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
新时期的高考体现着课改精神,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平时语文教学活动中,应积极主动地去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形成全面分析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注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需要调动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和热情。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唱主角,学生被动的接受,较多时候是惟教参、惟老师的理解,认识问题往往单一化、形式化。于是,我们学生在阅读中往往没有自己的发现与获得;没有提高阅读的能力。因而,只有全面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们才能理解得全面,分析鉴赏合理。
如在《烛之武退秦师》学习中,我们获得的是郑国大夫烛之武通过一番说辞就分化瓦解了秦晋联盟,秦穆公不仅撤围还派将领留守郑国。这里我们往往是高度肯定烛之武的不避险阻的爱国情况,临危受命的大义凌然和能言善辩的外交才能。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这只是秦军撤军的外因,而不是内因,秦穆公政治立场的改变最根本的还是其从秦国利益的角度权衡之后而做出的决策。另外,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师还有其他原因,如战争的起因、秦晋军队分开驻扎等等。因此,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全面的分析,才能对烛之武的深谋远虑才能有更准确、深刻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学生探讨,能促成经典作品解读的全面化。如学习《西厢记》过程中,以往我们认为棒打鸳鸯的相国夫人是势利、虚伪、奸诈的封建家长制的代表;其实,她的恪守礼法,渴望通过联姻方式让女儿获得较好的生活保障和社会地位,有错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表面恪守礼教与坚守门第观念的相国夫人也是疼爱女儿、为女儿终身着想的,她应是可怜可敬又可悲的,也应得到理解和尊重。
如此,我们在阅读中,跳出传统的和定势的分析和鉴赏观点,注意事物与现象的多面性,才能全面的理解、把握,获得更准确的解读。
二、会从其它角度去思考
阅读应该是个性化融入的阅读,只要有理有据,能够自圆其说的阅读见解都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我们在阅读中将人物的性格、形象固定化、脸谱化是不应该的。也只有从事件、事物的本质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才是可取的。
如在《雷雨》这一戏剧学习中,我们分析人物的性格,以往是对周朴园一棍子打死,认为这个人物坏透了,一无是处。于是,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时,提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感情?”让学生结合内容分析,我们总是试图让学生答出周朴园是虚伪的、卑鄙无耻的、内心空虚的。但是如果学生读过《雷雨》全文,一定不会认同这样的观点。就从节选部分的内容来说,能保持着二十多年的习惯难道能用虚伪来解释吗?诚然,周朴园是个有着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他的发迹肯定有不光彩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就此一成不变的去看待他的性格和品质;恰恰是这个有着留洋经历的、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者的蜕化变质值得我们去思考!
只有全面的解读,抓住人物和事物的变化情况,才能让我们的阅读与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万事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发展与变化,我们的阅读应该是变化的,常读常新的,因而,我们的阅读思维不能静止,否则,我们的个性阅读就不会提升,阅读能力定会受到限制。
三、具有对立面转化的思维
2014年的江苏高考作文的材料,让很多考生一筹莫展,于是出现很多写“什么的不朽”“什么的信念”的作文,导致作文立意不准与高分无缘。学生如能知道从两句话的对立面的转化思考,才能知道是围绕青春的话题谈青春的不朽、青春的易逝、青春的信念,进而得出最佳立意“珍惜青春”。可见,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对立面转化思考很有必要。
《烛之武退秦师》中在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之时,本是爱国志士勇于献身的时候,但是烛之武却婉言拒绝郑伯的重托,拒不出山。我们在分析烛之武这一番牢骚的时候,多得出烛之武的性格耿直,将怀才不遇的愤激抒发出来,才使得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结论。正是这样对立面的转化,我们才感受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和“一飞冲天”的热切渴望,也为他长期不得志而感到惋惜。就此,我们可以从烛之武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郑伯的角度探讨,弱小的郑国被秦晋联手攻伐深层原因;从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感受烛之武行为的可赞可叹。
阅读中不能孤立的去看待人物、情节和内容,应该结合自己的体验去品味,应当能够在对立统一中辩证的思维、发散的探寻,形成深入阅读。
总之,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让他们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思考,在发散思维运用中获得创新发现与个性化的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高邮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