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孤独感特点与教育建议

2014-10-11 01:41甘启颖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寄宿制问卷

甘启颖

(文山学院 宣传部,云南 文山 663000)

作者系文山学院宣传部讲师。

农村寄宿制小学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能较好地整合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但是,寄宿制小学生远离父母和家庭进入到学校后,处于亲子互动频率较少、活动空间相对局限、信息接收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无法逃避“孤独”这种痛苦的情感体验。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教师资源匮乏等诸多现实问题,目前对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较少。“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研究发现,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准确的数据,分析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孤独感特点,为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指导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广南县、富宁县的5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63份,有效问卷443份,问卷有效率为95.7%。选取非寄宿制的文山州实验小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8份,有效问卷190份问卷有效率为96%,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生人口学分布情况

表2 实验小学学生人口学分布情况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Asher等人(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1](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该量表用来评定小学3~6年级儿童,量表共 24个题目,其中 16个孤独项目,有 8个题目是为使被试放松而插入的有关爱好的题目,题目采用5级评分,用1~5分别代表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得分范围为 16~80,得分越高,代表被试孤独感越高。此量表被我国学者广泛运用于儿童孤独感的测量,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结果

1.农村寄宿制小学与非寄宿制实验小学学生孤独感得分差异性比较

农村寄宿制小学与非寄宿制实验小学学生孤独感得分进行t检验,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孤独感得分高于非寄宿制实验小学的学生,且差异显著,见表3。

表3 农村寄宿制小学与非寄宿制实验小学学生孤独感得分比较

2.农村寄宿制小学不同性别学生孤独感得分差异性比较

对农村寄宿制小学不同性别学生孤独感得分进行t检验发现,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并且差异显著,P<0.001,见表5。

表4 农村寄宿制小学不同性别学生孤独感得分差异比较

3.农村寄宿制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孤独感得分差异性比较

对农村寄宿制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孤独感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三四年级学生孤独感得分没有差异性,五、六年级学生孤独感得分也没有差异性,但是三四年级与五六年级五六年级学生的孤独感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4。

表5 农村寄宿制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孤独感得分方差分析

四、结论

1.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孤独感总体情况

通过调查,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孤独感平均分为36.5,最低分16,最高分71,从总体来看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孤独感处于中间水平,他们体验到孤独感要高于非寄宿制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感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寄宿制这种办学模式是密切相关的,缺少与父母的互动,接触的事物单一,生活学习的环境相对封闭、枯燥,导致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

2.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不同性别的小学生体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比较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不同性别的小学生体孤独感,发现男生体验到的孤独感要高于女生,这与陈凤英、池丽萍的研究结果一致[2][3],女生相对于男生更重视建立同伴关系,与同伴亲密的关系,相互倾诉、安慰能弥补亲情的缺失,由于社会角色期望,要求男孩子要坚强、独立,不轻易表露自己情绪,因此男生相对于女士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

3.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不同年级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研究发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低年级的小学生比高年级的小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相对高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的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感较强[4],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也会体验到更高的孤独感。

五、建议

1.建立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亲情补偿机制

在儿童的生活中,父母的角色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在寄宿制这种办学模式下要尽可能的弥补亲情的缺失,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比如写信给自己的父母、让孩子给父母打电话汇报学习情况等各种方式,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班主任要通过家长会强化父母关心子女生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但依然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由于资金、师资等方面的匮乏,不可能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因此必须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让班主任掌握相关的心理咨询技巧,对小学生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教会学生疏导自己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构建充满亲情的校园环境

教师是农村寄宿制小学里学生接触最多的对象,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应增加对学生的情感关怀,成为学生在学校中的“代理父母”,减轻学生的孤独感。除此之外还可以同过让高年级的学生帮助低年级的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一方面可以锻炼高年级小学的爱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的相互帮助构建一个充满亲情的学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

[1]高金金,陈毅文. 儿童孤独量表在1~2年级小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5).

[2]陈凤英,李杰.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孤独感的现在调查[J]. 德育纵横,2013,(10).

[3]池丽萍,辛自强. 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J]. 心理科学,2003,(5).

[4]赵冬梅. 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寄宿制问卷
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几点思考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问卷网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