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引
语文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建立在以教师为组织指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的基础上。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为学生搭建独立自主的学习平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好习惯,用学习气氛浓厚的课堂环境潜移默化的带动学生学习。
一、优化课堂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独具匠心的教学思维,从学生年龄、特点等多方面出发,设计具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此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结合自身饱满的教学情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主动投身到知识探索中去。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这课时,我用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了它的动画片,让学生从具体的文章演绎形式上熟悉课文,从课堂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在他们看到皇帝不穿衣服走出去一幕并哄堂大笑时暂停播放,提问他们为什么笑?皇帝又为什么不穿衣服呢?让学生自主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观看欲望和解疑欲望。这样不仅使呆板的课文文字跃然屏上,还收获了活跃的课堂氛围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是一举多得吗?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要交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本知识和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借助教学设施和教辅资料,创造情景和环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只有学生,教师也要善于查缺补漏,调查研究,适时启发并引导学生衔接思维、梳理思路。例如再讲八年级上册《父母的心》一课时,我先设置了几个问题:你能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内容吗?孩子,你认为该不该送?为什么父母最终还是没把孩子送出去,说明了什么呢?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父母?使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积极回答问题,通过集思广益初步了解课文的结构和基本内容,并且从此过程中获得筛选信息、分析过程和归纳总结等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实施课堂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要求教师按教案教学,有计划却无创新,也正因为它的“计划性”很强,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被各种教学和学习中的条条框框捆绑住了。令老师满意、让学生确信的都是接近教案标准答案的回答,教师失去了创新教学的动力,学生萌芽阶段的创造性思维也被扼杀在了摇篮里,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本人针对此问题大胆的创新了教学模式,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将以讨论为主要形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培养小组组长,使其起到组织带动作用,鼓励内向的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课堂讨论畅通知识交流渠道,增加师生互动,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另外,我特别注重将学生转变为课堂上“讲”的主角,而自己变为课堂的参与者,让他们激裂的讨论甚至辩论,以便从思维的碰撞中取得进步。例如在讲解《马说》时,我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搜集包含“马”字的成语比赛,最多者胜出,通过小比赛升温课堂气氛;接着,我会细致讲解课文,再针对课文重点出题,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组结论评分;最后,让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经过评比后当堂朗诵并要求学生以该小组答案为标准记忆课文内容。这样不仅使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得以体现,更重要的是它还提高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迟解惑、言不足
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思想,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学生之间的结论必然会产生分歧,这时候很多学生就会向教师寻求帮助了,而传统教师往往会将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这样其实并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问题,锻炼学生的能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迟解惑”,就是不要急着将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多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在多种思路中比较优劣,取长补短,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时候学生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询问老师,老师教案或课件中也恰巧没有准备,不知道怎么回答,这时教师就应坦率“言不足”,之后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研究探讨,共同进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增加学生质疑的热情。
总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启迪学生,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将情感和学习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实现自身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