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姣
文章是思想之精粹,如何升华思想,提升文字智慧呢?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确定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主轴。认真审题,明确题意,了然于胸,之后,就是要确定中心思想展开论述: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是不是与众不同振聋发聩的?我想和读者说明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哪些方面是我所擅长的?什么样的内容最有新意?这个一系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寻找材料、回忆材料、搜集材料的过程,这些都准备好了以后,然后就可以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写文章,中心思想明确,文字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所有的材料都为这个中心服务,这样就不会出现三纸无驴、离题万里的情况。
二、从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
古人在创作诗歌时,特别注重锤炼字句。贾岛“推敲”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也能从他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样的诗句中体会古人锤炼字句的用心良苦。基于此,我们读诗时要注重品味作品中含义深刻、隽永的字句,理解作者锤炼字句的技巧。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只一“别”字,就暗示了鹊和枝对明月都有着依依不舍的意味。宋祈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只着一“闹”字便写出了杏花的茂盛、鲜艳、富有生机,从而表现了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表现手法要与众不同
一般来说高手写作,他们往往是使用了不一样的表现手法,造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名文,让人掩卷赞叹或者拍案惊奇。
同样的一种思想,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其结果截然不同。打个比方说,同样是面粉,有的人蒸馒头,有的人蒸花卷味道就好了很多,如果炸油条呢?那么口味又自不同;纵观文坛,文章浩如烟海,但是能够让人们经久不忘、成为永恒的,几乎寥寥可数,李白、白居易就能够通过不一样的表现手法把大家经常看到的场景描述出来,结果成为千古绝唱,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不一样的表现手法,这就要多学多练下苦工。
四、彰显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
语文教学要有文学味道,要让课堂充满灵性莫干瘪枯燥。翻开教材,一些作品熠熠生辉,处处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光芒,有的作品字字珠玑,击玉敲金,精深微妙,令人惊叹;有的斩钉截铁,文简义富,不能复赘一辞,如精金百炼,感人肺腑;有的如梅如莲,寒香寂静,启人心扉;有的文字似凉风振箫,晨钟扣枕,令人深省;有的作品才华横溢,美词妙句,如瓶泄水,汲之无尽。凡此种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引领,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学生感受语文之妙、文字之奇,教学时,语言或是潇洒飘逸,或是幽默诙谐,或是沉郁博大,甚至是朗朗诗行,以此陶冶其性情,开拓其眼界,丰富其语言;要让学生感到教师身上处处能够体现语言美,惟其如此,才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才能够对阅读经典感兴趣,才能够丰富自己的人生,让学生的生命在听读说写的过程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比如,在作文批语中,我绝不会千篇一律。一个学生写关于立志的文章,我批:构思精工,文字奇巧,结尾干脆利落,直击壮士之心。一个学生写怀念母亲的文章,我批:涓涓想念,流入梦中,浸透文字,说尽相思。时常忆之,其味无极,辄动我心。学生写三轮车夫的艰辛,我批:善心闪烁,少见佳作,足堪传播;描绘如画,如在目前;境界全出,而文字之工,亦无瑕疵。学生写诗歌,我批:咏之数遍,击节赞赏,风神灵秀,清雅高绝,音节响亮,境界高超,描摹精工,读之口齿留香。赞叹好诗!
我每一个批语都力求精彩,学生惊叹之余,纷纷学习揣摩,对读书练字下的工夫不断加大,文字智慧直线上升。我看在眼里,喜上眉梢。
总之,教学写作一定要别出心裁,自出机杼,让学生认真揣摩,学好写作、提升文字智慧,学会为人处世,一举多得。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