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
智慧城市的建设有可能帮助我们解决部分中国经济现在面对的结构性困难,但更重要的是也许给我们提供一个机会。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帮助我们解决我们过去一直试图解决的机制当中的一些结构性的矛盾问题。二是帮助中国站到特殊层面的开端。如果智慧城市建设做好了,可以引领全球新浪潮。
建设智慧城市,对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的金融体系对于支持制造业的发展有利,并不意味着以发展创新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同样有效,所以金融改革变得至关重要。
经济困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最近经济开始复苏,可看到两个很明显的后果,第一个是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非常缓慢,我们看到美国似乎是走出来了,日本有所复苏,但是非常不稳定,欧洲的经济形势非常不好。中国的情况好像还不错,但是今年年初以来我们出口的表现一直不是非常令人满意,虽然按照平均盈利来算,有5%-6%的增长速度,和2008年之前保持20%和30%的增长速度相比还是有相当的距离,所以我们受到了一些周期性的因素影响。
很多人认为,即使是经济复苏以后,全球经济增长水平可能也会不如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经济增长,无论是外部因素影响,还是周期性的因素影响,对我们的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都非常明显。但是我个人觉得结构性的因素更重要,结构性的因素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的模式有问题,我们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对资源的消耗非常大,还造成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都表明现在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怎样让增长变得可持续?我们要更多地提高效率,提高生产率,这是结构性的问题。
二是跟发展阶段有关系,经济发展30多年,现在进入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经济学家把它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人均GDP大概是200美元,成本非常低,只要生产出来产品就可以卖得出去,就有竞争力,所以很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是靠低成本、靠大量的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就变成了全球的制造业中心。现在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人均GDP已经变成了7000美元,即使我们按照民工的工资来看,跟十年前相比也已经增长了4倍,这样的成本上升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难题,就是过去靠低成本支撑的企业,过去有竞争力的产业现在都在快速地失去或者丧失竞争力,能不能继续走下去,取决于老的产业很快消亡了,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能不能生长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如果把刚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做一个比较,我认为中国经济现在遇到的困难更多是结构性因素导致的,政府要采取措施稳增长,但更多的是需要保持长期可持续增长,其核心还是要通过改革,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让整个经济升级。在这一点上,建设智慧城市非常有价值。
智慧机会
智慧城市是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一些工具来改造城市,改造我们的经济和生活。如果能做下去,它对经济的刺激,对经济结构的改变将会非常明显。随着智慧城市的开展,首先服务业会大幅度地增长,这和我们现在想做的经济结构的调整非常一致。其次,消费比重会不断地上升,消费比重上升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最后,我们将应用很多新的技术,包括互联网的技术,可推动产业升级。过去做的都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也许以后做的将是越来越多的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也许会推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所以建设智慧城市,对于部分解决结构性的困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启迪。虽然互联网和大数据都不是起源于中国,但是我们看到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首先是电商,网上销售大家都很清楚,我原来不是很了解,现在比较了解,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北大去参观,会发现在南门一溜都是快递公司等着取东西。总而言之,互联网上的销售已经变得非常活跃,到今天为止,我们的网购大概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8%左右,现在还在以40%左右的速度上升,也就是说互联网对零售的冲击远远超过以前的预想。
互联网对金融的冲击,更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为什么这些互联网的技术本来不是在中国形成的,但是在中国却找到非常好的土壤?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以互联网金融为例,一个方面是中国人多,人多就会为创新提供非常好的土壤,任何产品如果规模足够大,它就有足够的空间来试验,来创新。我们有百度,有微信,有微博,所有的这些公司,在它的终端上都联接了几亿个客户,形成了非常大的市场潜力。互联网工具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增加一个客户和增加一百个客户对边际成本影响不是非常大,这是和实体银行非常大的区别,所以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口规模比较大,可以提供各种试验创新的机会。
推进城镇化给了我们大步向前的机会。经济学有一个产品周期理论,任何一个产品,制造业也好,服务业也好,都有最初的研发、试验生产、成熟衰退这样的几个阶段。过去,发达国家都是走在前列,发达国家处在产品周期的后端,比如电视机、电冰箱、汽车现在我们都能生产,但是这些产品都是其他国家生产了很多年以后我们才能生产。
一方面因为我们学到了他们的技术,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成本优势。在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些领域,中国有可能一步迈到这个产品周期的前端,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但也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机会。
释放与改革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政府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是什么样的定位?
政府要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应该像过去那样成为一个建设的主体,政府应该更多地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具体来做的应该是企业。当然,要建设高效的智慧城市,离不开政府的有效规划协调,实际工作交给市场和企业来做。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创新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创新是一个需要大量试错的过程,一般来说真正创新很少是由政府规划出来的。凡是创新很发达的地方,一般都是自发的,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有一大批企业、一大批个人都在做各种尝试。它的最大的困难就是,一开始不知道谁会成功,但是如果有大量的人在试验,必定有人会成功,或者说成功的概率非常高。这也就是让市场来参与这个活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智慧城市建设会不会造成新一轮的地方财政或地方投资的扩张,酿成新的财政风险?我们现在修改新的预算法财税改革,这方面的可能性应该已经大大地降低,但这使得我们警惕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要发挥作用,但是政府不能替代企业或者替代市场来建设智慧城市。
如果让企业来做,需有一个什么样的金融体系?金融改革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三十几年。在金融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金融体系其实就是一家银行,当时叫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发挥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现在36年过去了,中国有一个非常庞大的金融体系,有一行三会的监管机构,有政策性银行,有商业银行,有股份制银行,有城市商业银行,有农村商业银行,有合作的银行,还有民营银行,有保险公司,有证券公司等。从体系和规模来说,我们的金融业已经非常发达。金融体系有几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是以银行为主。第二金融市场运作当中政府的干预非常多。第三就是我们的很多金融活动都是由政府担保的。政府的担保短时期内可保持金融稳定,很多金融风险也因此最后都转化成政府的债务负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三个方面的金融改革,一是放开准入,第二是放开市场,第三是改善监管。但是现代的金融体系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以及中小企业受歧视,显然这两点都是非常不利于创新,当然最后也会遏制智慧城市的建设。
下一步要对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金融改革,金融改革里的因素很多,放开准入,要有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包括直接融资的机构,到市场上来提供资金,或者到市场上来融资。利率要市场化,因为现在的利率管制很大程度上歧视了中小企业,其实也恰恰是歧视了那些可能会从事创新的机构。最后可能要逐步地放开资本项目的管制。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会对经济和金融部门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现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之间还是有很多争论,包括应该以多快的速度推进,推进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都没有统一的看法。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21TIME夏季达沃斯论坛演讲内容整理)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