百余万字的作品,但这并不能证明什么,就像每一次获奖一样,只是一种标志,虽然不是唯一,但在人生的旅程中,却如漫漫长途中的火把,必将照亮今后的创作,从而鼓起更多的信心。至今,我不知道哪篇(部)作品更好,但每一篇作品都融入了我的心血和泪水。

我深知,在这个世界上,最硬的不是石头,而是水!滴水可以穿石。

说到底,文学的根基特征是社会性。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个体行为,或许是对的。缩小了可以救赎自己,放大了可以唤起民众。

我也深知,屈原投身的汨罗河有我,王国维投身的昆明湖有我,李白飞舟三峡的衢塘江有我,老舍投身的太平湖有我……

因为,我是千万朵浪花中的一朵。

我是个不善言谈的人,尤其面对文学,更多的是沉默和无奈。每当秉笔在手,就感到一种责任,一种良心,一种压力,一种灵魂的负重。这样讲,或许显得虚伪,然而,针对报告文学创作而言,责任和压力自然是无法回避的。

每一次创作都是一种心灵的净化!

喻长富事迹始终让我无法平静。这样的好人好事,注定还有很多,这就需要作家的良心和社会的关注,共同营造,去呼唤、去传播,形成强大的正能量。

这就是我对文学创作的看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感受吧!终究是因了一种爱好,割舍不下,就像上了贼船一样,下不来了。这样比喻,也许不大合适,怎么可以把文学比喻成贼船呢?这样的贼船到底想把读者引渡到什么地方?而我告诉世人的,只有苦海无边。

猜你喜欢
投身报告文学滴水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投身革命的毛氏英烈
投身“一带一路”展现青商风采
意气风发,投身“新赶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解读之七
有趣的滴水实验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路遥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滴水能涌泉
滴水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