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泳 李珂 柴玲
摘 要:开展扶贫开发,是甘南藏区搞好“三农(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和实现途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贫困集中区,虽然政府的扶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甘南州经济的发展,但甘南州的开发式扶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介绍了21世纪头10年甘南州扶贫开发的成就,分析指出了甘南州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甘南州;扶贫开发;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97-02
一、甘南州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
甘南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辖7县1市,即合作市、临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玛曲和碌曲7个县。新世纪以来,全州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政策,坚持走开发式扶贫之路,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贫困人口持续下降。全州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44.64万人一度减少到2010年底的15.22万人(当年1 274元标准),减少29.42万人;贫困面由83.86%下降到27.4%,下降56.46个百分点。
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2011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106元,比2000年增加1 910元,增长1.6倍。五个国扶重点县和一个省扶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 128元增加到2011年的3 028元,增长2.7倍,高于全州平均水平。
3.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抓手,累计投入资金4.22亿元,主要实施了暖棚建设、奶牛养殖、牛羊繁育育肥、良种畜引进、优质牧草种植和汉藏药材、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等项目。
4.科技和智力扶贫不断加强。累计开展贫困群众科技培训25万人次,劳务技能培训5.85万人,完成劳务移民7 800人,培训“两后生”6 597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5.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坚持把改善农牧村基础设施条件放在扶贫开发的首位,组织开展了村道硬化、水利工程建设、贫困户危房改造等一批扶贫工程建设,使贫困乡村一些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6.贫困村灾后重建圆满完成。历时两年多,全面完成了舟曲、迭部两县69个贫困村的“5·12”地震灾后重建扶贫项目任务,完成投资4 450万元。完成了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扶贫项目。
7.区域开发有序推进。截至2011年底,全州累计实施整村推进536个,实施或正在实施合作和临潭国家级“连片开发”试点、夏河县省级扶贫开发与新农牧村建设相结合试点、舟曲县扶贫开发和防灾减灾试点、各县市整乡推进试点等扶贫重大专项试点工程,民族地区特困片带扶贫攻坚稳步推进。
二、甘南州扶贫开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与全国全省的差距持续拉大。2010年,甘南州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52.4%,分别比全国、全省低27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年均增速必须达到4.1%以上,而2010年该州只有1.6%,如期实现小康的难度大;全州人均GDP只有9876元,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1.29%,全国平均水平的32.93%。2011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 977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 909元,而甘南州只有3 106元,比全国少3 871元,比全省少803元,按每年平均400元的增长幅度,比全国相差10年左右的时间,比全省相差2年左右的时间,而且这个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拉大。
2.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庞大,直接影响全州实现小康的进程。据统计部门监测的数据看,甘南州在2 300元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仍有28.39万,贫困面达5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18个百分点。从分县市情况看,舟曲、临潭、卓尼、夏河、合作等贫困重点县市贫困发生率仍然较高。
3.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贫困农牧民增收面临严峻挑战。甘南州平均海拔在3 000米以上,农牧业生产光热条件不足,广种薄收,效益低下。全州大部分天然草原退化问题突出,畜牧业发展难以摆脱冬瘦、春死、夏壮、秋肥的恶性循环,产业扶贫成效不稳定。白龙江、洮河等流域重大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给农牧业生产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很大威胁,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4.农牧业生产基本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脱贫致富的基础不牢。交通运输与通信设备设施缺乏。行车条件差、公路技术等级低、通达水平低,电视广播电话等的信息不发达,加上牧民居住比较分散,这些都增加了扶贫投入成本。截至2010年末,全州仍有616个自然村不通公路,43个自然村不通电,39个行政村不通电话,35.61万人存在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于自我发展后劲不足,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因灾、因病、因教造成返贫的问题突出,全州常年返贫率达20%~30%,灾年高达50%或更高。
5.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全州农牧村人口受教育年限比全省和全国分别低2.3年、4.3年,思想观念保守、缺文化、缺技术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之部分贫困牧民不懂汉语言,外出就业能力差,自我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制约,而这部分人是返贫人口的主要群体。
6.农牧村经济基础薄弱,扶贫开发投入不足。农牧业基础条件差,经济结构不合理,农牧业产业化虽有一定基础,但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大部分农牧产品以家庭小生产分散经营为主,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牧村科技服务体系滞后,农牧民稳定增收的难度很大,全州贫困地区财政自给率只有10%~15%,贫困人口的自筹能力有限,自我发展能力很差。目前安排该州的扶贫专项资金量不能满足农牧村人口比重大,“三农(牧)”基础薄弱,特别是扶贫攻坚难度大的实际需要。
7.扶贫开发工作与农牧村其他建设项目缺乏有效衔接,“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尚在探索当中。长期以来,只专注专项扶贫,而且由专项扶贫包揽一切,缺乏对行业扶贫的有效协调,作用发挥不够,扶贫开发的合力不足。
三、甘南州开发式扶贫的对策建议
1.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改善农牧村基础条件上实现新突破。创新扶贫资金整合机制,落实各相关单位的责任,加强扶贫攻坚各成员单位的组织协调,制定行业部门的扶贫责任,整合资源,协调动作,整合各方面建设资金投向贫困村,集中用于扶贫重点村和项目建设,不断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特别要切实抓好整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项目建设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和增收产业项目建设,使全州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户人居环境有大的改观。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发展主导产业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用足用活扶贫政策,切实加大对循环经济产业开发等企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技术支撑的扶持力度,提高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双联贷款、小额贷款扶贫到户资金和扶贫互助资金在发展农村主导产业、扩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范围,解决部分群众因各种条件限制贷不到双联贷款的问题,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中的推动作用,扶持贫困人口发展暖棚养畜、药材种植、劳务经济和“农家乐”、“牧家乐”、“藏家乐”等特色产业,大幅度增加群众收入。
3.以人为本、强化培训,在提升贫困群众能力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加大“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的实施力度,通过劳务输转培训、“两后生”培训、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等措施,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每年完成一定规模的实用技术培训和“两后生”职业培训,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输转,减轻当地生态压力,使贫困农牧民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4.多轮驱动、通力合作,在加大社会帮扶力度上实现新突破。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抓手,主动加强联系和汇报,搞好协调与服务,为各级帮扶单位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和工作环境,争取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扶持,着力营造大扶贫的格局。每年争取一定的帮扶资金,着力为帮扶村和贫困户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提高帮扶成效。通过协调争取中央国家机关(企业)和沿海发达地区,进行对口帮扶,进一步引智引资,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5.采取自愿、另谋出路,在实施生态移民上实现新突破。在认真总结以往移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减人增林的发展方向和自愿搬迁的原则,并在扶贫移民规划的指导下,对生存条件恶劣、居住偏远零散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的贫困乡村,稳步组织实施移民扶贫,卸载生态压力,改善贫困户人居环境。重点要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加强土地、水利等资源开发,改善安置条件,提高迁入地承载能力;二是结合搬迁地实际和特点,确定搬迁人口、安置方式、补助标准和建设内容,明确有关配套政策;三是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基本要求,高度重视搬迁后的长远发展问题,进一步拓宽搬迁群众的增收渠道。
6.加强领导、细化考核,在落实工作责任上实现新突破。把扶贫攻坚工作作为新阶段新农牧村建设、“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和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大事来抓,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实行扶贫攻坚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健全党政领导包抓制度和考核制度,并把扶贫攻坚工作考核及“一票否决”的刚性要求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细化工作责任。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强化大扶贫理念,树立全州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扶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参考文献:
[1]韩广富.浅析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战略[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3).
[2]银锐.关于我国开发式扶贫问题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3]谭琳琳,帅传敏,张先锋.农村扶贫开发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6).
[4]刘永佶.问卷调查及数据资料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5]向延平,彭晓燕.旅游扶贫开发的思考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4).
[6]李云,王荣红,邱正英.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研究——以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0,9(624).
[7]李会琴.基于社区参与的鄂西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1).
[8]李益敏,蒋睿.怒江大峡谷旅游扶贫研究[J].人文地理,2010,(6).
[9]王成武,白明英,赵丽丽.我国西南地区旅游扶贫实施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旅游经济,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