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临界生”提优的实践

2014-10-11 09:03陆平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分数线考试笔者

陆平

“临界生”是我国当下中小学教育考试选拔制度下催生的一个名词,临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化学学科的临界生所设定的“界”是化学等级中的B级分数线,一般在该分数线上或下5至10分的学生都被圈定为临界生。这部分学生是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关注对象,他们的进或退直接关系到班级目标的达成与否。笔者从事多年的高三教学工作,从中总结了一套关于临界生提优的方法,现做如下介绍,供同行参考。

一、临界生提优的流程

临界生提优可分五步走,具体为:

对象确定→原因分析→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检测过关

1.临界生的确定

常规临界生的确定方法是以某一次测试的分数线为标准。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存在两个缺点:一是一次考试的成绩存在偶然性;二是分数线的划分缺乏科学性。对此,笔者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再确定:①学生的日常表现,包括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态度等;②多次考试的成绩。每届高三在确定临界生时,笔者都会对学生高一、高二大型考试中的化学成绩进行综合分析,把多次在线上或线下5分以内的学生定为临界生,5~10分以内的定为候补临界生;③按照前两条筛选后再找这部分学生谈话,谈话内容为:你对化学学科有什么看法?你对进入高中以来的化学成绩满意吗?每天你有没有挤出一点时间来学习化学?有没有信心把化学成绩再提高一点?你觉得如果在时间上对化学加大投入会不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等等;④关注化学成绩和其他学科成绩的匹配情况。最后挑选出兴趣浓、信心足、肯吃苦的学生确定为临界生。临界生人数不宜多,一般5人左右,而且5个人正好可以组成一个自助小组。

临界生确定后不要频繁更换,否则不利于教师制订长期的提优方案,还会容易伤害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临界生的确定要有长远性、稳定性、累积性。当临界生的考试成绩稳定了,这时可以考虑增补新的临界生。

2.逐个分析临界原因

学生的临界原因不能简单视为能力不足,就像孩子个矮不能简单归因为遗传因素,也可能是缺钙、缺乏锻炼等原因一样。因而在制订提优方案前,必须了解临界生临界的具体原因。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归因分析,首先布置临界生在一定时间(三天或一周)内把自己过去做过的作业中的错误点、疑难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教师就学生整理的内容与他们进行交流,主要是找准学生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比如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还是方法技巧不熟练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最后,教师根据交流结果编制一套个性化的“诊断卷”,要求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对学生进行二次分析,从而为接下来的提优方案的设定提供依据。

3.制订长、短期的提优方案

提优方案的制订:第一步,根据诊断卷的批改及分析结果和学生当面交流,确定临界原因。第二步,在了解学生学况(主要是学生花多少时间学习化学、其他学科学习情况等)的基础上制订提优方案,一般根据目标解决的难易设定长、短期方案。比如,笔者给某临界生制订的短期方案是用两周的时间,通过训练和总结,完成官能团性质的掌握;中期的方案是通过复习课本实验,结合针对训练,在一个月内完成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的知识掌握;长期的方案是每天练一道工业流程题,用两个月的时间自我强化训练。

4.改进传统模式,实施新的提优方案

传统的提优方案可用下图表示:

教师指导问题学生

在传统模式下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效果也不理想。为此,笔者对以上方案作了如下改进:

教师编制有针对性的提优练习,定期下发给临界生自我训练,对学生的提问及时答疑,每一段时间(笔者要求临界生周日提前1.5个小时返校)进行一次临界生小组活动。大家对提优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临界生的互动进行知识互补,在合作中提高团队意识。周日晚上,笔者就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并布置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和具体任务。在该方案的操作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策划、积极参与,其中编制提高练习要分阶段:基础题——提高题——高考题或模拟题及其改编,题型要以主观题为主(选择题尽量改编成问答题)。学习小组中要指定或推荐一个组长,最好每次活动过程小组长都要向教师进行汇报。

5.考核过关

临界生是否提优转型成为达标学生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学习成绩和学习心境。学习成绩应该由统一考试和平

时测试的成绩两部分组成,当学生提优训练一段时间后,教师根据其表现可以编制过关测试,挑选一些高考真题或改编题组成测试卷进行考核。如果完成正确率达到80%以上(标准可以调整)则被认为初试过关,在接下来的统一测试中如成绩不佳则不能过关,须再次查找原因,提优训练整改延续。一般来说,当制订的提优方案都完成并过关时,学生通常都能达线。但是,如果这样就认为临界生转型成功则略显草率,还要对其心境进行分析,可以通过面谈沟通以及侧面了解。如果学生对其达线信心较强,并形成了一套自动化的化学学习机制,这时则可认定提优完成。此时,教师应当告知这些学生,提优战役虽然胜利,但不能放松,仍需继续努力,老师会保持关注。当面告知可以使学生接受身份的改变,肯定自我的努力,而且,师长的勉励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关怀,进而产生持续努力的动力。

二、提优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临界生的确定还缺乏科学的依据,仅从考试成绩和综合表现还是无法量化成标准数据来精确确定,所以发现有部分激情高、时间足、态度正的临界生始终无法达线,最终只能归结为“天赋太差,不适合学化学”,甚至个别学生的信心严重受挫,还拖累了其他功课。二是酸葡萄效应造成师生关系紧张,部分未能成为临界生的学生认为教师偏心,只给几个临界生开小灶。笔者在一次学生测评中被学生评为较差学科教师,学生还给笔者写了质问信,认为老师不公平。三是蝴蝶效应,个别临界生其余学科的退步被归结为化学学科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所致,这种指责无法反驳更无从举证。四是临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许多学生临界的原因就是由于自身的学习态度不佳,要这部分学生再挤出休息玩乐的时间来学习一门在高考中不重要的学科,阻力很大。

综上所述,笔者在临界生的提优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为了学校、家庭、学生的成功,实现多方共赢,笔者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改革、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临界生”是我国当下中小学教育考试选拔制度下催生的一个名词,临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化学学科的临界生所设定的“界”是化学等级中的B级分数线,一般在该分数线上或下5至10分的学生都被圈定为临界生。这部分学生是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关注对象,他们的进或退直接关系到班级目标的达成与否。笔者从事多年的高三教学工作,从中总结了一套关于临界生提优的方法,现做如下介绍,供同行参考。

一、临界生提优的流程

临界生提优可分五步走,具体为:

对象确定→原因分析→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检测过关

1.临界生的确定

常规临界生的确定方法是以某一次测试的分数线为标准。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存在两个缺点:一是一次考试的成绩存在偶然性;二是分数线的划分缺乏科学性。对此,笔者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再确定:①学生的日常表现,包括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态度等;②多次考试的成绩。每届高三在确定临界生时,笔者都会对学生高一、高二大型考试中的化学成绩进行综合分析,把多次在线上或线下5分以内的学生定为临界生,5~10分以内的定为候补临界生;③按照前两条筛选后再找这部分学生谈话,谈话内容为:你对化学学科有什么看法?你对进入高中以来的化学成绩满意吗?每天你有没有挤出一点时间来学习化学?有没有信心把化学成绩再提高一点?你觉得如果在时间上对化学加大投入会不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等等;④关注化学成绩和其他学科成绩的匹配情况。最后挑选出兴趣浓、信心足、肯吃苦的学生确定为临界生。临界生人数不宜多,一般5人左右,而且5个人正好可以组成一个自助小组。

临界生确定后不要频繁更换,否则不利于教师制订长期的提优方案,还会容易伤害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临界生的确定要有长远性、稳定性、累积性。当临界生的考试成绩稳定了,这时可以考虑增补新的临界生。

2.逐个分析临界原因

学生的临界原因不能简单视为能力不足,就像孩子个矮不能简单归因为遗传因素,也可能是缺钙、缺乏锻炼等原因一样。因而在制订提优方案前,必须了解临界生临界的具体原因。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归因分析,首先布置临界生在一定时间(三天或一周)内把自己过去做过的作业中的错误点、疑难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教师就学生整理的内容与他们进行交流,主要是找准学生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比如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还是方法技巧不熟练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最后,教师根据交流结果编制一套个性化的“诊断卷”,要求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对学生进行二次分析,从而为接下来的提优方案的设定提供依据。

3.制订长、短期的提优方案

提优方案的制订:第一步,根据诊断卷的批改及分析结果和学生当面交流,确定临界原因。第二步,在了解学生学况(主要是学生花多少时间学习化学、其他学科学习情况等)的基础上制订提优方案,一般根据目标解决的难易设定长、短期方案。比如,笔者给某临界生制订的短期方案是用两周的时间,通过训练和总结,完成官能团性质的掌握;中期的方案是通过复习课本实验,结合针对训练,在一个月内完成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的知识掌握;长期的方案是每天练一道工业流程题,用两个月的时间自我强化训练。

4.改进传统模式,实施新的提优方案

传统的提优方案可用下图表示:

教师指导问题学生

在传统模式下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效果也不理想。为此,笔者对以上方案作了如下改进:

教师编制有针对性的提优练习,定期下发给临界生自我训练,对学生的提问及时答疑,每一段时间(笔者要求临界生周日提前1.5个小时返校)进行一次临界生小组活动。大家对提优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临界生的互动进行知识互补,在合作中提高团队意识。周日晚上,笔者就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并布置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和具体任务。在该方案的操作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策划、积极参与,其中编制提高练习要分阶段:基础题——提高题——高考题或模拟题及其改编,题型要以主观题为主(选择题尽量改编成问答题)。学习小组中要指定或推荐一个组长,最好每次活动过程小组长都要向教师进行汇报。

5.考核过关

临界生是否提优转型成为达标学生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学习成绩和学习心境。学习成绩应该由统一考试和平

时测试的成绩两部分组成,当学生提优训练一段时间后,教师根据其表现可以编制过关测试,挑选一些高考真题或改编题组成测试卷进行考核。如果完成正确率达到80%以上(标准可以调整)则被认为初试过关,在接下来的统一测试中如成绩不佳则不能过关,须再次查找原因,提优训练整改延续。一般来说,当制订的提优方案都完成并过关时,学生通常都能达线。但是,如果这样就认为临界生转型成功则略显草率,还要对其心境进行分析,可以通过面谈沟通以及侧面了解。如果学生对其达线信心较强,并形成了一套自动化的化学学习机制,这时则可认定提优完成。此时,教师应当告知这些学生,提优战役虽然胜利,但不能放松,仍需继续努力,老师会保持关注。当面告知可以使学生接受身份的改变,肯定自我的努力,而且,师长的勉励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关怀,进而产生持续努力的动力。

二、提优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临界生的确定还缺乏科学的依据,仅从考试成绩和综合表现还是无法量化成标准数据来精确确定,所以发现有部分激情高、时间足、态度正的临界生始终无法达线,最终只能归结为“天赋太差,不适合学化学”,甚至个别学生的信心严重受挫,还拖累了其他功课。二是酸葡萄效应造成师生关系紧张,部分未能成为临界生的学生认为教师偏心,只给几个临界生开小灶。笔者在一次学生测评中被学生评为较差学科教师,学生还给笔者写了质问信,认为老师不公平。三是蝴蝶效应,个别临界生其余学科的退步被归结为化学学科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所致,这种指责无法反驳更无从举证。四是临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许多学生临界的原因就是由于自身的学习态度不佳,要这部分学生再挤出休息玩乐的时间来学习一门在高考中不重要的学科,阻力很大。

综上所述,笔者在临界生的提优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为了学校、家庭、学生的成功,实现多方共赢,笔者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改革、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临界生”是我国当下中小学教育考试选拔制度下催生的一个名词,临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化学学科的临界生所设定的“界”是化学等级中的B级分数线,一般在该分数线上或下5至10分的学生都被圈定为临界生。这部分学生是班级所有任课教师的关注对象,他们的进或退直接关系到班级目标的达成与否。笔者从事多年的高三教学工作,从中总结了一套关于临界生提优的方法,现做如下介绍,供同行参考。

一、临界生提优的流程

临界生提优可分五步走,具体为:

对象确定→原因分析→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检测过关

1.临界生的确定

常规临界生的确定方法是以某一次测试的分数线为标准。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存在两个缺点:一是一次考试的成绩存在偶然性;二是分数线的划分缺乏科学性。对此,笔者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再确定:①学生的日常表现,包括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态度等;②多次考试的成绩。每届高三在确定临界生时,笔者都会对学生高一、高二大型考试中的化学成绩进行综合分析,把多次在线上或线下5分以内的学生定为临界生,5~10分以内的定为候补临界生;③按照前两条筛选后再找这部分学生谈话,谈话内容为:你对化学学科有什么看法?你对进入高中以来的化学成绩满意吗?每天你有没有挤出一点时间来学习化学?有没有信心把化学成绩再提高一点?你觉得如果在时间上对化学加大投入会不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等等;④关注化学成绩和其他学科成绩的匹配情况。最后挑选出兴趣浓、信心足、肯吃苦的学生确定为临界生。临界生人数不宜多,一般5人左右,而且5个人正好可以组成一个自助小组。

临界生确定后不要频繁更换,否则不利于教师制订长期的提优方案,还会容易伤害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临界生的确定要有长远性、稳定性、累积性。当临界生的考试成绩稳定了,这时可以考虑增补新的临界生。

2.逐个分析临界原因

学生的临界原因不能简单视为能力不足,就像孩子个矮不能简单归因为遗传因素,也可能是缺钙、缺乏锻炼等原因一样。因而在制订提优方案前,必须了解临界生临界的具体原因。笔者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归因分析,首先布置临界生在一定时间(三天或一周)内把自己过去做过的作业中的错误点、疑难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教师就学生整理的内容与他们进行交流,主要是找准学生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比如是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还是方法技巧不熟练等其他方面的原因。最后,教师根据交流结果编制一套个性化的“诊断卷”,要求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对学生进行二次分析,从而为接下来的提优方案的设定提供依据。

3.制订长、短期的提优方案

提优方案的制订:第一步,根据诊断卷的批改及分析结果和学生当面交流,确定临界原因。第二步,在了解学生学况(主要是学生花多少时间学习化学、其他学科学习情况等)的基础上制订提优方案,一般根据目标解决的难易设定长、短期方案。比如,笔者给某临界生制订的短期方案是用两周的时间,通过训练和总结,完成官能团性质的掌握;中期的方案是通过复习课本实验,结合针对训练,在一个月内完成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的知识掌握;长期的方案是每天练一道工业流程题,用两个月的时间自我强化训练。

4.改进传统模式,实施新的提优方案

传统的提优方案可用下图表示:

教师指导问题学生

在传统模式下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效果也不理想。为此,笔者对以上方案作了如下改进:

教师编制有针对性的提优练习,定期下发给临界生自我训练,对学生的提问及时答疑,每一段时间(笔者要求临界生周日提前1.5个小时返校)进行一次临界生小组活动。大家对提优阶段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临界生的互动进行知识互补,在合作中提高团队意识。周日晚上,笔者就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辅导,并布置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和具体任务。在该方案的操作流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策划、积极参与,其中编制提高练习要分阶段:基础题——提高题——高考题或模拟题及其改编,题型要以主观题为主(选择题尽量改编成问答题)。学习小组中要指定或推荐一个组长,最好每次活动过程小组长都要向教师进行汇报。

5.考核过关

临界生是否提优转型成为达标学生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学习成绩和学习心境。学习成绩应该由统一考试和平

时测试的成绩两部分组成,当学生提优训练一段时间后,教师根据其表现可以编制过关测试,挑选一些高考真题或改编题组成测试卷进行考核。如果完成正确率达到80%以上(标准可以调整)则被认为初试过关,在接下来的统一测试中如成绩不佳则不能过关,须再次查找原因,提优训练整改延续。一般来说,当制订的提优方案都完成并过关时,学生通常都能达线。但是,如果这样就认为临界生转型成功则略显草率,还要对其心境进行分析,可以通过面谈沟通以及侧面了解。如果学生对其达线信心较强,并形成了一套自动化的化学学习机制,这时则可认定提优完成。此时,教师应当告知这些学生,提优战役虽然胜利,但不能放松,仍需继续努力,老师会保持关注。当面告知可以使学生接受身份的改变,肯定自我的努力,而且,师长的勉励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关怀,进而产生持续努力的动力。

二、提优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临界生的确定还缺乏科学的依据,仅从考试成绩和综合表现还是无法量化成标准数据来精确确定,所以发现有部分激情高、时间足、态度正的临界生始终无法达线,最终只能归结为“天赋太差,不适合学化学”,甚至个别学生的信心严重受挫,还拖累了其他功课。二是酸葡萄效应造成师生关系紧张,部分未能成为临界生的学生认为教师偏心,只给几个临界生开小灶。笔者在一次学生测评中被学生评为较差学科教师,学生还给笔者写了质问信,认为老师不公平。三是蝴蝶效应,个别临界生其余学科的退步被归结为化学学科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所致,这种指责无法反驳更无从举证。四是临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许多学生临界的原因就是由于自身的学习态度不佳,要这部分学生再挤出休息玩乐的时间来学习一门在高考中不重要的学科,阻力很大。

综上所述,笔者在临界生的提优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为了学校、家庭、学生的成功,实现多方共赢,笔者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改革、不断探索。

(责任编辑罗艳)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数线考试笔者
2019-2021年山西省普通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2017年-2018年专升本院校录取分数线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