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克霞
摘要:文章结合孔子相关历史,围绕“孔子形象”变迁启迪学生对“历史是什么”的认知,以期他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历史。
关键词:孔子形象;历史;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04-01
历史教学经历这么多年,新课程改革也有10多年,作为一名工作6年的历史教师着实感到惭愧——似乎还没有让自己学生真正明白历史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0期一篇文章《与孔子同行》给我很大启发。于是,我在讲授“儒家思想演变”这内容时,参照该文,进行了一次开创性尝试。
首先,我对于原文章“实录”进行微调,从人物入手,以时代演变为转动轴,以“孔子形象”变迁为中心,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相关“历史”变化,最终形成一个简明的历史知识表。
然后,我再让学生整体感知“孔子形象”变迁,学生容易了解不同时期“孔子”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孔子早已逝去而成为历史,之后其所代表的儒家精神不断被后世改造,进而形成不同的形象。为进一步研讨,我对孔子形象进行分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以上对于孔子看法大致分两种,一种“神化”,一种“矮化”,请任选一个人物对孔子态度,谈谈这样做的理由?
这些人物中,对“孔子形象”持肯定态度的是孟子、荀子、汉武帝、康有为、袁世凯,持批判观点的是秦始皇、李贽、陈独秀。同样的孔子,为什么有如此迥然差别?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原因时,我鼓励学生学会提炼和归纳,最后得出两个重要共性:时代需求和政治立场,即针对同一问题,不同时代,因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认识。同样的孔子,在不同时代,因为研究者立场、角度等因素差别最终得出了不同结论。由此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究竟是什么?历史是随意任人改变的吗?
为更好地启发学生,我给出四个观点:
观点1: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观点2: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观点3: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观点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为便于教学活动开展,我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选择上述任意一个观点,可以是赞成,也可以是反对,结合表中“孔子形象”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并阐述对历史的理解。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设计和观点的描述非常感兴趣,班级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欢快中展开。在前面基本知识梳理之后,学生对于史实的梳理和表达问题并不大,可在观点的选择时,学生普遍倾向于认可观点1,反对观点2,也就是在他们的思维里,历史就应当是过去的人和事,历史是不能随意打扮的。应该说,学生能够明白这些还是不错的,但作为一名专业历史教师,却很难兴奋,因为按照我的预期,是想通过前面的活动、梳理和阐释,让学生更加鲜活地看待历史,如果学生还是停留在这一认识层面,不仅这节课前面的工作近乎白费了,也没有形成一种全新的历史认知。
最后,我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解说,历史确实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历史的研究和认知应当遵循历史的客观性原则,应当“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这是解读历史最根本的前提。正如聂幼犁先生所云,“寻史知真”、“释史求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则。然而简单机械地把历史定义为“过去的人和事”也有失偏颇,比如现代人对历史的解读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现在这个时代的知识、观念、科技、方法论、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的认知也会存在着动态的变化,当然这也应当遵从历史研究基本原则,比如“重视证据”、“史论结合”而不应曲解历史。
“从这一层面看,大家有没有发现观点3和观点4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啊?”我这样问。“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便是看到了历史的前后关联和动态发展,但永无休止这种表述有些问题,过于强调这种动态变化的绝对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的名言,他还说过: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一切历史当它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就变成了编年史,尽管那些词语曾经是具体的和富有表现力的。他过于强调人对于历史的主观解读,他的理论也遭受不少批评,但他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现时性,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历史不应当仅是简简单单的过去的人和事,历史除了时间线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空间线索,在历史的空间里少不了主观的认知和解读,历史也不应当是死板的历史,还应当是隔着时空的对话,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历史。正如1880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所云: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当今,在我国,历史学科并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是江苏高考只看等级、不看分数更淡化了人们对历史的学习和认识。在这种背景下,真正明白“历史是什么”有助于学生真正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探讨历史、运用历史,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综合思维能力。这样的历史学习才会赋予历史科真正的生命力。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力才赋予历史更多的功能,“通晓历史、以古鉴今”、“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才更有现实意义。endprint
摘要:文章结合孔子相关历史,围绕“孔子形象”变迁启迪学生对“历史是什么”的认知,以期他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历史。
关键词:孔子形象;历史;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04-01
历史教学经历这么多年,新课程改革也有10多年,作为一名工作6年的历史教师着实感到惭愧——似乎还没有让自己学生真正明白历史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0期一篇文章《与孔子同行》给我很大启发。于是,我在讲授“儒家思想演变”这内容时,参照该文,进行了一次开创性尝试。
首先,我对于原文章“实录”进行微调,从人物入手,以时代演变为转动轴,以“孔子形象”变迁为中心,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相关“历史”变化,最终形成一个简明的历史知识表。
然后,我再让学生整体感知“孔子形象”变迁,学生容易了解不同时期“孔子”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孔子早已逝去而成为历史,之后其所代表的儒家精神不断被后世改造,进而形成不同的形象。为进一步研讨,我对孔子形象进行分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以上对于孔子看法大致分两种,一种“神化”,一种“矮化”,请任选一个人物对孔子态度,谈谈这样做的理由?
这些人物中,对“孔子形象”持肯定态度的是孟子、荀子、汉武帝、康有为、袁世凯,持批判观点的是秦始皇、李贽、陈独秀。同样的孔子,为什么有如此迥然差别?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原因时,我鼓励学生学会提炼和归纳,最后得出两个重要共性:时代需求和政治立场,即针对同一问题,不同时代,因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认识。同样的孔子,在不同时代,因为研究者立场、角度等因素差别最终得出了不同结论。由此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究竟是什么?历史是随意任人改变的吗?
为更好地启发学生,我给出四个观点:
观点1: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观点2: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观点3: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观点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为便于教学活动开展,我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选择上述任意一个观点,可以是赞成,也可以是反对,结合表中“孔子形象”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并阐述对历史的理解。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设计和观点的描述非常感兴趣,班级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欢快中展开。在前面基本知识梳理之后,学生对于史实的梳理和表达问题并不大,可在观点的选择时,学生普遍倾向于认可观点1,反对观点2,也就是在他们的思维里,历史就应当是过去的人和事,历史是不能随意打扮的。应该说,学生能够明白这些还是不错的,但作为一名专业历史教师,却很难兴奋,因为按照我的预期,是想通过前面的活动、梳理和阐释,让学生更加鲜活地看待历史,如果学生还是停留在这一认识层面,不仅这节课前面的工作近乎白费了,也没有形成一种全新的历史认知。
最后,我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解说,历史确实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历史的研究和认知应当遵循历史的客观性原则,应当“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这是解读历史最根本的前提。正如聂幼犁先生所云,“寻史知真”、“释史求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则。然而简单机械地把历史定义为“过去的人和事”也有失偏颇,比如现代人对历史的解读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现在这个时代的知识、观念、科技、方法论、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的认知也会存在着动态的变化,当然这也应当遵从历史研究基本原则,比如“重视证据”、“史论结合”而不应曲解历史。
“从这一层面看,大家有没有发现观点3和观点4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啊?”我这样问。“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便是看到了历史的前后关联和动态发展,但永无休止这种表述有些问题,过于强调这种动态变化的绝对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的名言,他还说过: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一切历史当它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就变成了编年史,尽管那些词语曾经是具体的和富有表现力的。他过于强调人对于历史的主观解读,他的理论也遭受不少批评,但他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现时性,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历史不应当仅是简简单单的过去的人和事,历史除了时间线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空间线索,在历史的空间里少不了主观的认知和解读,历史也不应当是死板的历史,还应当是隔着时空的对话,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历史。正如1880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所云: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当今,在我国,历史学科并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是江苏高考只看等级、不看分数更淡化了人们对历史的学习和认识。在这种背景下,真正明白“历史是什么”有助于学生真正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探讨历史、运用历史,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综合思维能力。这样的历史学习才会赋予历史科真正的生命力。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力才赋予历史更多的功能,“通晓历史、以古鉴今”、“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才更有现实意义。endprint
摘要:文章结合孔子相关历史,围绕“孔子形象”变迁启迪学生对“历史是什么”的认知,以期他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历史。
关键词:孔子形象;历史;认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04-01
历史教学经历这么多年,新课程改革也有10多年,作为一名工作6年的历史教师着实感到惭愧——似乎还没有让自己学生真正明白历史是什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第10期一篇文章《与孔子同行》给我很大启发。于是,我在讲授“儒家思想演变”这内容时,参照该文,进行了一次开创性尝试。
首先,我对于原文章“实录”进行微调,从人物入手,以时代演变为转动轴,以“孔子形象”变迁为中心,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相关“历史”变化,最终形成一个简明的历史知识表。
然后,我再让学生整体感知“孔子形象”变迁,学生容易了解不同时期“孔子”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孔子早已逝去而成为历史,之后其所代表的儒家精神不断被后世改造,进而形成不同的形象。为进一步研讨,我对孔子形象进行分类,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以上对于孔子看法大致分两种,一种“神化”,一种“矮化”,请任选一个人物对孔子态度,谈谈这样做的理由?
这些人物中,对“孔子形象”持肯定态度的是孟子、荀子、汉武帝、康有为、袁世凯,持批判观点的是秦始皇、李贽、陈独秀。同样的孔子,为什么有如此迥然差别?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原因时,我鼓励学生学会提炼和归纳,最后得出两个重要共性:时代需求和政治立场,即针对同一问题,不同时代,因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认识。同样的孔子,在不同时代,因为研究者立场、角度等因素差别最终得出了不同结论。由此升华,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究竟是什么?历史是随意任人改变的吗?
为更好地启发学生,我给出四个观点:
观点1: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观点2: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观点3: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观点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为便于教学活动开展,我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选择上述任意一个观点,可以是赞成,也可以是反对,结合表中“孔子形象”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并阐述对历史的理解。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设计和观点的描述非常感兴趣,班级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欢快中展开。在前面基本知识梳理之后,学生对于史实的梳理和表达问题并不大,可在观点的选择时,学生普遍倾向于认可观点1,反对观点2,也就是在他们的思维里,历史就应当是过去的人和事,历史是不能随意打扮的。应该说,学生能够明白这些还是不错的,但作为一名专业历史教师,却很难兴奋,因为按照我的预期,是想通过前面的活动、梳理和阐释,让学生更加鲜活地看待历史,如果学生还是停留在这一认识层面,不仅这节课前面的工作近乎白费了,也没有形成一种全新的历史认知。
最后,我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解说,历史确实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历史的研究和认知应当遵循历史的客观性原则,应当“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这是解读历史最根本的前提。正如聂幼犁先生所云,“寻史知真”、“释史求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则。然而简单机械地把历史定义为“过去的人和事”也有失偏颇,比如现代人对历史的解读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现在这个时代的知识、观念、科技、方法论、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对历史的认知也会存在着动态的变化,当然这也应当遵从历史研究基本原则,比如“重视证据”、“史论结合”而不应曲解历史。
“从这一层面看,大家有没有发现观点3和观点4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啊?”我这样问。“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便是看到了历史的前后关联和动态发展,但永无休止这种表述有些问题,过于强调这种动态变化的绝对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的名言,他还说过: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一切历史当它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就变成了编年史,尽管那些词语曾经是具体的和富有表现力的。他过于强调人对于历史的主观解读,他的理论也遭受不少批评,但他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现时性,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历史不应当仅是简简单单的过去的人和事,历史除了时间线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空间线索,在历史的空间里少不了主观的认知和解读,历史也不应当是死板的历史,还应当是隔着时空的对话,是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历史。正如1880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所云: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当今,在我国,历史学科并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是江苏高考只看等级、不看分数更淡化了人们对历史的学习和认识。在这种背景下,真正明白“历史是什么”有助于学生真正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探讨历史、运用历史,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发展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综合思维能力。这样的历史学习才会赋予历史科真正的生命力。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力才赋予历史更多的功能,“通晓历史、以古鉴今”、“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才更有现实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