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
摘要:舞蹈是一种集人体动作、音乐、舞台、色彩以及服饰等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依靠舞蹈演员自身动作来塑造舞蹈中所要变现的艺术形象,将舞蹈及其舞蹈演员的思想、情感呈现出来,从而在感动自我的前提下,感动受众,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但是在舞蹈表演过程中,部分舞蹈演员动作过于呆板,表情过于生硬,不能向观众传达出舞蹈的思想与情感,使得舞蹈表现仅仅存在形式表现,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感觉索然无味。
关键词:舞蹈 表演 情感体现
0 引言
在舞蹈这种能动性高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若想调动观众观看的兴趣,使观众得到崇高而美丽的思考,与观众产生共鸣,就必须注重舞蹈表演过程中情感的体现。舞蹈是人类内心深处情感的外在肢体体现,舞蹈中每一个动作和表情要具有生气与活力,就必须有丰富的感情作为支撑,使舞蹈演员能更加准确、入微的把握舞蹈表现的内在情感,从而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笔者就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情感的体现进行了分析,从而使舞蹈演员更好的创造出感人至深的舞蹈艺术形象。
1 舞蹈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1.1 内在情感造就舞蹈动作
情感是舞蹈艺术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舞蹈作品从设计、创作、编排、演出等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舞蹈演员所有形态、肢体、语言等都必须按照舞蹈角色的内在情感进行设计与表现。因此舞蹈的创作必须重点对人物角色的内在情感和背景考虑,将人物情感和舞蹈动作进行艺术层面的融合,使舞蹈作品真正体现出舞蹈人物的内心世界,与观众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舞蹈角色的内在情感。舞蹈的诞生、发展以及延续都是基于情感表现,通过舞蹈表演所传达出的情感更加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得舞蹈更具有生命力和穿透力。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了艺术,艺术形式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下,通过特有的形式来表现出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亦或者酸、甜、苦、辣,人生百态。对于舞蹈艺术来讲,内在情感从根本上造就了舞蹈动作。
1.2 舞蹈动作承载着内在情感
舞蹈表演并不是单纯、片面的将所有动作展现给观众,更多是高度体现舞蹈角色的内在情感。没有情感做支撑的舞蹈动作、表情、作品毫无意义,但是离开了舞蹈动作,人物的内在情感也难以得到表现,可以说舞蹈动作承载着人物的内在情感。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肢体动作作为舞蹈表现的语言,仿佛在向观众述说着舞蹈角色所包含内在思想与情感,这是一种更强感染力与生命力的体现。因此舞蹈肢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外在表现,也是内在情感的载体。
2 在舞蹈表演中情感体现的方式
情感体现作为舞蹈表演的灵魂,是舞蹈演员在表演中最活跃的心理状态。因此在舞蹈表演中使情感得到完美的体现,能为观众传达出最美丽的情感,使观众享受美的盛宴。下文就对舞蹈表演中使情感体现的方式进行了分析,从而感动自己、感动观众。
2.1 舞蹈演员需要对舞蹈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舞蹈作品是舞蹈设计、编排人员辛苦的体现,其包含了创作者的情感。因此在舞蹈表演之前,舞蹈演员必须对舞蹈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最大程度了解舞蹈内容,把握舞蹈所要传达的感情信息,在情感上与设计、编排人员产生共鸣,促进舞蹈演员对舞蹈作品内在思想与情感的体会。同时,演员还应该对舞蹈作品的音乐形式和结构进行大致了解,并结合舞蹈创造的时代背景,尽可能将音乐的内容融入当时的文化背景,仔细把握舞蹈表演所要表达的情感。
2.2 在肢体上体现舞蹈情感
在舞蹈表演时,观众能够得到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演员的肢体动作,这对舞蹈表演中情感的体现十分重要。在舞蹈动作学习过程中,演员不能片面的重视动作的规范,应该将自身真实的情感与舞蹈动作相融合,不仅能促进情感的真实表达,还能把动作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
2.3 在音乐中体现情感
音乐作为舞蹈表演的辅助工具,音乐的律动能使舞蹈演员真实的表现出自己的感情。首先,舞蹈演员应该熟悉舞蹈律动的整个过程,将舞蹈的任务角色完美的融入演员的动作中,使演员通过“自我”的控制完美的体现出舞蹈动作。如果在比较复杂的音乐律动环境中,演员也可以在“无我”的状态下与舞蹈角色融为一体,自然而然地通过舞蹈动作将舞蹈所传达的情感表现出来,从而真正体现舞蹈中的情感,提高舞蹈表演的感染性与穿透力,与观众产生共鸣,实现舞蹈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
3 结束语
同一舞蹈作品,不同舞蹈演员演绎,即使所有动作和步调都相同,但其所传达的情感及其深度必然存在差异,所取得了表演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应不断加强对舞蹈作品及人物角色的情感体现,对舞蹈内容、思想信息、音乐律动、肢体动作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把握,使观众享受到真正美好的舞蹈观看体验,从而演绎和诠释出舞蹈作品和舞蹈表演的真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曦.舞蹈表演中的情感世界研究[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7:227-228.
[2]惠勇.如何加强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因素[J].大众文艺,2012,
22:105.
[3]李泽华.情于衷,动其容——舞蹈表演中的动作与情感[J].文教资料,2008,35:6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