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摘要:为突破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我尝试在教学中引入分享的理念。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分享,将师生间的单一对话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维对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高效性,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32-01
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儿童时代则是培养人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然而,根据自身教学经验,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对周围教师的访谈,发现低年段阅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基本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的阅读十分被动,很少进行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常表现为手捧书而眼未看、眼看书而心未想、别人读完我也完等。(2)阅读课堂的问题,都是老师预设的,然后讲解、疏通、启发,学生负责回答。这压抑了学生好奇、探究的天性,使创新、个性成了空谈。(3)学生在“整体感知—重点理解—迁移拓展”的教学模式中形成了定式思维,几乎都是“要孝敬父母”、“要积极动脑筋”、“要爱护环境”等空洞的道理,缺乏真情实感。这使阅读教学课堂的实效、高效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真正提升。为了突破这些瓶颈,我尝试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分享”进行新的探索。“分享”的原义是“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任景业老师将“分享式教学”界定为:社会成员间分享智慧、成果,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过程。
一、利用分享,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低年段的学生都非常希望和同伴一起活动,在团体中表现自己。分享的课堂为他们提供了活动的平台,他们有充裕的时间跟同伴对话、进行小团体的交流。当组员之间的交流很轻松、很自由,大家都兴致勃勃地说起自己在阅读当中“学会了什么”,包括积累的词语、句子,发现的标点、语气等,像是在聊动画、谈游戏一样。这种快乐的氛围,促使原本不愿意阅读的学生主动捧起书来阅读、思考。同时,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见解。同伴间一较高下的心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机制,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欲望,渴望自己懂得更多的知识,从而赢得称赞、获得荣耀。这便形成了课堂阅读带动课外阅读,课外知识丰富课内学习的氛围。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中,学生围绕“蛇有没有皮毛”这个问题展开课外阅读,并最终收获了更多意想不到的知识。
二、利用分享,促使学生个性阅读
在小组交流的环节,分享完“你学会了什么”,接着就是谈谈“你不明白的是”,这完全不同于惯有阅读教学模式,课堂上提问的人不再只是教师。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疑惑,如此一来,课堂中充满了各种问题,完全从学生自己的认知水平出发,带着学生的个人特色。比如,“急性阑尾炎是什么”,“蜜蜂为什么能引路呢”,“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这使学生慢慢开始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而且,“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这是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可以是词句的积累运用,“我不明白‘巴望的意思”;可以是对人物、事件的感受,“丑小鸭怎么会变成天鹅呢”;一人的问题,引起多人思考,组员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完全不依附于老师,而是学生自有的,带有创造性的,像对“一溜烟似的”的理解,有的学生讲述字面意义“一长串”,有的学生根据语境判断“跑的很快”,有的还试图用动作形容“就是像我这样啊”。在交流中集思广益,不但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多样化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避免了定式思维。
三、利用分享,实现课堂高效
传统课堂中常见的问题有“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人?”。然而,课文大意、人物特点,对学生而言并非难点,这从教师提问瞬间就有很多学生举手回答可见。此类问题其实是低效的。分享则打破了常规,利用“你学会了什么”,了解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内容。再利用“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通过小组交流,浅显一点的,同伴之间解答;小组内解决不了,全班分享,利用大家的力量解决。全班都不明白的,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因为低年段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会有涉及不到的知识面。比如,“常常”这个词语,学生明白意思,也会运用,但不会和“往常”进行对比、区别,这样的知识点就由老师来补充。同时,学生在分享中也更倾向感性认识,而不太会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他们说到“种田人很愚蠢,哪能天天等运气降临”,“列宁知道蜜蜂要回家,所以找到了养蜂人”等时,老师就及时引导,“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从学生出发,在个人的问题中找出整体问题,使课堂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而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指导交错进行,也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利用分享,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学生在分享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实现了人格的完善。在分享中,有这样的情况,发言的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自己小组讨论的成果,这时就需要组员补充、帮助,只有四个人团结起来,才能赢得全班的称赞;也会出现两个组为展示的顺序争执的画面,这时会有同学出谋划策、帮忙协调,使他们明白争执解决不了问题,还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而后懂得秩序,学会谦让;也有这样的问题,一个小组展示完了,别的小组来评价,有的孩子会说“太小声了,我都听不清”,这当然会挫伤别人展示的积极性,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表述为“我特别想听清楚你们说的内容,再大点声好吗”。学生慢慢学会对别人进行友善地肯定和鼓励。因此,学会团队合作,遵守活动秩序,转换评价方式,包括在分享中的情感体验等,这些无不使学生在人格发展上得到健全,也真正提升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