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苗族信仰礼仪的变迁

2014-10-10 15:11罗连祥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2期
关键词:变迁

罗连祥

摘 要:台江苗族信仰礼仪是当地苗族先民在其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文化形态,是台江苗族人民生活样态的表达。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台江苗族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当地苗族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台江苗族信仰礼仪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迁。

关键词:台江苗族;信仰礼仪;变迁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92-02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与意识形态在基本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同一性,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台江苗族民间信仰种类庞杂,内容繁多,根深蒂固于苗族民众生产生活实践中。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台江苗族社会的发展变化,台江苗族信仰礼仪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祖先崇拜淡化

自古以来台江苗族就有崇拜祖先的习俗。改革开放后,随着台江苗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苗族祭祖仪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一,祭祖观念淡化。鼓社祭是台江苗族最隆重而且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鼓社祭之年,苗族民众以鼓社为单位举行群体性的祭祖仪式。根据1955年台江县人民政府初步统计:解放初期,在台江的覃膏、孝弟、德条三乡镇的1 552户家庭中,人们在举行鼓社祭时就杀去393头鼓藏牛,以当时每头牛平均100元(按旧币折合)计算,共计39 300元。而每头鼓藏牛又要喂三年,每天每人割草花费的劳动力以0.40元计算,三年合计169.676元。此外,杀鼓藏牛时,每家亲友前来送礼祝贺,估计每头鼓藏牛平均礼物15元,393头年约计5.895元。在杀鼓藏牛的第二年又要杀鼓藏猪,几乎每户杀一头,也有一户杀两头的。据估计杀去的鼓藏猪大约400头以上,以每头平均15元计算,累计6 000元,以上共计达22万余元。在台江县交汪寨,总户数196户,1955年用48头牛在吃黑鼓时打架,附近村寨有五千余人到场参观,虽经主事者在斗牛完毕后宣布接受党的教育,厉行节约,不再宰杀牯牛,不按旧例招待亲友,以免浪费。但是还有800多人在交汪苗族村寨吃住一晚,仅酒饭就耗去8 000多斤谷子。如果按照原有旧俗,那么在交汪寨吃喝通宵,至少会有三四千人。 1955年台江九龙乡有四个贫农一共凑了一百九十八元买了一只牛,预备参加斗牛后杀来“吃鼓藏”。改革开放后,现代文明对台江苗族社会的影响不断加深,各种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风尚逐渐渗透到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之中,苗族人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当今台江苗族社会,苗族同胞举行鼓社祭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以鼓社为单位举行集体性的祭祖仪式,而是以亲族为单位举行家族式的祭祖活动,而且没有出现大批宰杀耕牛的现象。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郊地区和施洞口清水江一带,部分苗族家族已经没有鼓社祭习俗了,他们都仿照汉族习俗在过客家年和清明节时自由举行祭祖仪式,鼓社祭习俗渐渐淡化。

第二,祭祖仪式公开化。改革开放后,台江苗族在举行鼓社祭时,祭祖程序和仪式已经简化,各种祭祖禁令被解除。例如,按黑鼓祭旧俗,旧时祭祖须有一套接鼓、翻鼓、制鼓等特定的程序、仪式和专门的鼓藏语言,其中的某些环节仅限本家族人员参加,外人不能参与或观看。如今,时逢鼓社祭之年,人们举行祭祖仪式时,为了迎合游客需要,祭祖活动中常常出现游客与家族成员共同参加的盛大场面。过去只有在鼓社祭之年才能敲的铜鼓或木鼓,只有在举行鼓社祭时才能跳的木鼓舞,现在在台江反排等地,适逢农闲时节或岁首节日,只要有游客来访,人们可以随时为旅客表演,让旅客随意欣赏。其中,2002年农历10月,台江反排举行鼓社祭活动,在发布的各种文告中,一改以往由鼓社发布有关规定的惯例,而是由村委会和鼓社共同发布。进入21世纪以来,在台江苗族鼓社祭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外来游客与当地苗族民众共跳芦笙舞,共同合影留念的现象。

第三,祭祖礼仪由文化功能向经济功能转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台江苗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鼓社祭的文化功能减弱,其商业性内容日益增强。在台江苗族地区,如今举行鼓社祭已经不是一项单纯意义上的民间娱乐活动。相反,人们举行鼓社祭的真正目的在于,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文化风情吸引外来游客,以文化消费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鼓社祭期间,台江苗族民众尽量以奇异艳丽的方式展示本民族的祭祖文化,让文化消费者在参观这一异域文化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灵的享受和满足。面对这一奇风异俗,游客追求的是一种猎奇式的异域风光,他们并不在乎苗族祭祖礼仪的原生态性质和真实寓意。游客以“误读”的方式在心中获得一种对“他者”文化的理解,当地苗族人民关注的则是文化消费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在游客与苗族同胞之间便形成的这种“默契”中,彼此间的需要和愿望都得到了实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台江苗族鼓社祭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

二、神灵信仰减弱

改革开放后,随着台江苗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当地苗族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苗族民众对生、老、病、死等现象逐渐由盲目诉诸鬼神保佑转向求助于科学的解决方式,台江苗族地区的神灵信仰习俗出现衰落之势。

第一,神灵观念削弱。台江苗族人民普遍相信鬼神的存在,鬼神信仰种类繁多,祭祀鬼神一般须请巫师主持。许多祭祀典议都有固定的程序和内容,世代相沿成俗。特别是苗巫的咒辞,不仅有请神、送鬼的咒辞,有大量专述苗族历史、祭祀语词,同时还有各种古理、古规、古词等,民族特点十分浓厚。苗巫是苗族文化的保存者、传播者和代言人,熟悉本民族的源流和历史,懂得本民族的各种礼仪和传统道德规范,在群众中很受尊重。凡婚嫁、丧葬、建屋、架桥,甚至出门办事等,都要请巫师看吉凶、选吉日。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文明在台江苗族社会的传播,促使当地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念发生嬗变。在当代台江苗族社会,人们不再以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追根溯源来获得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他们逐渐失去对神灵的敬畏和依赖,其内心深处的灵魂观念和原始巫术意识逐渐淡化,民族传统观念淡薄。广大苗族同胞对世俗生活自我感受的关注,必然削弱其民族传统文化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加速了苗族传统文化的“异化”进程。如今,尽管在台江县境内一些较为落后的苗族村寨还广泛存在着招龙求雨、扫寨、招魂等旧俗,但其神秘性已不如过去。人们在举行上述祭祀活动时,祭祀人员和宰杀牲畜数量都相应减少。过去使用杀牛送鬼,如今改用牛角和牛尾巴代替;以往规定杀猪送鬼,现在改用猪头或公鸡代替;旧时往往是全族人或本家族成年男子参加,而现在只需祭师主持,主家或三五位旁人陪同即可。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苗族民众认知水平的提高,台江苗族地区的招龙求雨、洗寨、祭嘎哈等习俗逐渐消失。

第二,巫术活动走向衰落。在台江苗族传统社会,医药落后,苗巫掌握着民间巫术,依靠民间偏方和草药为广大苗族民众治病。巫师借助巫术活动沟通人和鬼神,以祈福消灾,驱邪除病,人们对之深信有加。改革开放后,苗巫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他们在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与过去相比明显下降。21世纪以来,虽然在台江广大苗族地区仍然存在宴请巫师驱鬼治病的旧俗,但占卜仪式和层序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烦琐,占卜所用祭品趋向简单化,巫师报酬趋向经济化。过去巫师给病人治病,一般都要根据患者病情宰杀猪、牛或羊等畜生驱鬼。现在巫师给病人治病时,通常只需宰杀鸡鸭等畜生,这些祭品主要用于主家与巫师一起食用,事后巫师往往会拿取一定的现金报酬。就目前情况而言,巫师做一次占卜活动的报酬少则一二十元,多则三五十元不等。这种变化不仅与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地区巫师数量稀少有关,而且也与当地苗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紧密相连。本世纪以来,随着台江苗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部分疑难病症可以通过医疗机构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因而当地苗族民众诉诸巫师占卜治病的现象逐渐减少。如遇疾病,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到医疗部门救治。即使部分苗族民众依然信奉巫师占卜,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寻求心灵慰籍而已。近年来,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人们的迷信观念逐渐淡薄,其求巫现象大为减少,台江苗族村寨巫师后继无人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巫师现在已七八十岁高龄,他们一旦去世,以祭神驱鬼为特征的占卜活动必将随之消失。

三、信仰禁忌的消除

解放前,台江县苗族地区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一旦遭遇灾祸或瘟疫,只知求助神灵,祈祷平安。村寨内外,鬼师施法痕迹比比皆是。改革开放后,台江苗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1981年,全县组织学习“全省农民教育工作座谈会纪要”,开设教学点26个,29个班,学员806名。1986年,有扫盲夜校162所,198个班,4 843名学员,脱盲者有936人。1989—1990年,脱盲率达80%以上。为贯彻国务院发布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1992年先后举办了1788个扫盲班,脱盲17 092人。台江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使许多苗族青年有机会接受现代教育,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认识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与此同时,台江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当地广播、电视、书籍、报刊、影视、电子网络等新兴知识传输工具迅速发展起来,这些现代传媒工具的兴起为广大苗族民众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条件。大量现代文明传入台江苗族地区,各种新信息、新观念和新思想不断渗透到苗族民众日常生活中。台江苗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现代文明在台江地区的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苗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念。随着台江苗族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的神灵崇拜意识逐渐淡化,迷信观念日益淡薄,神灵崇拜现象大为减少,各种信仰禁忌也随之消除。

参考文献:

[1] 石宗仁.苗族多神崇拜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1986,(4).

[2] 高婕.民族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研究——以黔东南苗寨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3] 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203-255.

[4] 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编委会.台江苗族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259.

[责任编辑 陈 鹤]

猜你喜欢
变迁
小渔村的变迁
我家的自行车变迁史
留村的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
象棋子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