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传媒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4-10-08 12:06:30白家豪
考试周刊 2014年23期
关键词: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白家豪

摘 要: 文章从传媒业正在经历的巨大变革入手,仔细梳理了当前传媒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宣传轻市场、培养目标过窄、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实践需要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高校传媒教育实践出发,提出传媒人才培养的路径: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思维;重视通识教育;开门办学,为学生搭建实践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跨媒介传播的能力,加快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 高校传媒教育 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现代传媒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高校传媒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市场需求,高校传媒教育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与技能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且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值得借鉴的经验

1.由于新闻教育普遍是技能教育,从事新闻教育的教师不一定有很高的学历,但一定有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

2.教学方式。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美国的传媒教育一般都是小班授课,教室座位控制在20人以内。授课方式以研讨居多,教师讲授比较少。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虽然比较辛苦,但能得到关注,得到锻炼和成长。

3.实践教学。无论是新闻传播专业,还是影视艺术专业,传媒教育的实践性都很强。他们的实验设施不见得最先进,但设备的利用率普遍很高,许多课程都是在实验室和机房进行的,便于随时演示、操作。

4.与业界联系。美国传媒教育界非常重视与业界的联系,来自媒体一线兼职教师的人数在许多学院超过全职教师最能说明问题。在影视教育领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影视学院充分利用地处好莱坞这一优势,与大型电影公司加强合作,其电影制片专业的兼职教师都是好莱坞的大师级人物或者公司的CEO。同样,许多传媒学院对业界发挥强大的影响力。世界知名的普利策新闻奖就设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该奖项不仅为学院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誉,而且对新闻媒体具有巨大影响力。

5.美国绝大多数新闻院系在本科阶段注重进行通识教育,学生进校第一年一般以通识课程学习为主,完成相应学分之后才能进入专业课学习。

第一,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不会发生變化,任何时候,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必须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

第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能力不会改变,新闻记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获取、分析和表达新闻事件的能力;

第三,变化最快的是新闻报道工具和新闻报道形式,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新媒体,新闻传播手段日益丰富多样,学生必须熟悉各种工具的传播属性,学会用不同的工具讲述同一个新闻故事。

6.在入学条件上,美国影视艺术院系都很看重两点:一是报考者的天赋,二是奉献精神,而不太在乎学生的考试分数。[1]

二、关于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新媒体崛起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对于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媒体从业人员来讲,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习惯,增强学习新技术的能力与信心至关重要。对传媒教育机构来说,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教育模式,克服学习新技术的恐惧心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变革的要求。

2.传媒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与渗透是以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最新的网络技术,了解科技所带来的新闻业的变革、科技给记者工作带来的好处,以及媒体与受众关系的变化,媒体和受众通过网络与其他网络媒体进行更富有交互性的交流。

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结合市场所需人才类型,研究形成符合特色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具体实践步骤如下。

(1)建设新闻传播学科教学实验中心。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及环境,离不开兼具音视频专业知识的人才,对于高校来讲,建设、完善相应的教学实验室十分必要。为培养“厚基础、精专业、重能力、强创造”的传媒专业人才,适应新闻传播业界和社会日益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规格音视频实验室对教学改革意义重大,这是前提性条件。

(2)实验教学的可预期目标。第一,学生可以在仿真的教学环境中直接参与各工种的演练。第二,促进文科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并全面改善新闻传播学科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促进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第三,实验中心对校内外师生及本区高校的相关专业实行全面开放,为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实验教学、自主设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科研及其他相关需求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2]

(3)开设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新闻学课程。针对传媒文化市场所缺失的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及时调整建设新学科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已十分迫切。广电媒体产业的发展亟待地方高校创新教学模式,重新思考新闻学科的建设。

(4)重视联合社会力量广开办学渠道。一要赢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与课题资金的支持。二要联合当地传媒产业。三要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四要建立研究所开办专业期刊,推动教学研一体化发展。五要建立学生自我运营的电子期刊和广播电视台网站,理论结合实践,在真实的传播环境中实施以教师为总编辑的教学模式的更新。[3]

三、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视野

纵观近20年教育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开放办学”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仅是中国新闻教育面临的课题,而且是地处西部内陆的甘肃高校新闻学教育需研究的问题。[4]

1.重视应用技术,为学科发展打牢基础。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生来讲,有关传播科技的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除计算机以外的各种现代传播科技知识,以网络传播为中心的各种现代化电子传播、出版技能都尽可能增强。

2.重视吸收新鲜血液,充实师资队伍。新闻学是应用性学科,鼓励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并为此提供相应条件,在不断的学习与交流中提升自己,打开国际化视野尤其重要。

3.加大新型实验设施的投入。21世纪的新闻教育必须有“高投入”的观念,要购置比较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令这个世界充满生机和风险。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不断翻新的信息技术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益,人们对“技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依赖性。“技术崇拜”已成为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现实。数字化语境中高校新闻学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丰富与创新已经跨上了时代的战车。[5]

四、关于传媒专业就业的思考

传媒专业是高校教育的“热门”,学生就业的“冷门”。据教育部新闻学科指导委员会主任李良荣统计:“目前传媒专业在校本科生有16万,四年之内就可以把媒体现有的记者、编辑都挤走,如果加上硕士、博士,则高达25万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6]这种情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改变,其中原因值得深入思考。

1.当前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人才培养重宣传轻市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传媒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宣传意识和宣传技能,而在教导学生如何服务受众、如何培养市场意识方面则有很大不足。随着传媒逐步走向市场,未来的传媒人才既要懂宣传,又要懂市场,懂得适应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目前高校传媒教育在传媒人才市场化生存能力培养方面才刚刚起步。[7]

(2)人才培养目标过窄,随着制播分离、采编与发行脱钩等政策的实施,未来传媒的外延会大大扩展。新的传媒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应该如何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是未来传媒教育必须严肃思考的一个问题。[8]

(3)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实践需要。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媒体更多地将作为一个信息提供单位而存在,现有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集团的界限将日益模糊,“全媒体”将日益成为传媒的主流。

2.创意型传媒人才培养的路径。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阶层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美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意阶层”的概念,[9]他认为除了劳动者阶层、服务业阶层以外,一个新的阶层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创意阶层。传媒产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人才是创意阶层的重要组织部分。传媒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创意型传媒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传媒教育如何改革将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结合中北大学传媒人才的培养经验,笔者认为培养创意型人才应该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思维。传统教育模式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與记忆,强调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在无形中就把书本经典化、神圣化了。这样的培养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不敢怀疑书本,不敢质疑权威,缺乏打破传统的勇气。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10]对于以创新为动力的传媒产业而言,创新精神与创意思维显得尤为可贵。

(2)重视通识教育,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弊端日益突出,许多高校都开始着手调整培养方案,开始注重“通才”教育。具体到创意传媒人才培养,美国传媒人才培养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美国新闻学院75%的课程是通识教育的内容,其培养的目标就是不想划出任何特别领域,所有学生将成为传播“通才”。反观国内的传媒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仍然过“专”,如首都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30.4%,专业基础课占10.5%,专业核心课占13.6%,专业方向课占31.2%,实践类课程占14.3%,通识类课程所占比例偏低,专业类课程所占比例偏高。[11]首都师范大学的培养方案在国内创意人才培养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未来的改革中应该进一步加大通识类课程的比例。

(3)开门办学,为学生搭建实践交流的平台。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钱伟长先生在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一直秉承“拆除四堵墙”的教育理念。所谓“四堵墙”,是指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其中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就是要求人才培养要开门办教育,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实践平台。

(4)培养学生掌握跨媒介传播的能力。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两大浪潮的崛起,横跨多种媒介的全媒体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大趋势。全媒体是未来信息产品的传播平台,是传媒人才的工作平台,要想使学生未来更好地完成工作,就必须培养学生必要的跨媒体传播技能。

(5)加快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我国传媒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是起点较低,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试验设备都严重不足。过去教育部规定师生比最高是1∶18,但现在整个新闻传播教育的师生比是1∶32,很多大学甚至高达1∶50。[12]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未来创意人才培养的关键。比如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就聘请了兼职教授十余人。只有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背景多元、从业经历丰富的教师队伍,未来的创意传媒人才培养才能够走上“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大学赴美考察团;陈作平.美国高校传媒教育考察报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6):105-107.

[2]季涓.新媒体语境下宁夏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39-41.

[3]田龙过.媒体融合趋势下的传媒教育改革谨防再陷误区[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4):45-47.

[4]薛实军,任占文,廖高会.高校创意型传媒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43-46.

[5]余飞虹.论高校传媒对提升大学生媒体人就业力的作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3-96.

[6]李良荣.长期影响新闻教育课程建设的四方面力量[G].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7]马胜荣.如何减少媒体的再培训时间[G].李希光.新闻教育未来之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8]易华.创意产业勃兴与创意阶层崛起[J].经济问题探索,2009(11):45-50.

[9]吴予敏.高等教育的滞后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5-66.

[10]程道才.跨学科设置课程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J].新闻战线,2005(10):54-56.

[11]包晓光.文化创意:大学的选择[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12]任占文,眭海霞.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15-116.

猜你喜欢
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体现
创意产业视阈下加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12:24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16:59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7:27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