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艳
摘 要: 本文根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与本校具体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学好专业技能的信心,补差补缺,逐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如何提高《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课程教学质量分析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数控车工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一、中职学生在数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中职学生大部分在初中时成绩就很不理想,从那时开始已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求知欲不强,学习进取心消失殆尽。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许多家长让孩子上职业中学不是学习技能的,是让孩子长身体的。记得有次课上有位学生不动手,我问:“你怎么不干啊?有什么问题给我说说。”“我爸妈说了,不想学就不要学,主要把你个子长长,吃好喝好就行了。”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部分学生有自卑心理,思想不求进取,学习不求上进;有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无远大志向,进职校只想混个文凭;有的学生更是觉得无所谓,认为学了没有用,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游戏、上网、看书刊等方面,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完成、学习无兴趣。
2.学习兴趣低
从初中的义务教育进入职业教育,学生面临两个较大的转折,一是课程内容的增多和程度的加深;二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初中阶段的课程主要有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一些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有厌学心理。与此同时,进入职业学校后,大量专业课程一时间让他们学习无从下手。例如我校机电专业的学生要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原理》、《普通车工》、《钳工》、《电工电子》、《数控车工编程与操作》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其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由于专业课本身的特点,使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与初中的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在职业学校,实践操作是学习重点。这些变化对于初中阶段基础本来就很差、学习能力很低的学生来说,专业课程很难入门,摸不透。
二、解决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一切”。爱可以感化一个人的心灵,无论学生之前如何不优秀,只要我们经常找学生聊天,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理想、社会话题入手,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和需要,拉近师生心距,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与此同时还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出色的一面,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认真学习,能够学好,成为优秀的学生。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个性较强,缺乏吃苦耐劳的品格。有的学生基础较差,总觉得学不会,持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教师要有耐心,关心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十分重要。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是人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数控教学中每个项目引入中教师应在课前认真思考,项目内容应尽可能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完成的零部件。例如:我在教螺纹的加工时,以平时喝的矿泉水瓶子为例引出本次课完成的项目,学习螺纹的编程和加工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
其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不喜欢老师,肯定就不会认真学习这门课程,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让学生喜欢数控,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到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拉近师生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充分发挥民主,创造轻松的环境,让学生多说、多动手、多表扬,少批评、少埋怨,慢慢学生就会很喜欢这个老师,喜欢这门课。
再次,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中的一些理论十分抽象,多数学生由于受文化基础的影响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教室、仿真实验室和实训车间三个场所完美结合。首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编程理论讲解,并多举些典型实例让学生反复练习和体会。其次,在仿真实验室利用数控仿真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编程与操作仿真训练。最后,到实训车间,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加工。教师要分层次,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和阶段性检测试题,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如在《数控车床加工与编程》课程中,教师准备多个数控加工的工件为项目,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确定加工方案、分析加工工艺流程、确定工艺参数、编写加工程序,最后完成加工过程演示。
总之,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我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需要,在《数控车削编程与操作》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学校教学条件、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控车的编程与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章建新.关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导学方法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5).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3]赵娟,韩玉昌.学习障碍的教育干预措施研究动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