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新媒体崛起改变了媒介环境和新闻生产方式,也改变了受众阅读心理和习惯。本文以新媒体为背景,对《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全国两会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此为个案并结合其他纸媒案例,对报纸新闻体裁的特点和演变开展研究。新媒体语境下,报纸新闻体裁重解读、观点、互动、融合等,趋于多样化、专业化、整合化、娱乐化。
报纸新闻体裁 新媒体 全国两会报道 《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
从上世纪末开始,新媒体发展使信息传递形态急剧变化,新媒体信息丰富多样与无限性、散播、互动、及时等特点带来的传播主体、载体及传播模式变化迅速影响了新闻报道,使新闻采写样式、发行与传送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传播技术发展,社会生活更丰富及复杂化,媒介市场竞争激烈,媒介环境变化带来受众需求、媒体角色、新闻从业人员理念变化,促使报纸新闻体裁不断变革。
体裁是指文章类型的体式规范。新闻体裁是“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第41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一般指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与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通称。中国影响较大的新闻体裁分类方法有“八分法”、“新时期传统分类法”(又称七体二十二目划分法)、“九大类”(又称九体二十四目分法)等。这些分类易造成外延混乱以至于相互交叉重叠,故有人提出消息类(叙事类)、通讯类(注重描写、议论的较复杂叙事类)、述评类(伦理类)、解说类、交叉类的分类法②张家恕:《新闻写作原理探究》,第307—311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虽有界限模糊化和表达边缘化趋势,但消息、通讯、述评是稳定的新闻体裁。因此,本文综合现有研究把新闻体裁划分为:基本体裁包括消息类(含简讯、短消息、长消息),通讯类包括一般通讯(涵括了人物、事件、工作、概貌通讯的大部分)、特写(含人物和事件特写)、调查报道,解说类下划新闻资料、新闻解说,述评类含新闻札记(含记者观察和记者手记)、新闻述评、观点新闻,图片类含图表新闻、漫画新闻、新闻照片;边缘体裁包括谈话新闻(即对话体新闻)、新闻故事、互动新闻、散文式消息,特写型消息(涵盖现场短新闻)。
各类新闻资源都有适应自身定位和内容需要的常用体裁,关于新闻体裁规范使用及创新的讨论一直都有。有人认为当前没必要提倡创新,但迫切需要规范新闻体裁使用①持此观点的宗春启在《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4、7期分别发表《新闻文体:迫切的问题是规范》《再说新闻文体的创新与规范》。;也有人提出由于传播理念和报道内容变化、受众接受信息方式改变、传播科技发展、借鉴国外报道技法等动因,新闻体裁必然要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文体特征的模糊化融合性、追求新闻传达的视觉效果、整合型报道文体流行”②许向东:《新闻文体:不断创变的新闻报道样式》,载《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5期。。随着新闻现象日益丰富复杂,新闻体裁的运用要在规范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这是客观需要并已有广泛实践。③李富永:《规范无碍创新 原则还要遵循——也谈新闻文体创新问题》,载《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6期。
全国“两会”各级各种媒体云集,新闻报道形式多样,两会报道专版专栏是各报版面的试验田。近年来在新媒体冲击下,不少报纸提出立体式、全方位“全媒体”报道口号,新闻竞争激烈的两会报道如何在内容、模式和手段上追求创新与突破是热点话题,集中反映了新闻体裁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中国互联网等新媒体自1998年崛起,本文以新媒体对报纸新闻产生显著影响的2000年为起点开展内容分析。
此部分以《南方都市报》(简称南都)为重点,兼顾《广州日报》(简称广日),对2000年以来全国两会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版面尺寸面积为标准(计算公式:原始数据长*原始数据宽/版面面积),将一年之内同“类”“目”版面相加得出该体裁当年版面大小。表1、表2为两报各新闻体裁版面篇幅所占比。
表1 2000—2013年南都全国两会报道新闻体裁篇幅百分比表(单位:%)
从表1、表2中的数据可见,消息类持续处于主要地位,但总体下降;通讯类稳中有升,风格更平实、篇幅更精短、细节更突出、调查更深入;述评类明显增加;解说类占比稳定,与背景性的新闻资料相较,更凸显观点、视角表达的新闻解说增加;图片类占比多且稳定,其中图表新闻、漫画新闻增长,样式更丰富,有更强的设计感及信息表达功能,尤其体现在用形象图表展现和解读数据关系。边缘体裁种类增加,谈话新闻是其中最稳定、占比最多的文类,互动新闻出现且形式丰富。整体而言,两报新闻体裁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注重形式的创新使版面更丰富
两会报道由“往往块头大,内容硬,变化少,一入眼,给人的感觉常常是黑压压一片”④赵念民、蓝海、宋弢、王桂利:《两会报道创新尝试》,载《青年记者》2001年第2期。到越来越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由表1、表2可见,2000—2001年间某种新闻体裁独大的情况突出,但从2003年开始新闻种类有大幅增加,虽然消息类仍是主角,但其他更形象生动的新闻体裁整体增多。从2004年开始除了两三种传统新闻体裁数据仍较突出之外,其他体裁占据的版面总数差距不显著。这意味着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语境下,报纸具有探索性的新闻体裁在不断推出,它们平分秋色,力量均衡。
表2 2000—2013年广日全国两会报道新闻体裁篇幅百分比表(单位:%)
(二)体现硬新闻软化处理理念,新闻呈轻松趣味化
特写消息突出如临其境的真实感,可使新闻更加鲜活生动而被受众喜爱,是报道两会花絮新闻的主要新闻体裁。2002年之前,特写消息的现场描述并不明显、生动,具特殊意义的瞬间未被突出,一些花絮新闻如《卢瑞华能歌善舞张帼英将过生日》仍以消息报道的形式呈现。南都特写消息增长至2010年达到占比5.5%的峰值。广日2007年3月4日特写消息《李肇星:对台湾局势需警惕》,标题偏“硬”,但结构上第1、2段是李肇星帮记者捡器材,第3段是李肇星对记者的建议,第4段是切题的关于台湾局势的意见,最后是他对政协工作报告的评价。引题与正题凸显核心信息,结构体式则增强趣味性,适合当下受众对信息和娱乐的双重需求。特写被更多运用,新闻现场感和人情味强烈,也使偏硬的重要会议新闻趣味性和娱乐性增加不少。报纸“两会”报道体现出题材的硬和形式的软相结合的报道理念,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需关注的是,近两年特写消息比例有所下降,体现出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在新闻软化处理达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反思和调整。在娱乐与软化氛围如此强烈的新媒体环境中,报纸新闻一味软化显然不具最强竞争力,故此在处理硬新闻时满足读者一些刚性信息需求的定位,使得其品类在特写消息的分布上有所控制。
(三)简短而突出重点的新闻体裁增多
特写消息和观点新闻成为常态且趋精短。特写消息短小精悍、能再现和放大现场最有典型意义最具新闻价值的精彩瞬间,读者一眼即能“扫”到核心内容,是当前传媒力求推出独家新闻的常用手法。观点新闻自2007年之后被大量运用且越来越简练,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句话,但话题性、新闻性十足。2012年《人民日报》要闻1版《一线代表委员议国是》专栏每期提炼“主题词”套红处理,可视为简短的观点新闻。
广泛运用图表新闻简化繁复的文字内容。普遍把资料性内容如大会议程、宪法修正案草案、“三次修宪”制成图表,使之简洁易读。近年两会报道“走转改”的成果是短新闻,轻专栏,微作品,顺应了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①曹瑞林、李东航、宋歆:《紧跟议程 紧盯会场 紧贴代表——解放军报两会报道贯彻“走转改”精神探析》,载《新闻战线》2012年第4期。各新闻体裁篇幅尽量精简,结构更简洁和紧凑,如消息类省略起承转合甚至删减导语结尾。
(四)直观、突出视觉效果的体裁版面增多
“图文并重”成为新闻重要的编排理念,新闻照片、绘画、图表等避免了报纸单一文字阅读易产生的疲劳,给受众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图片新闻版面上升。图片更大更清晰更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可显示结果还可报道动态发展过程,利用图片这一直观形式是近年“两会”报道的突出特色。2013年南都制作的全国两会“亿像素”图片成为网络热图,《人民日报》“视觉新闻”栏目专门刊登摄影新闻,2008年3月3日、7日和18日首次推出三期图片专版。2004年开始漫画新闻增添戏谑幽默感,2008年南都设立“天天奥斯卡”版面,带有娱乐元素的述评多配搭一定版面的图片新闻。
图表新闻占比增加,表现形式扩展为地图、卡通、漫画等,视觉强势凸现,信息张力扩大,直观形象简明精确。图表将新闻、资料、数据、知识等用简明易懂的图形、明确直观的文字、鲜艳醒目的色彩进行展现,内容一目了然,主要信息突出,版面活泼。
(五)凸显权威性、独特视角,强化调查等专业手段
重视报道视角和独家观点表达的新闻体裁增加。21世纪以来,中国报纸新闻体裁发生变化:“人们习惯的传递事实信息与观念信息泾渭分明的不同新闻体裁,边界正在变得模糊。”①黄铮:《不仅是面对网络媒体——以〈新华每日电讯〉为例看新闻体裁演进》,载《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注重情感因素的散文消息和新闻故事大幅减少甚至消失。相较于照片新闻,更强调材料加工视角的图表新闻增加。述评类新闻比重加大,观点新闻不仅是罗列且更注重观点的归类和整合。两会报道中,整版照登的公报式新闻如两会议程、工作报告等减少,更重视整理、提炼,强调材料的加工视角,抽取社会热点问题用观点新闻或解说新闻进行报道,如南都2014年3月12日以观点新闻报道《“两高”报告》,话题性增强。解说类中相较于新闻资料,更能体现独家解读视角和权威性的新闻解说增长明显。它可通过专家角度对新闻内容进行权威解读,并突显报纸视角。多方调查采访形成的系列调查报道增多。这些体裁可通过专家角度对新闻内容进行权威解读,也突显报纸视角。
(六)参与性高、互动感强的体裁增加
报纸与受众互动形式更多更有趣。注重采访主客体互动的谈话新闻占比增长,登载读者意见和代表委员回应、正反意见PK的互动新闻出现。2012年增加了微博参与回复每日精彩话题调查和编写两会建言、短信等读者互动形式,南都刊登“今日考题:今年两会要做‘哑巴’的人大代表是( )”这样的新闻,更具新鲜感、趣味性,并增加了报纸和读者在思想层面的互动。
网络发展之初作为辅助媒体,主要以网络调查的方式报道两会,后发展为授权的“网络问政”及“微博问政”。数字技术促进了新闻体裁演进,“平面媒体最可贵的强势——阅读者对信息的主动选择、理性思考却在竞争中得到了凸现……新闻体裁的演进,确有应对网络媒体的一面,比如充分发挥平面媒体优势,争夺分析性、解释性的‘第二落点’”②黄铮:《不仅是面对网络媒体——以〈新华每日电讯〉为例看新闻体裁演进》,载《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
(一)新媒体的冲击:影响报纸改版理念及新闻体裁版式
新技术手段的介入使得新媒体形式频繁变革,2006年博客、2007年播客、2010年微博成为亮点,许多官方网站专注于视频访谈或记者视音频播报,网民可把照片和音频文件上传,两会花絮、图说两会、采访感悟、编辑心得等报道形式丰富多元,大量网民跟帖和评论又成为新的报道素材和形式。为应对这种冲击,报纸新闻理念进行革新。2002年南都改版新闻理念:“结构更加合理,咨询更加丰富,内容更精彩。同样的新闻资源,只有经过新闻人的挖掘与整合,才会成为最具价值的资讯精华。”2006年南都与广日相继改版,增强增多导读版,很明显受到新媒体导航功能的影响。2014年南都优化升级,A叠要闻版块减少文字,更强调注意中心,导读功能移至“主页”,大量使用扫码新闻,深度报道、调查报道、述评类、解读类新闻增加,重视信息的数据化、视觉化呈现,增加网络化版面,调整和增加服务类信息版面。由此可见,互联网理念及其热门的各种呈现方式被改造运用到报纸新闻中。
报纸新闻体裁版面设计与大小受新媒体影响。网页编排启发图片+标题式的“头版导读”,报纸充分运用多符号的图片新闻,视觉新闻、摄影报道、数据图表增多,版面增大。2007年开始观点新闻大幅增加并采用网络言论,2010年微博元年各报纷纷开设新闻专栏和专版登载微博观点。更多版块化处理,对新闻内容进行切割,单篇报道精短化,与新媒体碎片化特点相呼应。强化策划意识融合运用图片、图表、色彩等视觉元素,多种体裁的组合式报道图文并茂。2012年《人民日报》第一次设立美编组在版式上下足功夫,3月3日特刊2、3版打通推出《2011,开局之年的“中国答卷”》有7篇报道、6张图片、5张图表。
(二)受众阅读习惯的影响:注重互动,增广新闻容量,简短而突出注意中心
网络新闻有清晰明确的标题、合理的链动导航布局,内容更简洁,重点更突出,多媒体素材的传播带给读者丰富的体验。新媒体环境使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和行为机制发生变化,形成对新闻标题“第一依赖感”和扫描式阅读的习惯。新媒体语境下报纸提出“悦读”这一概念,表达对读者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的重视,新闻体裁更精炼、更重视互动性、更注重多种符号多种媒体素材的运用等。
为适应受众非线性阅读需求,报纸增加了“新闻链接”这种体裁,组合式编辑成为常态。从以前的长篇报道演变为由多篇中短篇幅、多种体裁形式组合而成的专题报道,一个新闻专题版面有主打文章、图片、评论、资料等多体裁共同完成。报纸新闻结构通过切割使新闻点更清晰,体裁向着简明扼要发展,篇幅精简,版面上纯文字减少,短句式、短段落化、结构简短化是趋势。
随着注重互动的新闻体裁的发展,对话体的谈话新闻应运而生。以更形象生动的视频形式呈现的谈话新闻于2005年在新媒体上异军突起,报纸谈话新闻从借用到原创再到精炼。早在2001年南都两会报道就有根据电视节目整理而来的谈话新闻,如《十五计划新面孔张卓元教授网上谈两会》是据前一天央视《经济半小时》整理报道;2003年“风云对话”专版以南方报业集团的角度进行采访,此后“两会直播室”发展成熟,谈话新闻增长,单篇报道动辄一两个版;2009年谈话新闻渐趋篇幅精简,常见半个版的报道,段落更简洁。《人民日报》2008年“代表团之声”用一问一答形式,2012年《热点对对碰》栏目“民生三问”通过编辑记者和代表委员、专家群众之间的三问三答来组织报道。网站视频谈话新闻注重对话实录,而报纸谈话新闻注重内容的价值筛选和主题分类,划分部分并提炼出醒目小标题,更简短和突出新闻点,符合新媒体时代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报纸创新互动类体裁。早期新媒体互动新闻一般以网络投票调查形式出现,后发展为特别策划的专题形式,网友的问题或建议可在此平台提出并得到反馈。报纸媒体也开始注重发动读者参与新闻生产,除加强读者来信、读者评论文章等体裁,还开通读者互动热线、有奖报料热线,发动受众参与某事件或活动的通告、话题调查、短信或微博建言等。《羊城晚报》2013年“羊声筒”栏目征集老百姓心愿请代表委员捎话到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版面上形成两者的积极互动。《羊城晚报》热线专版“今日连线”有“读者今天来电”与“昨夜今晨”专栏,《江南都市报》“市民热线”是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报纸根据新闻出题的互动形式也是一次体裁创新。
(三)面对新媒体竞争的突围:高度重视专业化和独家报道
网络新闻报道形式多样、时效性强,超文本超链接提供海量多元信息。2004年出现大量网络在线直播,手机媒体加入竞争队伍使得新闻快速性得到提升。2005年人民网率先利用手机媒体成功报道“两会”,当天注册用户就达28万。
在新媒体的夹击下,报纸新闻专业范式表现在对信息的筛选和解释分析等的深度挖掘上,更注重权威性和独家深度解读。新闻专业主义基本理念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干预和推动社会①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消解》,第3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核心内涵是强调信息与开掘深度。报纸新闻体裁更注重创新性、个性化和专业化。调查报道、述评类新闻、新闻时评、记者观察、特写消息、图表新闻、解说类新闻等有助于独家报道、独特视角及突出信息源与权威观点的体裁被重视。大量使用对信息进行深度整合和重新阐释的图表,重视对重要内容和文件的解读性报道以及群众热议的报道形式,大量刊发特别能体现记者及媒体报道视角的采访侧记、花絮、手记等。集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且凸显独家视角的评论也是报纸突围的武器。
(四)媒体终端融合带来内容与载体的分离:新闻体裁在报纸和新媒体之间转换
新媒体时代记者并不止为纸媒供稿。新闻传播的过程往往是:采访到的新闻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第一时间通过微博等工具先传播,随后报业网站发布事件实时进展情况,然后报纸全面报道,最后是新闻事件图文视频深度报道和分析。②陈晓敏:《从跨媒体到媒介融合——谈纸质媒体的发展趋势》,载《新闻世界》2010年第5期。内容产品的生产进一步与传播载体分离,报纸版和网络版同题新闻可彼此嵌入。《华尔街日报》导读栏提示每个栏目网络版链接,报纸是精简体报道,网络版则为更详尽完整版。报纸传播全面文字信息和解读,文字稿和视频、录音发至网络,手机发布图片及短消息,各种媒体整合推出适合各自终端的报道形式。
在媒介行业竞争互动中,报纸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不断革新新闻报道形式,以适应新媒体带来的新闻传播模式、受众需求和信息接收习惯、媒介环境等的变化。“在融合新闻理念的指导下,新闻报道方式已从平面化的线性方式,转为立体化、个性化、互动化的全新方式。”③刘寒娥:《融合新闻理念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载《新闻实践》2007年第10期。未来报纸新闻体裁将更简洁、更突出,更注重观点、解读的专业角度,趣味性、娱乐化倾向将加强。
【责任编辑:王建平;肖时花】
新媒体语境下报纸新闻体裁的演变
——以全国两会报道为视角
彭柳
彭柳(1971—),女,广东海丰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广东报纸新闻文体研究”(GD13XXW04)
2014-09-12
G212.2
A
1000-5455(2014)06-00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