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精神”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经济文化促进作用

2014-10-08 10:32樊欣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3期

摘 要:闯关东精神产生于闯关东的历史过程,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视角来看,闯关东精神都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腾飞的精神文化基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绝不单纯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文化转型的整体行为。只有弘扬闯关东精神,才能克服保守、落后的传统性格和计划经济体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阻碍。

关键词:闯关东精神;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实力

中图分类号:F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42-02

一、“闯关东精神”的内涵——多重精神的统一

闯关东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其中所包括的最主要的精神是: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热爱生活、追求生命精彩、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敢于为改变贫穷落后与自身的种种不良品性而进行拼搏,无畏于任何陈规陋俗的束缚,勇于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积极倡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准则,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和睦共处的精神;无畏于牺牲生命,不屈不挠地与外国侵略者英勇斗争,无畏于任何阻力,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舍身报国的精神。

具体说来,传统意义上的闯关东精神主要包括顽强寻求生存的信念,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理想,勇于开拓进取的志向,团结互助的人文情怀,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这五个方面,而闯关东精神的实质则是永不服输的精神。

闯关东精神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当代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都需要继续发扬和弘扬闯关东精神。闯关东精神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宝贵价值,而且通过理论创新还在当代具有新的价值内涵。在闯关东精神的传统价值中,价值内涵更多地体现为一种零散的、单一的形式构建,如艰苦谋生,团结互助、开拓进取等等,还不够丰富和系统。如果要将闯关东精神永久地弘扬下去,仅仅依靠传统的闯关东精神的价值内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闯关东精神赋予当代新的价值内涵,使得闯关东精神的当代价值系统化、多元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并考虑到当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生产力的发达程度,闯关东精神可以归结为一种当代人不能丧失的精神家园,一种当代人应该确立的价值取向,一种延续传承的文化空间,一种有待释放的文化张力。闯关东精神是东北人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应该世世代代被人们继承和发扬下去,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二、东北传统文化习俗对发展的制约

1.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东北地处边陲,大风大雪、广袤大野、高山密林、丰富的自然资源、漫长的冬季自然要影响到东北文化和东北人的形态风貌,特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东北人特定的性格,粗犷、豪爽、热情、幽默是东北人的本质性格;自然、质朴、率真、保守是东北文化的基本品格。应该看到,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插根筷子就发芽”,“抓把黑土攥出油”,正是这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东北人,“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东北农民生活真实写照。东北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长期处于资源型的农业社会,以满足自我需要为最终目的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式农业生产是其主要生产方式,加之寒冷、漫长的冬季,不利于农耕经济的生产,使东北人形成了长达4个月无所事事的“猫冬”的习惯。这些因素使得东北人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心态和浓厚的小农意识。这些观念和意识束缚着人们的思想,限制着人们的行动,导致人们的眼界狭窄、思想保守、信息闭塞。对新事物、新观念反应迟钝,接受缓慢,进而养成了不愿冒风险、不愿吃苦的懒惰习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少进取精神和挑战意识,因而势必会影响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2.传统人文性格对文化的影响

东北先人与其他边民和少数民族一样,具有热情豪爽、勇猛剽悍的秉性。在《后汉书·东夷传》中就描述了东北先人的剽悍和厚实:“其人大疆(强)、勇而谨厚。”清人《柳边略》中描述了东北人淳厚实在、乐善好施的性情:“十年前行柳条边外者率不裹粮,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则尽所有出享。或日暮让南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豆麦蓟草饲之。客去不受一钱,非但不图报酬,若有所匿,不与人,或与而不尽,则人皆鄙之。”由此可见东北先人的传统习性之一斑。

东北文化的一个很大特点是重感性,这种特点往往既是优点同时又是缺点。一方面东北人重感情、讲义气,另一方面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好冲动,易感情用事;一方面东北人具有实干精神,另一方面却往往缺少反思意识。这种重感性而轻理性的特征,造成东北文化往往缺少来自主体意识的理性思考,缺少成熟的文化自觉意识。这就决定了东北人更易于接受浅层的、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而对于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相对不敏感,势必造成服从心理和依赖意识。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文化上的缺陷,才能焕发出人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形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

3.计划经济模式对文化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下,东北经济模式的计划性与行政权力的集中性的相互支持,使得东北整个社会生活的整体结构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与封闭性。受其影响,东北人的服从心理、依附意识较强,而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意识都相对较弱,靠资源、靠政府、靠单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这种习惯于被支配的文化模式下所形成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制约了人们内在的主动求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之东北人重人情、重关系而忽视法律规则,因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北人缺乏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敢于挑战的精神,未能在新时期和新条件下很好地发扬闯关东精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东北的经济发展。

三、“闯关东精神”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促进

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一种强大源泉。自从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以来,文化与经济不断充分融合,显示出当代文化经济的一大特点,即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文化与经济在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这是文化产业兴起的过程,也是文化生产力在信息社会的一种表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进程中,文化的作用应该被充分发挥。endprint

对于东北人和东北文化来说,当前都是一个难得的重新认定自我、实现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绝不单纯是一个经济行为,更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文化转型的整体行为,或者说,东北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内容,又是振兴的动力。东北具有文化资源上的优势,例如文化和科技人员的比例、高校的数量、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等等,但是这只是文化资源上的静态结构优势,而不是动态发展优势。要把结构优势转换为功能优势,否则文化资源不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是人的发展,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决定了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对经济也起着巨大的反作用。如果没有文化的推动和维护,现代经济高速发展是难以想象的。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地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进行文化创新,就难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黑格尔说过,“历史是由两条经纬线构成的,第一是那个‘观念,第二是人类的热情,这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历史的经纬线。”因此,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就需要进行文化模式的创新,而东北地区文化模式的创新即是建立一种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适应的具有东北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闯关东精神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和精神。而在世界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一体化的条件下,在中央决定加快和促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情况下,弘扬闯关东精神,赋予闯关东精神闯市场、闯天下、闯世界的新内涵,显得更加重要。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视角来看,闯关东精神都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腾飞的精神文化基础。只有反思历史,开拓未来,推进东北地域文化创新,创建一种科学、开放、交往性的闯关东精神和文化,才能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理论认识和实践指导。因此,东北振兴必须要以文化创新为先导,以观念更新为动力,转变东北地域文化观念层面里与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陈旧观念,倡导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协调的开拓进取的闯关东精神,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思考、谋划东北的未来,为东北的整体振兴提供精神和文化支撑。

闯关东精神作为一种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的精神文化传统,曾经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大作用,可以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要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只有弘扬闯关东精神,才能克服保守、落后的传统性格和计划经济体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阻碍。

闯关东精神是在东北大地上产生的优秀精神文化传统,并被世世代代的人所传承。依靠闯关东精神,东北地区的世代民众创造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遗产。在当前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下,闯关东精神需要进一步得到弘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一种精神鼓舞和激励,作为植根于东北大地的传统精神,闯关东精神是最当之无愧的最佳选择。

百舸争流千帆竞,重闯关东铸辉煌。在当代,我们东北人不仅要求生存、谋发展,而且要在此基础上谋求更大的发展、更快的发展,以更为宽广的视角、更为宏大的气魄,审视和迎接来自国内和国际的诸多机遇和挑战,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因此,弘扬闯关东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在闯关东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才有了精神上的依托和文化上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樊欣,孙浩进.不屈不挠的生存抗争——闯关东精神[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 张福贵.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现代文化人格的缺失[J].社会科学辑刊,2004,(6).

[3] 刘伟民,孙浩进.闯关东精神的实质、内涵及特征[J].理论观察,2009,(3).

[4] 孙浩进.闯关东精神的当代价值[J].理论观察,2008,(6).

[责任编辑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