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robit模型的CEO变更与盈余管理探讨

2014-10-13 20:29冯莉
会计之友 2014年30期
关键词:内部治理盈余管理

冯莉

【摘 要】 通过2007—2012年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验证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地约束了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从实证结果来看,上市公司的CEO强制性变更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自愿性变更与盈余管理之间却没有显示出任何关联。如果管理者进行了过度的盈余管理,那么CEO将会被迫引咎辞职,这表明董事会尽到了应有的监督责任。另外,当企业的外部环境恶劣,如面临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营业成本率持续高位或市盈率高估等情况,上市公司更加倾向替换当前的CEO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的业绩变量与CEO的变更并没有显示出相关关系,说明CEO的变更与企业的业绩优劣并无直接关系。

【关键词】 CEO变更; 盈余管理; 内部治理; 工具变量; Probit

中图分类号:F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0-0081-05

一、引言

不少证据都表明,管理者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而从中受益(Cornett,Marcus and Tehranian,2008)。盈余操纵是管理者为了在奖金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中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选择。当企业的CEO发生了变化,通常是由于CEO未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导致企业业绩低下,而接任的CEO往往会借此机会,大力进行负向盈余管理,调低收益,以确保来年可以更迅猛地提高企业的业绩,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经理人市场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多数国有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依赖于政府任命或组织提拔,而非能力强者胜任。这些高管与西方国家的高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那么在中国,这些高管的频繁更替,是否也存在着盈余管理的情况?另一方面,企业的内部治理会约束和引导管理者为企业创造价值。2002年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么,公司的内部治理是否可以有效地约束经理人,防止其破坏企业价值和损害股东利益行为的发生呢?

二、文献综述与假设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系列契约集合,在这个契约关系中,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为了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所有者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CEO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制约制度,使得CEO能够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努力。另一方面,通过激励制度,使得CEO可以发挥自己的最大能效使企业达到价值最大化。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原因,委托代理的问题很难进行有效的衡量,由此出现了频繁更换CEO的现象。

大量的研究表明,公司的管理人员在离职前,会依据自身利益最大化来作出相关决策,这种短视行为将会导致管理者进行盈余操纵行为(Gibbons & Murphy,1992)。而企业的业绩表现不佳时,解雇当前CEO的现象愈演愈烈(Denis& Denis,1995),接任的CEO会通过研发费用、资本支出等应计项目,进行“大清洗”(Murphy,1993)。Pourciau(1993)也发现同样的结果,继任者会通过操纵应计项目和摊销项目减少当年会计盈余,目的就是提高下一年的盈余。在澳大利亚的样本中亦发现了相同的结论,CEO变更的样本会通过固定资产的销售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显著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Wells,2002)。当管理者面临解聘时,通常会通过减少研发费用和广告费等方式调高企业利润(Dechow & Sloan,1991),或者是增加生产成本和减少可操控的相关费用等(Roychowdhury,2006),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此外,财务危机也是导致高管变更的一个诱因,当上市公司面临无法偿还的债务或遭遇债务重组等危机时,半数以上的企业会变更高管(Gilson,1989)。金莲花等(2010)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模型,同样发现CEO在任期最后一年会用过度冲销和生产等方式操控利润,导致经营活动现金流和生产成本呈现异常。通过对线下项目的测试发现,高管变更前一年和当年中均存在人为调低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袁春云,2007)。

由此,本文假设管理者可以从盈余操纵中所获得的收益为B(e),且B(e)>0,其中(e)为可供管理者操纵的盈余,称之为盈余管理水平。显然,盈余操纵会对股东产生一定成本,因此管理者不可能对盈余进行随意操纵。假定盈余管理的上限为■,当超过上限时,管理者将被解雇。管理者不知道■的具体数值,但是可以确切地知道■的分布。所以,管理者被解雇的可能性为π(e,x,g)=Pr{e≥■|x,g},其中x为盈余操纵的成本,g表示公司治理的程度,并假设管理者从工作中得到的效应C>0,那么,管理者通过盈余管理所获得的收益为B(e)=π(e,x,g)C,要使该收益最大化,需要满足其一阶条件B'(e)=π'(e|x,g)C,再由B'(e)>0与C>0,可得π'(e|x,g)>0。因此,本文进行如下假设:

H1:管理者(CEO)变更与盈余管理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盈余管理的计量

本文通过Koathari,Leone and Wasley(2005)的业绩调整应计模型,将模型(1)的残差的绝对值作为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

■=α0+α1*■+α2*■+α3*ROAit+εit (1)

其中,TAit代表第i个企业第t年的总应计;△REVit代表第i个企业第t年至t-1年的主营业务变化;△RECit代表第i个企业第t年至t-1年的应收账款变化;GPPEit代表第i个企业第t年的固定资产原值;Ait-1代表第i个企业第t-1年的总资产;ROAit代表第i个企业第t年的资产收益率。

(二)模型设定

Logit(Turnover)=α0+α1×Earn (2)

Logit(Turnover)=α0+α1×Earn+α2×OP+α3×SG+α4×MTB+α5×Leverage (3)

Logit(Turnover)=α0+α1×Earn+α2×OP+α3endprint

×SG+α4×MTB+α5×Leverage+α6×Dual+α7×Pctindbd (4)

(三)变量的定义(见表1)

(四)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7—2012年上市的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其样本选择遵循以下程序: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以及ST股票的上市公司;2.剔除存在缺失值的样本;3.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进行了Winsorize处理。其中,此处的高管变更,仅指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变更,而且强制性变更包含(1=工作调动;5=辞职;6=解聘;8=个人;9=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2=结束代理;99=其他)和自愿性变更包含(2=退休;3=任期届满;4=控股权变动;7=健康原因;10=涉案)。本文所用全部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

四、统计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见表2)

从表2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强制性变更的盈余管理程度大于自愿性变更和无变更样本均值,且强制性变更样本与自愿性变更样本和无变更样本的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CEO的变更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企业业绩变量、内部治理变量以及部分公司特征变量中强制性变更样本与无变更样本之间亦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自愿性变更和强制性变更来说,内部治理变量上无显著差异。

从表3来看,强制性变更的样本中,CEO变更前后期的盈余管理均呈现显著的差异,变更前一年(-1)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而言比较低,为1.3667;CEO变更(1-2)年盈余管理程度最高,为2.0753。自愿性变更样本的盈余管理均值在此期间一直保持平稳,均未呈现显著差异。从变更期前后对比来看,CEO强制性变更(-1)与CEO强制性变更(1-2)和CEO强制性变更(1-3)间存在显著差异(t=1.91,p=0.0001;t=1.85,p=0.0001)。

(二)多分类Logistic回归

从表4多分类logistic回归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模型2的强制性变更样本中CEO变更与盈余管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0157,p=0.0805),假设1得到证实。因此,可以证明当CEO进行盈余管理时,会导致CEO被迫离职。公司的内部治理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了有效的遏制。模型(3)增加了相关的企业特征变量后,强制性样本的盈余管理仍与CEO的变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0128,p=0.0878),除了经营业绩外其他的控制变量也都显示出与CEO强制变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表明营业成本率、市盈率和资产负债率等变量亦与CEO的离职有关系,如果这些指标表现不佳,均会导致CEO被迫离职;在自愿性变更样本中仅有营业成本率和资产负债率与CEO变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1.0975,p=0.0059;1.4983,p=0.0001),以上表明当营业成本率和企业的负债率高居不下时,容易导致CEO自动离职。模型(4)加入了公司治理的控制变量,盈余管理和CEO强制性变更的关系仍未改变(0.0126,p=0.0891),表明无论何种因素的影响,只要CEO进行了盈余管理,那么公司董事会将会迫使CEO辞职;董事长兼职变量在自愿性变更和强制性变更中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7581,p=0.0001;0.7105,p=0.0001),说明当董事长兼职时上市公司更换CEO的可能性比较大;独立董事比例变量与CEO自愿性变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6385,p=0.0238),表明独立董事人数越多,越容易导致CEO自动离职的现象。CEO自愿性变更与盈余管理在3个方程中均未显示出任何的相关关系,表明CEO的自愿离职并不是由于盈余管理引起的,而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三)内生性的检验(Hausman检验)

方程的内生性将表明,某些因素会影响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导致测量误差的出现。所以,本文作出方程的内生性检验。

通过表5内生性检验可以看出方程存在内生性的问题。现有研究表明,盈余的波动可以作为盈余的工具变量进行衡量,从而解决方程的内生性问题(Dechow & Dichev,2002)。所以,本文以此为借鉴解决方程的内生性问题,消除测量误差。

(四)Probit工具变量

从表6回归结果来看,在第一阶段回归工具变量与盈余管理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0.1870,p=0.057),说明盈余波动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变量非常合适。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仍然保持原有的结论,盈余管理与CEO的强制性变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0.1779,p=0.041),表明方程解决了内生性的问题,消除了测量误差。另外,该回归结果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程的稳健性。

五、结论

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代理问题广泛地存在于每个公司中。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的差异导致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侵害委托人利益的情况屡屡发生。因此,为了遏制这一情况,委托人通过激励和解聘的手段双向控制代理人的行为。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CEO强制性变更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自愿性变更与盈余管理之间却没有显示出任何关联,说明强制性变更的方式更能体现委托人对于代理人违约行为的控制。上市公司如果进行了过度的盈余管理,那么管理者CEO将会被迫引咎辞职,这表明董事会起到了监督的责任。内部公司治理变量中,董事长兼职与CEO的变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如果存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兼职情况,那么CEO的变更概率将会加大。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有可能导致CEO的自愿性离职现象。另外,当企业的外部环境恶劣,如面临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营业成本率持续高位或市盈率高估等情况,上市公司更加倾向更换当前的CEO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的业绩变量与CEO的变更并没有显示出相关关系,说明CEO的变更与企业的业绩优劣并无直接关系。endprint

【参考文献】

[1] Cornett,M.,Marcus,A.,Tehranian,H.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ay-for-performance: the impact of earning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7):357-373.

[2] Gibbons R & Murphy K. 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Career Concerns: Theory and Evidenc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468-506.

[3] Denis,D.J.,and D.K.Denis.Performance changes following top management dismissal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5(4):64-90.

[4] Murphy K J,Zimmerman JL. Financial performance surrounding CEO turnover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3,16(1-3):273-315.

[5] Pourciau 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nonroutine executive chang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3,16(1-3): 317-336.

[6] Wells P. Earnings management surrounding CEO changes[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00,42(2): 169-193.

[7] Dechow P,Sloan R G. 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14(5):51-89.

[8] Roychowdhury,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2006,(42):335—370.

[9] Gilson,S.C. Management Turnover and Financial Distres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9(25):241-262.

[10] 金莲花,张志花,李正和.上市公司总经理更替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J].公司治理评论,2010(1):87-97.

[11] 袁春云.上市公司高管更换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D].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20-54.

[12] Dechow,P.,Dichev,I.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J].The Accounting Review 77(Supplement),2002,(77):35-59.endprint

【参考文献】

[1] Cornett,M.,Marcus,A.,Tehranian,H.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ay-for-performance: the impact of earning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7):357-373.

[2] Gibbons R & Murphy K. 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Career Concerns: Theory and Evidenc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468-506.

[3] Denis,D.J.,and D.K.Denis.Performance changes following top management dismissal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5(4):64-90.

[4] Murphy K J,Zimmerman JL. Financial performance surrounding CEO turnover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3,16(1-3):273-315.

[5] Pourciau 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nonroutine executive chang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3,16(1-3): 317-336.

[6] Wells P. Earnings management surrounding CEO changes[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00,42(2): 169-193.

[7] Dechow P,Sloan R G. 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14(5):51-89.

[8] Roychowdhury,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2006,(42):335—370.

[9] Gilson,S.C. Management Turnover and Financial Distres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9(25):241-262.

[10] 金莲花,张志花,李正和.上市公司总经理更替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J].公司治理评论,2010(1):87-97.

[11] 袁春云.上市公司高管更换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D].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20-54.

[12] Dechow,P.,Dichev,I.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J].The Accounting Review 77(Supplement),2002,(77):35-59.endprint

【参考文献】

[1] Cornett,M.,Marcus,A.,Tehranian,H.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ay-for-performance: the impact of earning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7):357-373.

[2] Gibbons R & Murphy K. 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s in the Presence of Career Concerns: Theory and Evidenc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468-506.

[3] Denis,D.J.,and D.K.Denis.Performance changes following top management dismissal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5(4):64-90.

[4] Murphy K J,Zimmerman JL. Financial performance surrounding CEO turnover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3,16(1-3):273-315.

[5] Pourciau 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nonroutine executive change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3,16(1-3): 317-336.

[6] Wells P. Earnings management surrounding CEO changes[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00,42(2): 169-193.

[7] Dechow P,Sloan R G. 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14(5):51-89.

[8] Roychowdhury,S.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2006,(42):335—370.

[9] Gilson,S.C. Management Turnover and Financial Distres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9(25):241-262.

[10] 金莲花,张志花,李正和.上市公司总经理更替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J].公司治理评论,2010(1):87-97.

[11] 袁春云.上市公司高管更换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研究[D]. 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20-54.

[12] Dechow,P.,Dichev,I.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J].The Accounting Review 77(Supplement),2002,(77):35-59.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部治理盈余管理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失真问题的思考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内部治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内部治理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河南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