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教学片断
在初中物理《动能、势能、机械能》一节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猜想质量是影响动能大小的一个因素,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被车撞了,你是选择被大车撞,还是被小车撞?学生一听很激动,纷纷表示宁愿选择被小车撞。
教学质疑
“假如你被车撞了,你是选择被大车撞,还是被小车撞?”笔者的选择是不想被车撞。教师设置的这个问题,虽然很容易使学生猜到物体的质量会影响动能的大小,顺利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但是,这样的情境,在真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去面对,更不用说要做出痛苦的选择了。即使是假设,这样的选择,在人的情感上也是一次不愉快的体验。可以说,这样的情境设置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这个目标的实现应在整个学科教学过程逐步渗透。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情境是学生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的重要因素。因此,初中物理教学非常重视物理情境的创建。教学资源成为创建物理情境的重要因素。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使用的资源能否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还应考虑该资源宣扬怎样的价值观,是善,还是恶?
“人之初,性本善”。“善被看做是道德的典范,是最一般的道德要求,或者是最普通的道德评价,甚至是实践的准则。[1]”善是教师、学生共同的行为准则。扬善是课堂教学的价值之一。在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处理上要体现善的价值导向,善的视觉呈现,善的技术处理。通过教学,以善的资源为载体,创造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善的人文精神,即人道、民主及正义。
一、善的价值导向
人道、民主、正义是善的价值体现。善待学生是扬善的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崇善、向善。在选择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时,要对资源内含的价值导向进行筛选。只有具有善的价值导向的资源,才能创设善的情境,进而教育学生向善。生命只有一次,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教学中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敬
畏是善最基本的表现。例如在《动能、势能、机械能》一节教学中,教师为说明运动物体具有动能,出示三段视频。其中一段视频中,一个人横穿马路,左躲右闪几辆车后,突然被迎面而来的一辆小车撞飞到空中,视频戛然而止。伴随着视频中传来的较为轻松的解说,教室里有几个学生突然大声笑了出来。教师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场景,学生居然表现得那么轻松、泰然、冷漠,丝毫没有一点同情心。这让听课的教师不寒而栗。教师选择这段视频的时候,更多考虑了物理教学意图,忽视人是有生命的,他的生命和每一个人的生命一样,都值得尊重与敬畏。
在教学中,选择人这样的生命体,作为物理研究的对象,教师应该是比较谨慎的。笔者想到中学语文课文中曾经有一篇文章《那不是一颗流星》,现在已经删去了。原因就是那位小朋友想用动物园里的熊的皮给自己的奶奶做一副熊皮手套的想法,对熊的生命是一种伤害。熊的生命都不可以侵犯,何况是人的生命呢?显然,扬善不应该只是语文教学的责任,而是所有教师共同的职责。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选择含善价值取向的资源,在教学中传递生命的精彩、体现生命的价值。如《速度》教学中,选用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冠的场景,鼓舞人心,壮我国威。尽可能避免选择含恶价值取向的资源,以免造成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如上例中,人被车撞飞的视频不宜使用。如果课堂上出现学生笑的场面,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
二、善的视觉呈现
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处在高速生长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还处于逐步形成阶段。目前学生的生活环境并不纯净,各种不良信息充斥着电视、游戏及网络,腐蚀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社会大环境,教师没有能力去改变。教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课堂上还学生一片净土。呈现给学生善的视觉,这应是教学资源选择的依据之一。善的视觉是指呈现给学生的情境应该是美好、和谐、文明的,应尽量避免血腥、暴力、灾难场景的出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美好的视觉享受带给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血腥、暴力、灾难虽然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但同时给人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对青少年来说,一旦这些负面场景或事件出现在课堂上,且缺乏教师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价值观或不良的心理影响。
例如《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中,有一位教师出示了一幅两车相撞的照片。两车受损严重,一车上驾驶员受伤严重,浑身是血。当时就有胆小的女生吓得不敢看。一名女生连说,太可怕了,晚上要做噩梦了。还有一段视频,是日本海啸发生时,海水冲毁了大量的房屋的场景,惊心动魄。这些资源的选择,从物理的角度,确实很能说明问题,但是学生的感受并不好。如果有学生有过类似的经历,那无疑会勾起痛苦的回忆。据调查,学生对这些负面场景普遍表现为不适应。如果这类恶的视觉经常呈现在课堂上,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让学生习以为常而对他人、社会变得冷漠。因此,教学中应避免恶的视觉对学生的冲击,尽可能带给学生善的视觉享受,在愉快的情境中,体验人间的真善美。
二、善的技术处理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中,安排了研究动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器材有小车、斜面和木块,方法是让小车从斜面上释放,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通过木块被撞得远或近来判断小车动能的大小。实验后随机访问学生,他们都表示这个实验非常有趣。同样是发生撞击事件,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
据此,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资源的选用上,应坚持善的技术处理。在运用资源创设情境时,避免恶的价值导向,减少恶的视觉冲击。
第一,可以采用替代法处理。例如,要展示运动汽车的动能,可以选择没有人的场面,如汽车撞倒电线杆的照片。这样也能很好地说明运动的汽车能对电线杆做功,进而说明运动的汽车具有动能。而且物对物的碰撞不存在道义上问题,学生视觉、心理也不会有任何不适。
第二,可以采用联想的方法,让学生想象事件的情境或结果,减少恶的视觉冲击。例如展示泥石流的动能,只用一张泥石流冲翻汽车的图片;展示雪崩的威力,只用一张雪崩时的照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联想到泥石流具有的巨大动能或雪崩会产生怎样的破坏力。
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选择被大车撞,还是被小车撞”的问题就可以进行如下替代处理:体育课,老师扔给你一个篮球,你会接吗?如果老师扔给你一个铅球,你还会接吗?为什么?学生都回答不会接铅球。接了铅球的后果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不需要图片或视频的展示,只需要联想,学生都能得到结果。没有了恶的视觉冲击,学生心理上也就不会留下负面影响了。至于要实现质量是影响动能的因素教学意图那也是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阿尔汉格尔斯基(郑裕人,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
[2]胡斌武.教学的基本人文精神:性善[J],江苏高教,2006(01):99-101.
(责任编辑易志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