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例习题的作用提高数学能力

2014-10-09 03:55李燕
师道·教研 2014年8期
关键词:例题课本习题

李燕

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考试既重视对“双基”考查,又加强了对数学能力,就是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数学课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它们表明了教材的深度和知识辐射范围,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发挥课本例题与习题的作用,做到以点带线、以线及面,并在教学中进行广泛迁移,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通性和通法,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式掌握知识,习得方法,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发挥课本例题与习题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的点滴体会,谈谈如何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与习题的作用。

一、注重专项知识点练习,突出重点,打好“双基”

例题与习题教学是数学课的主要环节,它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目标落实的程度。例题、习题既是运用知识解题的经典,也是思维训练的典范。教师讲解新知识时,可利用例习题来突出重点,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知识点训练。如在讲完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c,那么a2+b2=c2”。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其变式a2=c2-b2,b2=c2-a2或a=■,b=■,c=■。为巩固勾股定理,可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人教版八年级下习题18.1第1题)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以及补充练习:

Rt△ABC中,AB=4,AC=3,则BC的长 。

这组练习,紧扣教学重点,为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供帮助。通过知识的初步应用,学生基本掌握知识点。中考试卷考查“双基”的占有一定的分值。

二、挖掘题目内涵,培养思维能力

1.“活”——灵活运用,拓宽思路,培养多向性思维。

新知识点经过单项练习得到初步强化后,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作深化性练习,通过多角度分析,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解题的灵活性。在学了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内容后,学生要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第25页探究3)如图的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 时,拱桥顶离水面2m,水面宽4m。若水面下降1m,水面宽度增加多少? (解答过程略)

2.“换”——交换原题条件和结论(或部分条件和结论),培养逆向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具有方向性,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受正向思维的“定势”影响,不善于逆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除对定义、公式、法则逆运用外,还应当充分发挥课本题目的典型性,在解决原命题后,探索其逆命题是否成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和习惯,克服单向思维定势导致解题方法的呆板.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题目的创新、推广,培养创造性思维 。

学生解题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引导学生推广、开拓、创新,从而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方法,这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为增强,也促进思维向创造性方向发展。通过创新,一题多变,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拓展答题思路,更好地深入了解一道题,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兴趣高涨,思维的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利用综合性题目,揭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提高综合的解题能力

学生掌握了一些公理、定理、公式、概念、数学方法等知识后,要学着解决一些复杂的综合性题目。教师可利用课本的题目进行改编,使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后,为了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间的联系,将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0页5题改编为:已知二次函数y=x2-2x-3,(1)求此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并画出图像;(2)求此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并求出以此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3)x为何值时,有y>0,y=0,y<0?(4)求图像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所得的图像的函数解析式。

因此,充分发挥课本例习题的作用,搞好课本例习题的剖析教学,特别是对典型的例习题从多角度挖掘其典型的应有的教学价值,对课本典型问题进行引申、推广等,让例题、习题的价值最大化、最优化。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让学生在解题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上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责任编辑 徐国坚endprint

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考试既重视对“双基”考查,又加强了对数学能力,就是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数学课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它们表明了教材的深度和知识辐射范围,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发挥课本例题与习题的作用,做到以点带线、以线及面,并在教学中进行广泛迁移,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通性和通法,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式掌握知识,习得方法,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发挥课本例题与习题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的点滴体会,谈谈如何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与习题的作用。

一、注重专项知识点练习,突出重点,打好“双基”

例题与习题教学是数学课的主要环节,它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目标落实的程度。例题、习题既是运用知识解题的经典,也是思维训练的典范。教师讲解新知识时,可利用例习题来突出重点,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知识点训练。如在讲完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c,那么a2+b2=c2”。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其变式a2=c2-b2,b2=c2-a2或a=■,b=■,c=■。为巩固勾股定理,可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人教版八年级下习题18.1第1题)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以及补充练习:

Rt△ABC中,AB=4,AC=3,则BC的长 。

这组练习,紧扣教学重点,为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供帮助。通过知识的初步应用,学生基本掌握知识点。中考试卷考查“双基”的占有一定的分值。

二、挖掘题目内涵,培养思维能力

1.“活”——灵活运用,拓宽思路,培养多向性思维。

新知识点经过单项练习得到初步强化后,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作深化性练习,通过多角度分析,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解题的灵活性。在学了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内容后,学生要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第25页探究3)如图的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 时,拱桥顶离水面2m,水面宽4m。若水面下降1m,水面宽度增加多少? (解答过程略)

2.“换”——交换原题条件和结论(或部分条件和结论),培养逆向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具有方向性,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受正向思维的“定势”影响,不善于逆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除对定义、公式、法则逆运用外,还应当充分发挥课本题目的典型性,在解决原命题后,探索其逆命题是否成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和习惯,克服单向思维定势导致解题方法的呆板.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题目的创新、推广,培养创造性思维 。

学生解题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引导学生推广、开拓、创新,从而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方法,这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为增强,也促进思维向创造性方向发展。通过创新,一题多变,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拓展答题思路,更好地深入了解一道题,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兴趣高涨,思维的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利用综合性题目,揭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提高综合的解题能力

学生掌握了一些公理、定理、公式、概念、数学方法等知识后,要学着解决一些复杂的综合性题目。教师可利用课本的题目进行改编,使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后,为了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间的联系,将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0页5题改编为:已知二次函数y=x2-2x-3,(1)求此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并画出图像;(2)求此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并求出以此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3)x为何值时,有y>0,y=0,y<0?(4)求图像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所得的图像的函数解析式。

因此,充分发挥课本例习题的作用,搞好课本例习题的剖析教学,特别是对典型的例习题从多角度挖掘其典型的应有的教学价值,对课本典型问题进行引申、推广等,让例题、习题的价值最大化、最优化。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让学生在解题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上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责任编辑 徐国坚endprint

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考试既重视对“双基”考查,又加强了对数学能力,就是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数学课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它们表明了教材的深度和知识辐射范围,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教师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认识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发挥课本例题与习题的作用,做到以点带线、以线及面,并在教学中进行广泛迁移,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通性和通法,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式掌握知识,习得方法,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发挥课本例题与习题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的点滴体会,谈谈如何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与习题的作用。

一、注重专项知识点练习,突出重点,打好“双基”

例题与习题教学是数学课的主要环节,它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目标落实的程度。例题、习题既是运用知识解题的经典,也是思维训练的典范。教师讲解新知识时,可利用例习题来突出重点,进行针对性的专项知识点训练。如在讲完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c,那么a2+b2=c2”。教师可引导学生得出其变式a2=c2-b2,b2=c2-a2或a=■,b=■,c=■。为巩固勾股定理,可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人教版八年级下习题18.1第1题)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以及补充练习:

Rt△ABC中,AB=4,AC=3,则BC的长 。

这组练习,紧扣教学重点,为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供帮助。通过知识的初步应用,学生基本掌握知识点。中考试卷考查“双基”的占有一定的分值。

二、挖掘题目内涵,培养思维能力

1.“活”——灵活运用,拓宽思路,培养多向性思维。

新知识点经过单项练习得到初步强化后,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作深化性练习,通过多角度分析,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解题的灵活性。在学了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内容后,学生要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第25页探究3)如图的抛物线形拱桥,当水面在 时,拱桥顶离水面2m,水面宽4m。若水面下降1m,水面宽度增加多少? (解答过程略)

2.“换”——交换原题条件和结论(或部分条件和结论),培养逆向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具有方向性,初中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长期受正向思维的“定势”影响,不善于逆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除对定义、公式、法则逆运用外,还应当充分发挥课本题目的典型性,在解决原命题后,探索其逆命题是否成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意识和习惯,克服单向思维定势导致解题方法的呆板.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题目的创新、推广,培养创造性思维 。

学生解题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引导学生推广、开拓、创新,从而不断获得新知识、新方法,这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为增强,也促进思维向创造性方向发展。通过创新,一题多变,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拓展答题思路,更好地深入了解一道题,做到举一反三,学习兴趣高涨,思维的创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利用综合性题目,揭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提高综合的解题能力

学生掌握了一些公理、定理、公式、概念、数学方法等知识后,要学着解决一些复杂的综合性题目。教师可利用课本的题目进行改编,使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后,为了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间的联系,将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0页5题改编为:已知二次函数y=x2-2x-3,(1)求此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并画出图像;(2)求此图像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并求出以此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3)x为何值时,有y>0,y=0,y<0?(4)求图像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所得的图像的函数解析式。

因此,充分发挥课本例习题的作用,搞好课本例习题的剖析教学,特别是对典型的例习题从多角度挖掘其典型的应有的教学价值,对课本典型问题进行引申、推广等,让例题、习题的价值最大化、最优化。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让学生在解题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上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责任编辑 徐国坚endprint

猜你喜欢
例题课本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