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

2014-10-11 22:12沈明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沈明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关于阅读教学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笔者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认为任务型阅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模式。

关键词: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83-1本文以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部分为例,谈一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牛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阅读部分一般情况下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通常设计一些相关的任务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第二课时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同时解决书后有关习题,并可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任务,如根据关键词复述课文、仿写等等。

【第一课时】

任务1 (预习):要求学生收集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问题和烦恼。

任务2 (导入):要求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讨论图片中青少年所遇到的问题。图片的选择应有所讲究,它应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多地运用英语。并且在师生问答、学生讨论的互动过程中引出本课时的话题—Teenage problems。

任务3 (扫读):要求学生先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本文的中心问题。

任务4 (查读):

1.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表格再次阅读课文搜索信息。NameMillieSimonGrade99Hobbyreading, writing poeams, walking, shopping, paintingwatching football, reading about football, playing footballFavoritepaintingfootballTime for

hobbiesno time3 or 4 hoursFeelingbadstressed & angry这一表格的设计并非要求学生只是简单地填表,真正的目的是以表引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与本课相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够整体地把握全文。同时呈现本课时的生词及部分短语。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教师提出的带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增加语言的输出量。

有必要说明一下: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应由浅入深、多层次地设计任务,任务呈现的形式可多样化,如:提问题、呈现图片、设计表格、问卷调查等等。在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所提问题要明确具体,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出来的,但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尽可能地创设一定的语境,以便呈现部分生词,扫除生词障碍,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

任务5 (检测):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教师设计的检测任务,作业的设计也应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由词到句再到篇。

【第二课时】

任务1:第一课时结束后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他们尚未理解的知识点,在下一课时提出来共同解决。解决的方式可采用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在此环节中应解决本文所出现的知识点。学生所提的问题可能涉及到部分知识点,未涉及部分则需教师加以引导。

任务2: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Part C。

任务3:要求学生能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帮助Millie和Simon解除烦恼。由此过渡到Part D。

任务4:检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本课的知识点,设计相关习题。

任务5:设计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尽情地展开讨论。基于目前的课堂模式,分组一般以四人一组为宜。在讨论前应详细、具体地布置任务,提要求,不能让讨论流于形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际生活,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然后,收集来自学生的信息,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同时教师作小结性的评价,以求得问题较全面、较透彻的解决。

任务6:设计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写一封信给笔友,说出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烦恼,请求笔友给出建议。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选一两封信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全班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建议。endprint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关于阅读教学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笔者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认为任务型阅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模式。

关键词: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83-1本文以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部分为例,谈一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牛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阅读部分一般情况下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通常设计一些相关的任务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第二课时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同时解决书后有关习题,并可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任务,如根据关键词复述课文、仿写等等。

【第一课时】

任务1 (预习):要求学生收集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问题和烦恼。

任务2 (导入):要求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讨论图片中青少年所遇到的问题。图片的选择应有所讲究,它应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多地运用英语。并且在师生问答、学生讨论的互动过程中引出本课时的话题—Teenage problems。

任务3 (扫读):要求学生先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本文的中心问题。

任务4 (查读):

1.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表格再次阅读课文搜索信息。NameMillieSimonGrade99Hobbyreading, writing poeams, walking, shopping, paintingwatching football, reading about football, playing footballFavoritepaintingfootballTime for

hobbiesno time3 or 4 hoursFeelingbadstressed & angry这一表格的设计并非要求学生只是简单地填表,真正的目的是以表引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与本课相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够整体地把握全文。同时呈现本课时的生词及部分短语。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教师提出的带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增加语言的输出量。

有必要说明一下: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应由浅入深、多层次地设计任务,任务呈现的形式可多样化,如:提问题、呈现图片、设计表格、问卷调查等等。在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所提问题要明确具体,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出来的,但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尽可能地创设一定的语境,以便呈现部分生词,扫除生词障碍,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

任务5 (检测):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教师设计的检测任务,作业的设计也应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由词到句再到篇。

【第二课时】

任务1:第一课时结束后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他们尚未理解的知识点,在下一课时提出来共同解决。解决的方式可采用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在此环节中应解决本文所出现的知识点。学生所提的问题可能涉及到部分知识点,未涉及部分则需教师加以引导。

任务2: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Part C。

任务3:要求学生能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帮助Millie和Simon解除烦恼。由此过渡到Part D。

任务4:检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本课的知识点,设计相关习题。

任务5:设计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尽情地展开讨论。基于目前的课堂模式,分组一般以四人一组为宜。在讨论前应详细、具体地布置任务,提要求,不能让讨论流于形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际生活,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然后,收集来自学生的信息,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同时教师作小结性的评价,以求得问题较全面、较透彻的解决。

任务6:设计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写一封信给笔友,说出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烦恼,请求笔友给出建议。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选一两封信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全班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建议。endprint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关于阅读教学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笔者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认为任务型阅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模式。

关键词: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83-1本文以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Reading部分为例,谈一谈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牛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体现。

阅读部分一般情况下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通常设计一些相关的任务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第二课时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同时解决书后有关习题,并可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任务,如根据关键词复述课文、仿写等等。

【第一课时】

任务1 (预习):要求学生收集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问题和烦恼。

任务2 (导入):要求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讨论图片中青少年所遇到的问题。图片的选择应有所讲究,它应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多地运用英语。并且在师生问答、学生讨论的互动过程中引出本课时的话题—Teenage problems。

任务3 (扫读):要求学生先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本文的中心问题。

任务4 (查读):

1.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设计的表格再次阅读课文搜索信息。NameMillieSimonGrade99Hobbyreading, writing poeams, walking, shopping, paintingwatching football, reading about football, playing footballFavoritepaintingfootballTime for

hobbiesno time3 or 4 hoursFeelingbadstressed & angry这一表格的设计并非要求学生只是简单地填表,真正的目的是以表引问,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与本课相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能够整体地把握全文。同时呈现本课时的生词及部分短语。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教师提出的带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增加语言的输出量。

有必要说明一下:在这几个环节中教师应由浅入深、多层次地设计任务,任务呈现的形式可多样化,如:提问题、呈现图片、设计表格、问卷调查等等。在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所提问题要明确具体,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回答不出来的,但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全面安排提问内容,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的几种回答,怎么引导,怎么分析,怎么有意识训练学生能力等,都要在事先有所估计,有所考虑。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尽可能地创设一定的语境,以便呈现部分生词,扫除生词障碍,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

任务5 (检测):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教师设计的检测任务,作业的设计也应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由词到句再到篇。

【第二课时】

任务1:第一课时结束后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他们尚未理解的知识点,在下一课时提出来共同解决。解决的方式可采用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在此环节中应解决本文所出现的知识点。学生所提的问题可能涉及到部分知识点,未涉及部分则需教师加以引导。

任务2: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Part C。

任务3:要求学生能够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以帮助Millie和Simon解除烦恼。由此过渡到Part D。

任务4:检测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本课的知识点,设计相关习题。

任务5:设计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尽情地展开讨论。基于目前的课堂模式,分组一般以四人一组为宜。在讨论前应详细、具体地布置任务,提要求,不能让讨论流于形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际生活,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然后,收集来自学生的信息,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同时教师作小结性的评价,以求得问题较全面、较透彻的解决。

任务6:设计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写一封信给笔友,说出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烦恼,请求笔友给出建议。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选一两封信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全班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建议。endprint

猜你喜欢
任务型阅读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开展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初中科学任务型阅读策略分析
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研究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