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经专业综合改革 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人才

2014-10-09 11:25宋山梅
大学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农林农业经济

[摘 要]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上,要注重采用现代科技和媒体进行电子化教学,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依托现代科技丰富教育资源,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技术获得课程前沿知识和热点资料,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获得学习资料,逐步与国内和国际上的知名大学实现教学接轨; 积极组织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材的编写;继续加强教改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适应市场的变化,培养一批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农经人才,建立特色鲜明、在全省及至全国同类专业教育中具有带头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根据贵州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突出“地方性、应用型”,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提出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路及其具体措施。

[关键词]深化改革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地方经济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F30-4;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5-0025-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以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是一个亟须探索和破解的课题 。

结合《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12〕2号文件中对贵州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贵州省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的专门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现有基础上,必须与农业科技、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相一致,符合国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规划,增强实践环节,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素质高、知识新、能力强”的能自主创业、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改革与实践探索

贵州大学农业经济管理是贵州大学最早成立的三个学科之一,其前身是1941年国立贵州农工学院设立的农业经济系,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暂停招生。从1980年恢复招收本科生以来,历尽变革,不断发展。农林经济管理系在几代农经学人的不懈努力下,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了优良的学科传统和扎实的学术基础,建立了一支充满创新活力、特色鲜明、团结合作的学术队伍,取得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研究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多年来,其利用本专业的学科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先后承担了贵州省三都县、贵阳市、安顺市、湄潭县、普定县、长顺县等20多个地县单位的农业经济规划、农业综合开发、“九五”、“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项目规划及其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等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此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除了办好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外,还开办过经济管理硕士生课程进修班、各种干部短训班,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专门人才,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早在20世纪80年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开始进行培养创新型本科生的探索。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写出了大量优秀论文,以团中央、原国家教委、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于1987年和1988年进行的2次联合征文中(1987年至今仅有这2次征文),1987年农经学生获得三奖等2人次,是贵州省当年获奖等级最高的,同时还获得优秀奖2人次、省委宣传部、省教委、团省委优秀奖16人次,占贵州农学院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60%以上。国家、学校2007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8年以来本科生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校级39项,其中谢国强同学完成的学校SRT计划项目“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调查”被学校评为优秀项目、史先达完成的毕业论文“贵州省普定县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查研究”、蒋彦完成的毕业论文“贵州省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土地利用状况研究”分别获得2008届和2009届校大学优秀毕业论文特等奖,魏晓亚、张成甦、陶泓、赵琴、李健完成的毕业论文分别被评为2010、 2011、2012、2013届校大学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特别是洪名勇教授带领朱书维、胡怡、郭杨、周薇4本科生完成的“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的工作意愿、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课题获民政部优秀论文二等奖;宋山梅教授指导的曾凡金、王瑞、章天武、郭新友、张欢的“农村集贸市场调查报告——以惠水县为例”在贵州大学第四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荣获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一等奖,并获第十二届“挑战杯”贵州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三等奖。以上说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有较强的创新研究能力。我们积极进行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几年来,建设了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普定县农业局实践教学基地、天柱县农业局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进行新农村建设问题调查、农业贫困问题调查、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调查等,5年累计达500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普定县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学实践基地,每年我们均组织教师带领本科生进行三个村的整村调查,一方面让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实践,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农村,观察社会,将学生的观察体会及对农村经济的理解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整理,我們编辑出版了《大学生眼中的中国贫困乡村:贵州贫困村的田野观察日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借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这一平台,以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形式,资助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如农经专业“双导制”教育模式研究、本科“双导制”运行机制研究、基于科研项目的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改革探索——以《农经专业写作》为个案、以研究项目拉动型参与式教学实践改革研究——以《农村经济调查方法》为例等,并进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从2007级起在本科生中就实行了导师制,这一成果在教学评估和教学检查中得到有关专家的多次肯定。目前学校要求在本科中实行导师制,这说明我们的探索还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不断进行专业综合改革,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选择上,尽量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地方的需要与自己的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企业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以此提升学生的能力。农经学生能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开拓进取,勤奋求实,他们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承担的工作。用人单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好,目前贵州省地方农口系列部门中,中层及以上管理干部,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占多数。

我们还将通过创新专业制度建设、参与式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专业学术知识和实践技巧与能力、能够主持或参与科学研究、面向农业现代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综合体现在: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社会、环境、科学、职业的责任:一是要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表现为有文化品位、礼仪修养、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二是具有爱心、责任心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掌握一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

2.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社会调查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的能力,有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有运用会计、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国家的农业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3.具有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解知识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手段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具有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把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己高效的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4.具有适应能力: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工作中的各项业务问题。

5.具有创新能力:有创新精神,能够大胆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设想、解决办法;能够大胆地进行各种专业或非专业的实践与尝试;有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善于转化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身体力行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教师科研和自主研发,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深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综合改革

1.构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本专业构建了多方向、个性化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获得公共基础知识,通过学科大类课程把握学科基础知识,通过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个性化课程培养使学生具备基础厚实、专业突出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厚基础与强应用、通才培养与专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在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重点解决服务地方经济,个性化、差异化培养问题,通过研究本专业发展前沿,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建设目标及其本专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内容,结合国发〔2012〕2号文件中对贵州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准确定位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方案,采取学校、产学研管多部门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为3年,主要完成基础理论、基本能力和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在产学研管等部门的累计学习时间为1年,着重完成基本操作技能、农村经济调查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设计、分析解决农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参加西部计划、考公务员、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等工作。

2.课程体系改革。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 进行课程体系内容的集成和整合,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以学科大类课程为指导,结合专业实际,完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个性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结构,建立起较为合理、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开设以农、林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农林企业管理为主干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农村经济调查方法、农产品营销、 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实践、 农村金融实践、企业管理案例课程、专业写作、农业创业、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物流管理等课,除了理论讲授外,每门課还开设有两周集中课程实习。深化已有教学改革成果, 把新成果、新技术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设计出具备启发式、探究式、研究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小组讨论、课程论文、课程实践等多形式,促使学生关注课程前沿热点,深入理解课程知识,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农村、企业现状,增强对农村、企业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增强本专业实际操作能力,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调查、分析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改革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立足专业实际,关注涉农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涉农企业的规划和管理、涉农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业政策的影响等。因此,实践基地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实践了解地方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开拓视野,脚踏实地。

建立专门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标准的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组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如目前正在开发的专业综合实践基地——贵州省三睿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农业综合型企业,位于贵州长顺县的永续农场,有博士专家带队,有国际农业技术资源支撑,是一家集科研、教学与市场于一体的新型企业,为农业技术研发、粮食油料的保存与物流、畜禽及水产品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有机饲料开发加工与销售、农资销售、农林开发及林木种植、农业基地开发与建设、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设计、都市农耕设计、永续农场设计、农耕体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等提供专业服务。公司法人及经理就是本专业90年代培养的学生、目前已是本专业教授的陈卫洪。该基地能让农林经济管理学生参与到农业市场项目的全程运作中,让学生与教师将产学研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系统而丰富的市场管理经验,让实践基地锻炼出一大批优秀的工程、营销、物流、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人才。自2013年4月份以来,已有农经2010级、2011级、2012级共计30名学生参与了实践劳动与设计管理。

总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上,还要注重采用现代科技和媒体进行电子化教学,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依托现代科技丰富教育资源,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技术获得课程前沿知识和热点资料,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获得学习资料,逐步与国内和国际上的知名大学实现教学接轨; 积极组织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教材的编写:如《农经专业写作》、《农村经济调查方法》、《制度经济学》、《食品安全导论》、《农产品市场营销学》、《农产品物流管理学》等系统教材;继续加强教改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适应市场的变化,培养一批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农经人才,建立特色鲜明、在全省及至全国同类专业教育中具有带头作用的品牌特色专业。

[ 参 考 文 献 ]

[1] 程光旭.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4-27.

[2] 方志梅,冯志敏.正确处理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23):56-57.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农林农业经济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