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梅 李雪飞 黄瑞茶 李双玲 李敬华 李文霞 曹志平 赵兰菊
近年来,随着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研究的深入,发现血中胆红素明显增高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伤,而且对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及血液、免疫等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1]。因此对高胆红素血症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避免上述损伤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的浪费,是国内外医学界多年来努力的方向。我们在临床中早期应用茵栀黄颗粒和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获得满意疗效,且减少并避免了光疗,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门诊治的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14例,血清总胆红素 >171μmol/L(10 mg/L),<257μmol/L(17 mg/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结合胆红素正常或轻度升高,年龄3~28 d随机分为治疗组、布拉氏酵母菌组和苯巴比妥组,每组38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16例。布拉氏酵母菌组中,男26例,女12例。苯巴比妥组中,男25例,女13例。孕37~42周,出生体重2 500~4 000 kg,就诊日龄3~28 d,除外新生儿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头颅血肿,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无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母孕期均无特殊用药史及妊娠合并症,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均为母乳和(或)人工喂养。3组一般资料有均衡性。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茵栀黄颗粒(鲁南原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28,每袋3 g)和布拉氏酵母菌活菌散剂(商品名亿活,每袋250 mg,布拉氏酵母活菌不少于5×109cfu,法国百科达制药),均为1/3袋,3次/d。布拉氏酵母菌组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活菌散剂1/3袋,3次/d。苯巴比妥组给予苯巴比妥片3~5 mg/d,2次/d。疗程7 d。每隔24 h用JD-2经皮黄疸仪(天津市医疗器械研究所)测定额头两眉之间胆红素2次取平均值,观察两组每日胆红素平均下降幅度评价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茵栀黄颗粒和布拉氏酵母菌组与布拉氏酵母菌组、苯巴比妥组治疗72 h后胆红素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7 d后胆红素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及未光疗患儿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经皮胆红素水平的变化
出生后6~7 d,胆红素峰值会逐渐下降,如明显升高,光照治疗为首选干预方法[2]。有研究表明,除皮疹、腹泻、发热、核黄素和低钙等可能的轻微不良反应外,光强度过大、照射时间过长及波长接近蓝光的紫外线照射后可导致DNA和多种基因畸变、血小板改变及姐妹染色体交换等改变[3]。同时口服苯巴比妥引起患儿嗜睡、反应差,家属顾虑多、不合作。我们通常在血清胆红素171μmol/L(10 mg/L)以上即给予茵栀黄颗粒和布拉氏酵母菌口服,也许存在过度治疗[4,5],但治疗效果明显。
茵栀黄颗粒是茵陈、栀子的提取物、黄芩的有效成分黄芩苷及金银花配制而成,前三者均为清热利湿药物,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有显著的利胆作用。金银花清热解毒,为广谱抗菌中药[6]。有研究证实,茵栀黄具有酶诱导作用,可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增高,减少了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促进胆红素水平的降低[7]。另有研究表明,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巨细胞肝炎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防治肝损伤具有显著效果[8]。还有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研究显示,尽早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以抑制胆红素水平进一步上升,使部分患儿避免光疗[9]。所以早期应用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明显,防止了肝损害,减少了光疗率。
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结合胆红素不能被还原成尿胆原及其氧化产物随粪便排出。布拉氏酵母菌系一种耐热耐胃酸、对抗生素天然耐药的非致病性真菌制剂,分泌特异性蛋白酶,中和细菌毒素、提高肠道免疫屏障功能,具有肠道黏膜营养和抗炎作用,肠道菌群与肝功能受损及胆汁淤积之间具有相关性[10]。国内学者应用微生态制剂及布拉氏酵母菌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能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建立正常菌群,明显缩短黄疸消退时间,降低胆红素水平[11,12]。相关机制可能是[13]:(1)口服益生剂能迅速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发挥其参与胆汁代谢的生理功能,促进胆红素排泄;(2)降低肠道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减少胆红素的肝肠循环;(3)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值,促进肠蠕动,增加胆红素从粪便中排泄;(4)促进肝酶活性,使结合胆红素增多。所以在口服茵栀黄颗粒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效果更加明显,大部分孩子不用住院,达到家属的满意。
口服药物在胆红素较高时不能代替光疗和换血,可是早期干预则减轻了家属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减少或避免了光疗及其副作用、预防了胆红素脑病,作为一种治疗措施,茵栀黄颗粒和微生态制剂对于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少高未结合胆红素的发生仍是一种安全、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合基层推广使用。
1 顾春健,富琴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合并多脏器损害247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45-2246.
2《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0,48:685-686.
3 花少栋,封志纯.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74-78.
4 丁国芳.关于新生儿黄疸诊疗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10,48:643-645.
5 刘义,杜立中.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解读.中华儿科杂志,2010,48:691-694.
6 胡金萍,张桂玲.茵栀黄注射液辅助治疗婴儿肝炎综合症40例.陕西中医,2008,29:285-286.
7 黎汉忠,刘义,钟丹妮,等.茵栀黄地塞米松诱导大鼠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的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9,9:29-31.
8 曹美玲,张沙沙,穆亚平,等.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89-90.
9 茵栀黄口服液临床研究协作组.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11,49:663-668.
10 武庆斌,郑跃杰,黄永坤.儿童肠道菌群—基础与临床.北京科技出版社,2012:158-165,318.
11 黄瑛.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机体的损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83-86.
12 章风霜.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评价.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325-326.
13 王文建.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55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