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理由是立论的根据

2014-10-13 19:57徐江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安陵野鸡秦王

徐江

一、理由是立论的根据

站得住脚的理由是让人相信论者主张的根据。

虚假的理由也许蒙蔽一时,但迟早会被揭穿,显露出论者的丑陋及虚伪。

《狼和小羊》这个寓言故事中,恶狼为了名正言顺地吃掉小羊,它提出了两个“理由”。其一是它指责小羊弄脏了水,害得它不能喝。其二是小羊在去年到处说它的坏话,败坏了它的名声,小羊要对此承担后果。小羊很委屈地申辩说:“狼先生,你现在小河的上游喝水,我在下游,怎么会弄脏您喝的水呢?还有,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又怎么到处说您的坏话呢?”这个故事中狼为吃小羊所找的理由都是虚假的,是不真实的。这虽然是寓言,现实世界上类似的真实事件是屡见不鲜的。

当然,论者有时提出来的理由孤立地看是真实的,但它同推断出的结论没有必然的联系,从理由中推不出他的推断。这时,论者的主张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初中课文有一篇题为《唐雎不辱使命》的文章。文中记载秦王在灭韩亡魏之后欲谋取魏之附属国——安陵郡。倘若秦王发兵攻打或下书强令要求安陵王为百姓免遭兵火之灾退位归秦,这都是可以的。但他偏偏不这样做,耍弄小伎俩,提出“以大易小”,即以五百里地易安陵五十里,遭到安陵王的婉拒。秦王便大发雷霆,并指责安陵王,说什么“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秦王提议是事实,但秦王从这种婉拒中推不出安陵王轻慢秦王的结论来。这与地大地小没关系。因为安陵是安陵王承守的祖业,这里的臣民是他的子民。弃先王之业,贪大易地,不忠不孝,是要遭受唾骂的。秦王的指责是以自我为中心,忘记了事物的价值大小并不以其物理量值的大小为衡据的,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安陵王婉拒秦王“以大易小”的提议不是轻慢秦王,而是尊重自己。尽管他没有胆量和实力抗拒秦王,但坚守国格、坚守尊严却是可以做到的。骄傲的秦王把安陵王推上道德制高点,给了安陵王一次表现节操的机会,并在精神上挫败了秦王。秦王自以为是,没理由指责别人,最后遭到历史的嘲弄。这是值得后人记取的教训。

固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应当要有充足的理由,但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看到,在实际生活中,没有理由或理由不充足但仍然推行自己主张的,往往是强势者。强权政治这也是现实。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坚持并推行自己的主张要有充足的正当的理由,尊重正义、坚守正义,不要做无理由的事,不要坚持无理由的主张。

下面我们要讨论的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便是高考命题人提出的命题。对于考生来说,他们是强势者,怎样应试,这对考生在智慧和胆略上都是一个考验。

原题是这样的: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不必面面俱到;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试题很简单,带有强制性,但这是一个没有理由的命题。命题人把一个不具有普适性的命题让广大考生去做,强人所难。

我们要从概念上认识什么是“平庸”。“平”,是常的意思;“庸”,是无奇的意思。“平庸”就是“寻常不突出”。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作的词典定义。

按照词典定义来衡量社会上的人,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才干都很“平庸”,是平庸的人。但是,社会上绝大多数平庸的人是社会的主要支撑力量,许多事情要他们去做,离开平庸的人社会不成其社会,连一天都混不下去。任何国家都害怕广大平庸的人罢工,哪里有这样的事情哪里就会发生社会瘫痪。

所以,社会不拒绝平庸的人,当然也就不拒绝“平庸”现象的存在。

那么,精英阶层拒绝平庸的人吗?

同社会一样,精英阶层他们的事业也离不开平庸人的支持,特别是具体的事务。都是精英,谁管理谁啊!所以,精英阶层也不拒绝“平庸”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

平庸的人“拒绝平庸”吗?平庸的人怎么会“拒绝平庸”呢?这简直自绝生路嘛!

如果平庸的人“拒绝平庸”,那就是异想天开。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有“异想”的人,并且努力去争取者,他们就不是“平庸”的人。爱迪生在小的时候就企图自己孵小鸡,盖上被子趴在鸡蛋上,结果压坏了鸡蛋弄得被褥上满是蛋黄。这事就显示出他不是平庸的人,他有“异想”,他努力,他成功,他拒绝了平庸。这类不平庸人的成功只能做平庸人的榜样,但这不是要求平庸人拒绝平庸的理由。我们不能说,拒绝平庸,大家都做爱迪生。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爱迪生的素质,应当有这样的意识——踏踏实实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出自己就很好。

二、平庸人《拒绝平庸》例文分析

当才能平庸的人,高喊着“拒绝平庸”的时候,他们能喊出什么不平庸的声音来吗?真的令人怀疑。我并不主张普通人,也就是平庸的人“拒绝平庸”。踏踏实实过自己的生活吧!平庸的人不会因高喊“拒绝平庸”就不再平庸。有例文为证。

例文一:

拒绝平庸

“咯咯咯……”刚进家门,便被一阵嘹亮的鸡鸣吸引。

高考时我可是个国宝,每周杀一只鸡是少不了的。我走进卫生间,准备看一眼这个遇难者。

他是一只不普通的鸡。

浑身乌亮,却又透着光泽,不似那些灰黄的土鸡。他的尾翅长而整齐,黑色的羽毛中点缀着些红,像个神气的黑将军,配着红缨,更显英武。不过任他再有能耐,等待他的还是斩首。想到这里,我有些为他惋惜,这只野鸡本该在森林、草原上过着自由的生活。

他看我进来,安静了会儿,似打量着我,却不同于其他的鸡,只缩着脖子,逆来顺受之样。

他开始挣扎,尽管双腿被绑,他还是尽力迈开步子、扑着双翅,在卫生间里上蹿下跳。奋力一跃,前行一大步,想快跑时又被绳子带倒。躺在地上休息一会儿,又起来,做好冲刺的姿势,准备新一次失败。endprint

黑将军啊黑将军,认命吧!还是和其他的鸡一般,接受现实,庸庸常常地享受一下生命中最后的安宁吧,何必如此费力不讨好呢?我叹息一声,退出房间。

……

正看书的我,听到一声凄切的长鸣。我知道妈妈对它下手了,看来他是逃不过此劫的。却不想传来一句:“儿子,快帮我逮鸡,它溜掉了。”好家伙,有一手啊!从没听说过有鸡能逃过这割喉一刀的。我跑向厨房。

黑将军站在厨台上,威风地看着我,腿上的绳子早已挣开。他发出得意的鸣叫,高亢、响亮、清脆,倒有一种虎啸山林之势。但这小小的厨房中,他又能逃向何处呢?我逼近他。

他挑衅地看我一眼,向着窗户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果然,他不是一只平庸的鸡。

我俯在窗边,看他黑色的身影,从容、优雅地滑翔,在林立的高楼中这一抹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麻雀为自己灰白的羽毛而羞愧,燕子因自己柔弱的身躯而脸红。他好似雄鹰,华丽地飞翔、降落,悠闲地离开。

妈妈还在催促我下楼去追。而我脑海中却浮现出他此前的身影:出众的外貌,漂亮的黑羽。他不同于寻常野鸡,临终前,拒绝与同伴一般等待死亡。他选择挣扎,更不同于麻木的家鸡。厨房中响亮的长鸣,绝美的一跃,为他赢得了生的机会。

他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拒绝了平庸,超越了平凡。他属于自然。他本该离去。

对于他,我只有敬意。

这是网上刊载的所谓满分作文,可以肯定不是考生所写,也许是已经考入大学的人,也许是中学语文教师。何以见得呢?“高考时我可是个国宝”,这句话就表明作者是以过来人的口气写的回忆性文章。从文笔风格上讲,这篇文章远远高出一般应考的高中生水平。尽管如此,并不影响以它为例谈其行文的缺陷以警后人。

还需要指出的是,这篇文章有一严重问题,那就是文中的“主角”是只野鸡,从文中看“我”显然吃了不少野鸡,因为文中说“他不同于寻常野鸡,临终前,拒绝与同伴一般等待死亡”。

下面再从逻辑角度分析这篇文章。

“我”在文中评论野鸡“黑将军”时说:“果然,他不是一只平庸的鸡。”

是呀!它本就是一只野鸡嘛!如果说它是不平庸的什么,也应该说:“它不是一只平庸的野鸡。”因为从常规来讲,我们所说的“鸡”是家鸡。所以说,文中的评断是不对的,概念混淆了,“野鸡”不是常说的“鸡”。

文章更大的问题在于评断“黑将军”它不是“平庸”的野鸡时,没有交待出理由,只是生硬地贴出了一个标签。特别是在关键的场合——“妈妈”宰野鸡的时候,“黑将军”如何主动、机智、勇敢地与“妈妈”进行斗争,争取生存机会。因为“拒绝平庸”是一种主动态。

当“我”从外面回到家中听到“咯咯咯……”的叫声时,“我”在卫生间看到了即将罹难的“黑将军”。但“我”在它“受刑”之前便回到房间读书去了。这时文本是用“……”来表示的。待听到“凄切的长鸣”以为它被切喉时,却听到“妈妈”的呼叫——“儿子,快帮我逮鸡,它溜掉了。”这时“我”才知道野鸡挣脱了,自由了。在这表现“黑将军”不平庸的关键场合,“我”没有在场。

于是,我们读者便可以这样评断文本——“他不同于寻常野鸡,临终前,拒绝与同伴一般等待死亡”——这样的比较性结论是虚假的,是没有根据的臆断。

因为文中“我”没有看到“妈妈”如何宰杀其他野鸡的情景,也没有看到“黑将军”如何逃脱的情景(当时“我”在看书)。“黑将军”的逃脱很可能是“妈妈”失误造成的,没有用手抓紧,刀很钝,没有磨。垂死挣扎,有机会逃脱,这是一切野鸡共同求生的本能。且不必说野鸡,若不服气,可提一只家鸡试一试,手松松地轻轻地抓着鸡,用一只钝刀割鸡的脖子,它挣不挣?照样会逃脱。家鸡尚且如此,何况野性十足的野鸡呢?特别是刀很钝,割不破鸡脖,“我”听到“凄切的长鸣”说不定正是“黑将军”被钝刀切割时发出的痛苦叫声,这时野鸡挣扎的劲儿会格外大,“妈妈”一紧张手一软,野鸡便挣脱了。这是很有可能的,哪里是什么“黑将军”不平庸呢?它还不是同其他野鸡一样被动地挨宰,直到发出“凄切的长鸣”时,“黑将军”仍然被控制在“妈妈”手中,至于后来怎样逃脱,只有“妈妈”知道,“我”是不知道的。“我”赞美“黑将军”“是不平庸的鸡”是没有道理的。

话再说回来,即便写出了“我”看到“妈妈”宰鸡的情景,看到“黑将军”挣扎逃脱的情景,也不能诠释“拒绝平庸”。因为“拒绝平庸”是一种主动态的行为,而被捉待宰的鸡,它的反应永远是被动态的本能反应,它不是有意识地追求卓越。

例文二:

拒绝平庸

当其他人还在怨声载道时,陈胜、吴广却在绝境下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志;当其他人屈服于强权的压迫与统治时,鲁迅却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警醒人们;当其他人都还在躲避北夷的铁蹄时,文天祥却对敌人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英勇的呐喊。他们拒绝平庸,他们拒绝苟活,他们为惊醒平庸的人儿全身以赴、赤心相对。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闪耀过无数璀璨的明星。他们究竟为何能脱颖而出?因为他们拒绝平庸,因为他们不畏艰难,因为他们拒绝失败。

北美大陆上有一位流芳百世的总统名叫林肯。他经历过婚姻,失败了。他经商过,失败了。他竞选过参议院、众议员、州长,也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他不再会平庸。终于,在他不惑之年之时,他在美国最危难之时站了出来,带领人民战胜了反叛的南部势力,捍卫了国家的荣誉。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他没有选择放弃自己的理念,他从失败中积累着经验而不是被失败所打倒。

他懂得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而不是在绝望中迷茫。当他跌倒时,他选择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向着自己的梦想进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迎头前进。所以,他成功了,所以他不再平庸,所以他流芳百世。

所以拒绝平庸所要做的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在神奇的中华大地上,曾有过这样一位青年,他不满于社会的腐朽,他想要打倒蛮横的统治者,所以他下决心开始奋进。他先从改变自己做起,然后用他的赤诚之心感染了他的学校,后来他被政府通缉、追捕,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选择了继续坚持。他经历过饥饿,他受到死亡的威胁,他曾受过非人的对待。但他不曾畏惧过,他最终领导人民建立了第一个民主政权,他就是毛泽东。endprint

经历过风雨才能看见彩虹,为了最初的梦想一直坚持住,不畏困难,不畏险阻,不畏挫折,改变自己,拒绝平庸。

这不是考场作文,而是高中生课堂作文。但它毕竟是学生的真实水平的体现,可以作为考场作文的一个典型代表。考场上大部分的议论文恐怕都是这个样子,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普通的,直率地说就是平庸的学生。作者堆砌了六个杰出人物的事例,简单说明他们的共同特点,有追求、不怕挫折、努力奋斗,最终都有不平凡的成就,是不平庸的人。然而从应试角度讲,这样的答卷,也就是说堆砌了很多不平庸事例的文章,是很平庸很平庸的作品,应试的成绩不会因为高喊了“拒绝平庸”的口号而有所超越。

为什么写成这个样子呢?我们需分析个中原因。第一,从教者角度讲,我们的老师所讲的“论证”就是什么“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难辞其咎。在此教导下,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极差,应试作文又要求写足800字,所以,他们就大量堆砌事例。甚至他们的老师都没教导学生辩证地举例子,某某始有才气,但满足于称誉一时,没有继续努力,最后流于平庸,如王安石《伤仲永》中的仲永。这样正反对照也好一些呀!第二,从试题本身讲,这就是一位极其平庸的考官出的很平庸的题,僵化的思维导向严重制约考生的思维。因为“拒绝平庸”以一个标题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中,让学生觉得这就是试题要求写的论点。特别是命题人自身就没有在概念上搞懂“平凡”与“平庸”到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偏重于个人感情化地看待词语,而不是客观地看待语言的内涵。“凡夫俗子”与“平庸之辈”,真的就不同吗?“平凡”与“平庸”就真的有本质的差别吗?这两个词语只不过不同场合有情感色彩差异而已,本质上讲他们是一样的人,“甘于平凡”和“甘于平庸”没有本质区别。我们目前教育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人没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是是,不能非非,只会“顺杆子爬”。所以,大部分学生不能结合社会实际,特别是结合自身实际谈看法,议论文只能写成这个样子——高喊“拒绝平庸”,其实很平庸。

改变这个现状,很重要的就是教导学生真正学会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实事”,就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求”,就是分析、研究;“是”,就是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规律、联系、原因、办法等等。有尊重客观“实事”的态度,有深入“求”的精神和方法,那么,我们就能找出个中的“是”来,即思想、规律、原因、办法等等。

就以本题为例,学生能从实际出发,特别是从大多数平庸的人出发,想一想自己应该怎样看待“拒绝平庸”的问题,求出其中应有的“是”来,那文章比空谈这一大堆杰出人物的文章要实在得多。人的才能分三六九等,人的追求分三六九等,怎能一刀切地“拒绝平庸”呢?真正从应试角度说,从拿高分的目的出发,“众下手处我不下手,众不下手处我偏下手。”大家在那里一股脑儿地大谈“拒绝平庸”,“我”作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生不拒绝平庸。老子就说过“企者不立”,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本分事,说一说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的文章难写吗?

三、实事求是,再写“拒绝平庸”

《拒绝平庸》这个题目一般来说,学生不会站在一个真正的平庸人的立场和角度谈正确看待平庸,特别是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进行写作。因为许多人不敢谈自己的真实想法,于是都写“拒绝平庸”。其实从写作,特别是应试角度讲这是很平庸的写作,从根本上说都是毫不现实的空谈。因为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他们自身还处于学习阶段。“拒绝平庸”,他们没有实际的体验。这个命题本身将逼迫他们述说前辈人的事迹。只要是顺着“拒绝平庸”的思维去写,必将如此。

真正的不“平庸”的写作应该是反其道而思之,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追问“平庸”的内涵是什么,认清“平庸”的人是人群的绝大部分。大家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过着平常的生活,并承担着社会上各种实际的工作,这也是社会的需要。这些人是社会主要的组成部分,不能妄自菲薄。而且,我们也不要企图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要脚踏实地,一个平庸的人只要把自己的潜能都发挥出来,把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地实现,就足矣。所以,我们不拒绝平庸。因为对本身平庸的大多数人来说,“拒绝平庸”是空谈,要引导学生作如下思维的写作。请看老师写的下水文:

拒绝平庸

徐 江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拒绝平庸。我质疑!它不是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命题。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平庸的学生来说更不适宜。

我知道,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希望大家都来作精英——天下皆舜尧,都有杰出的才能。

但是,我想问的问题是“平庸”能“拒绝”得了吗?特别是那些平庸的人。“平”的本意是“常”,“庸”的本意也是“常”,还有就是“无奇”的意思。总之,《现代汉语词典》将“平庸”解释为“寻常而不突出”。“平庸”这是从才能的角度对某种人的描述。人贵有自知之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境界不会是一样的,一刀切是不合适的。具体的人应该具体分析。比如,我们这些三流中学的学生就当前看可以算作“平庸”之辈。因为有些特长的学生都去市重点学校了。我们这些“平庸”之辈拒绝“平庸”,这不是自找尴尬吗?这个题目忽视了人的素质差异,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其实命题人是想激励人们努力地把自己打造成杰出的人物,但他把“要有理想”“要有追求”与“拒绝平庸”混淆在一起了。“要有”与“拒绝”,实在是不能画等号,“拒绝”是一种绝对化的提法。我们虽然是“平庸”之辈,但老师教导我们“要有理想”“要有追求”“不要轻言放弃”,这种教育我们是接受的。“要有”是强调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自己心中的目标去努力。用力了,奋斗了,由于自己的能力达不到,但自己是心安的,我们要愉快地接受我们的实际能力所达到的一切。一般来说,我们没有超人的能力,因此也很难有大的作为,很难超越自己所在的这个群体。说一点儿很实际的,我们能考上很平庸的三本学校就很高兴,考“清华”“北大”从来就不敢想。实际上我们想的更多的是什么学校也考不上怎样活,这好像很平庸,没出息,连父母都这么说。但是,“拒绝平庸”者就不会这样豁达,他们会因没有超越他人而郁闷,他们会因各种压力而痛苦,甚至有的因为某次模拟考试没考好就想不开……这是可怕的。

“要有理想”“要有追求”“不要轻言放弃”这些有启发、有爱心的鼓励我们乐于接受,但“拒绝平庸”我们则不接受,予以坚决的“拒绝”。因为这样的“关爱”缺少人情味,我们听够了这样的“希望”与“期待”。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压力,是痛苦。

爸爸、妈妈为了我们“成龙”“成凤”,将来“有大出息”,不“平庸”,早就用尽了心机。甚至有的不惜花重金,把我们的伙伴送入市级重点中学办的校中校,什么“翔宇”呀、“培英”呀,从校名上就“拒绝平庸”。可是,到头来平庸还是平庸,那些非市级重点学校的学生在市级重点学校去“翔宇”、去“培英”,然而他们并没有“翔宇”起来,并没有被“培”成“精英”,反而更头痛、更有压力,还不如我们这些以“群”而分在一起的“平庸”之辈在一起快活一些。老子说“企者不立”,自己没有那么高,抬起脚跟是站不稳的。还是顺人致性自然一些为好。

现实的人群人才分布是“枣核”形,上、中、下,两头尖,中间大。永远都是这样一个情况。“平庸”的人就是“枣核”的中间,它们是绝大部分。如果这个社会“拒绝平庸”,那么,大部分人怎么生活?

其实“拒绝平庸”这个题目就很平庸,跟我们的大多数长辈对我们的要求一样。我相信,考场上那些顺杆子爬的考生,空泛地大谈“拒绝平庸”的文章就很平庸,未必能比得上我这样写——有追求,不奢求,要实际。

文章站在一个三流中学普通学生的角度写下如何正确看待“平庸”,可以说是平庸学生对“拒绝平庸”这一命题的真实自白。所举社会现象也都是极其普遍的真实情况,如很多家长把没有被重点学校录取的孩子往重点学校办的校中校里送,这都是为了不平庸,但未必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平庸的人就应当正确看待自己——有追求,但要实际;接受理想教育,但不奢求。平静地看待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考场上,这样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写文章才是不平庸的。承认平庸,拒绝“拒绝平庸”,并且提出充足理由,如引老子的话、说身边的事,这样辩证而求实地写作,难道很难写吗?这比堆砌一大堆名人事例,然后表示一个向他们学习的态度更有实际意义!所以,我写这样的示范例文,向学生展示了别样的文风,这就是“教”。有见地的阅卷老师在那一篇篇千人一面的考卷中看到这样求实的回答不会否定它的。

(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300071)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陵野鸡秦王
攻 城
攻城
野鸡“大老爷”
捕野鸡
友谊的小船为何而翻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唐雎不辱使命
野鸡育雏三要素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