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亮
(延津县人民医院 CT室,河南延津 453200)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head,ONFH)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酗酒、外伤及大量应用激素等均可能引发股骨头缺血,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骨细胞及骨髓细胞坏死,影响下肢功能[1]。临床发现该疾病往往已至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该病的预后意义重大,病变发现越早,病情越轻,治疗效果越好,能够明显降低致残率。笔者对5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同时应用CT与MRI两种检测手段,对照分析两者的检查效果,旨在探讨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延津县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52例(92髋)股骨头坏死的患者,均经临床及手术确诊。52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25~59岁,平均(38.5±2.6)岁。单髋发病12例,双髋发病40例。致病原因:骨质疏松5例、过量服用激素类药物导致10例、酗酒史16例、创伤史17例、余下4例原因不明。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髋部疼痛伴功能障碍,重者下肢活动严重受阻,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有进行性加重趋势。
1.2 方法 所有52例患者行X线、CT及MRI影像诊断,综合分析检查结果进行分期,分为Ⅰ~Ⅴ期[2]。Ⅰ期: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Ⅱ期:CT、X线检查结果均正常,MRI检查结果异常;Ⅲ期:CT、MRI检查结果均显示有硬化、局部囊,X线检查结果显示正常;Ⅳ期:CT、MRI检查结果均显示异常,X线检查结果异常,显示有“半月征”症状;Ⅴ期:各项检查结果均明确显示骨头碎裂、关节破坏等异常。
52例(92髋)患者各期均行CT及MRI检查。CT扫描采用岛津SCT-4800TE X线断层扫描机,以股骨头中心点为基线,对双侧髋关节进行扫描,层厚5 mm,层距5 mm。MRI扫描采用GESignaHde1扫描仪进行,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检查,选用体部线圈,层厚4 mm,层距1 mm,行股骨头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
1.3 统计学分析 收集患者相关指标数据,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T表现:Ⅰ期,股骨头未见明显变形,无塌陷现象;Ⅱ期,可见骨质硬化、骨质疏松及骨质星芒状结构变形、增粗;Ⅲ期:可见“新月征”,关节面出现窄细状透光带;Ⅳ期:可见股骨头明显塌陷,出现囊变病变,合并骨质硬化;Ⅴ期:股骨头碎裂、关节变形破坏严重,“新月征”更为明显。
MRI表现:Ⅰ期,T1WⅠ像表现为股骨头上缘局限性囊状低信号,可见局部斑点状;Ⅱ期,股骨头上缘表现为T1WⅠ局限性囊状低信号,而T2WⅠ呈现高信号;Ⅲ期:股骨头内部出现广泛条状纹路,信号混杂;Ⅳ期:MRI表现为T1WⅠ和T2WⅠ信号高低不均,相互混杂;Ⅴ期:股骨头塌陷,关节变形、间隙变窄,MRI表现为不规则T1WⅠ低信号,T2WⅠ出现混合信号。
经各种检查结果综合分析,5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Ⅰ期16例(30.77%),Ⅱ期23例(44.23%),Ⅲ期6例(11.54%),Ⅳ期4例(7.69%),Ⅴ期3例(5.77%)。
如表1所示,CT及MRI诊断股骨头坏死分析,MRI诊断的检出率为90.38%(47/52),明显高于CT诊断的71.15%(37/52),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CT及MRI诊断股骨头坏死检出率比较[n=52,n(%)]
股骨头坏死症为多发性髋关节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已知创伤、酗酒和大量服用激素能诱发该病[3]。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恶化,将严重影响患者下肢功能,导致走路略跛,重者甚至无法行走。因此,股骨头坏死症的早期诊断尤为关键,早发现、早治疗可有效延缓疾病进程,保证治疗效果。X线、CT、核素扫描、MRI检查都可用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其中MRI对股骨头坏死早期病变的敏感性最高。
股骨是人体最重要的骨骼之一,股骨头则更为重要,人的下肢活动都是在股骨头的支撑下进行的。健康正常的股骨头外形光滑,骨小梁以股骨头中央为中心,由粗到细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即星芒征[4]。CT可清晰显示此征象,其较高空间和密度分辨率的优势,不仅能通过观察骨小梁星芒状结构的异常变化来判断早期坏死病灶,而且在显示骨小梁微细骨折和关节面塌陷及确定病灶大小、位置、边界和结构方面均具有较高准确率。扫描可见股骨头骨小梁结构紊乱,股骨头骨硬化、囊性变,部分患者出现股骨头内大小不等囊变局限性及疏松区,本组出现8例单纯骨硬化,呈扇形。MRI在股骨头坏死早期病变检查的敏感性要高于CT,但MRI无法发现中央部及皮质早期硬化改变,对于骨松质囊性变的检查要弱于CT。MRI的主要优点是可比较全面地观察骨质因缺血坏死而造成的片状及线状水肿带,可清晰呈现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生化和病理方面的信息。MRI高分辨率的优势,可准确显示软组织的病理状态,其检查图像层次分明、信息丰富,甚至可深入检测到骨髓的细节[5]。
总之,CT和MRI对检测股骨头坏死均具有较高的阳性率,该研究表明在阳性率方面,MRI明显高于CT,但是总体认为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对诊断股骨头坏死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中,可将两种影像学手段联合应用,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1]李子荣.股骨头坏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2):146-148.
[2]Iida S,Harada Y,Shimizu K,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bonemarrow edema and collapse of the femoral head in steroid induced osteonecrosis[J].ARJ,2008,174:735-743.
[3]姜文学.2004年国家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新治疗进展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J].实用骨科杂志,2005,11(2):190-192.
[4]Karadottir R,Cavelier P,Bergersen LH,et al.NMDA receptors are expressed in oligodendrocvtes and activeated in ischaemia[J].Nature,2005,438(7071):1162-1166.
[5]桑银保.磁共振成像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5):1228-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