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能力合作培养模型构建研究

2014-09-30 06:59华有杰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模块专业能力

华有杰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翻译本科专业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培养能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翻译专业人才。翻译能力的研究是做好翻译教学研究的前提性工作。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能力研究一直是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提出了关于翻译能力的不同理论假设,构建了各种不同的翻译能力结构模型,形成了关于翻译能力的“自然观、要素观、最简观和认知观以期揭示翻译能力本质属性和核心内涵,进而为翻译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1]基于翻译能力的现有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翻译能力三模块模式,以期为翻译专业人才,尤其是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1.翻译能力结构三模块模式

翻译专业人才能力构成大体含20种能力。根据这些能力的内在关系,把其划分为三个层面:基础能力、实用能力与高品质能力。基础能力包括:翻译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能力、百科知识能力、翻译专业特定专项技术理论水平、翻译业服务意识、翻译元知识能力、翻译相关技能证书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七项内容。实用能力包括:翻译专业特定专项技术实际操作能力、母语能力、目标语能力、使用工具能力、翻译相关技能证书、一般外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能力等七项内容。高品质能力包括:翻译转换及策略能力、笔译能力、口译能力、同传能力、交传能力、双语交际能力等六项内容。

1.1 翻译本科专业人才能力构成基础模块

翻译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能力是重要的。这与本科教学中历来重视和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传统高度一致。这种基础知识与能力属于翻译人才的陈述性知识。其中,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都认为翻译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能力很重要。这说明翻译人才培养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一个能力结构完备的翻译专业人才就意味着他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

百科知识是翻译专业人才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的一种延伸与发展,是翻译专业人才能力结构中的文化能力的体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文化研究热潮在教育领域也产生深刻影响,其最直接的结果之一是人才培养中各种文化课程的的增设与运作。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这种翻译市场的能力需求要求翻译人才的培养中要有各种文化通识教育的内容。这与加强翻译专业人才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不但不矛盾,相反,这两种之间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能为翻译专门人才形成完备的能力结构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百科知识在翻译专门人才能力结构中也属于陈述性知识体系。

翻译专业特定专项技术理论水平隶属于翻译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能力体系。后者从宏观上强调翻译专业人才能力结构体系中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而前者则从微观视角凸显翻译专业人才在翻译特定专项技术理论基础的核心地位。前者是核心,后者是基础。对翻译专业人才专业核心技术与能力的强调既是翻译专业理论教学的要求,也是翻译市场的需求。

翻译相关技能证书是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业之间的重要纽带,其价值之一就在于将为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从事翻译业岗位提供直接证明。翻译相关技能证书持有率已成为衡量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翻译人才能力结构是否完备的刚性指标。翻译相关技能证书与学历及学位教育是不同的,因为前者直接以翻译市场对翻译从业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以直接的方式反映出实际翻译工作岗位的实际标准和规范,也是对翻译专业学生是否达到特定翻译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实际能力水平的一个标准。对于即将从事翻译业的专业学生而言,翻译相关技能证书的持有将直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其直接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化、大众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首要特点,计算机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高校所有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翻译产业是服务型产业,服务的对象是翻译消费者。翻译业服务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翻译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因此,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翻译专门人才能力构成的重要要素,也是从事翻译业人员的行业道德的首先要素。因此,本次调查特意将翻译业服务意识列入考察范围。

翻译元知识能力是关于翻译知识本身的知识与能力,翻译元知识不是翻译知识的总和,它们之间不是从属关系,而是支配、操作关系。翻译知识的运行在翻译元知识的支配下进行。

基础能力构成模块中,翻译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能力是基础能力构成模块的中心,其他六项都是翻译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延伸与拓展。其关系图式如下。

翻译本科专业人才能力构成的基础能力构成模块

基础能力构成模块是其他两块能力构成模块的基础。没有基础能力构成模块,其他两个能力模块的形成与发展无从谈起。基础能力构成模块的基础地位要求高校翻译专业应高度重视翻译专业教学的基础理论的学习。

1.2 实用能力构成模块

翻译专业特定专项技术实际操作能力以专业知识与能力为基础,是翻译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翻译人才能力构成中实用能力构成模块的核心,是与翻译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翻译专业学生以后进行职业活动的基本条件和保障。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专业特定专项技术理论水平提升的结果。这种能力可以使翻译专业学生直接适应翻译市场与企业对翻译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高校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重视学生扎实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与培养,更要重视和加强翻译专业专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翻译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取向,改革当前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出能够适应翻译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翻译人才。

工具能力主要是译者在直接或间接的翻译过程中使用语言之外的各种凭借媒介及技术的能力,如词典、百科全书、语法书、平行文本、电子语料库等各种文献资料,搜索引擎各种语料库等。

母语(目标语)能力主要指译者运用母语(目标语)进行交流时必备的过程性知识,包括母语(目标语)文化语境中语言、语用、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的知识。语言层面的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等能力;语用层面的知识包括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知识。功能知识包括达意功能、操纵功能、传授功能及相象性功能。社会语言知识包括语言变体知识、语体知识、习俗与文化知识、修辞知识等。

语言外能力是基础能力构成模块中使用工具能力及百科知识能力的综合与提升,包括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内在于译者的生理与心理要素能力,二是外在于译者的专业学科的外在的和潜在的陈述性知识,如双文化知识、使用工具能力及百科知识等。

翻译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一般外语交流能力。这是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体现,是翻译专业学生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与适应转换能力在跨文化语境中得以展现和发挥的前提。一般外语交流能力是翻译专业进行涉外翻译工作的前提条件。

翻译专业特定专项技术实际操作能力是实用能力构成模块的中心,其他六项都是翻译专业特定专项技术实际操作能力的延伸与拓展。

翻译本科专业人才能力构成的实用能力构成模块

1.3 高品质能力模块

翻译转换及策略能力指译者完成翻译任务、保证翻译过程有效性知识,属于过程性知识范畴;其主要作用是评估翻译任务,选择翻译方法,做出翻译决策,发现翻译问题并有效解决翻译问题。

翻译转换及策略能力是翻译能力构成模块的核心。在其种意义上,一个译者的翻译成就,关键在于他的翻译转换及策略能力的高低。翻译转换及策略能力是翻译专业学生能力结构完备的刚性指标。翻译转换及策略能力处于整个高品质能力模块的核心地位,其他各种能力是翻译转换及策略能力的不同表征形式,是创新能力的延伸与拓展,只不过是展示的方式不同而已。

与实用能力构成模块中的母语能力及目标语能力有密切关联,但却不是同一个同东西。母语(目标语)能力主要指在位语文化语境中译者运用母语(目标语)进行交流时必备的过程性知识,包括母语(目标语)文化语境中语言、语用、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的知识。这里的双语能力主要指在跨文化语境中译者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时必备的过程性知识,包括母语(目标语)文化语境中语言、语用、社会文化三个层面的知识。语言层面的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等能力;语用层面的知识包括功能知识和社会语言知识。功能知识包括达意功能、操纵功能、传授功能及相象性功能。社会语言知识包括语言变体知识、语体知识、习俗与文化知识、修辞知识等。

在实用能力构成模块中,母语能力与目标语能力都是单语文化语境中的单语能力,而这里的双语能力构成当然也包括母语能力与目标语能力,但其更为强调的是跨文化语境中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相互关系。故双语能力是母语能力与目标语能力习得之后两者的整合与提升。翻译产业的跨行业、跨领域的特点决定了翻译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中双语能力的特殊地位。

高品质能力结构中的其他四种能力:笔译能力与口译能力,同传能力与交传能力,不是按翻译能力结构构成要素的分解结果,而是按翻译转换及策略能力的综合表现形式而呈现出来的翻译能力。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翻译能力的表现形式并不是翻译能力的构成要素,而是翻译能力的综合表现,是翻译转换及策略能力在翻译业务中的专业体现。这种体现能以直为直观的方式体现出翻译能力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克服了以往翻译能力构成模式的抽象性,有利于加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由于PLC技术具有的灵活性高、能有效降低失误、风险低的优点,它开始逐步取代控制器设备。利用PLC技术能够极大地改进电气工程。另外,作为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效率的核心技术所在,PLC技术能实现对电气设备的充分利用与掌控,这些都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命脉所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智能化时代的新产物,PLC技术将无可避免的在现今乃至将来的电气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电气工程已经变成智能技术的关键所在。

高品质能力构成模块中,翻译转换及策略能力是高品质能力模块的中心,其他五项都是创新能力的延伸与拓展。模块图示如下。

翻译本科专业人才能力构成的高品质能力构成模块

基于以上翻译人才能力三个层次的调查分析,现提出翻译人才能力结构模式。

翻译人才能力构成模式图中,含三个模块:基础能力模块、实用能力模块与高品质能力模块。其中,基础能力模块以翻译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实用能力模块以翻译专业特定专项技术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高品质能力模块以翻译转换及策略能力为核心。每一个能力模块围绕其核心能力成份要素,包含诸多其他能力成份。同时,每个模块中每个能力要素都含有其他次生范畴的能力结构。这些次生范畴的能力不断实践形成实用能力模块的某种或某些能力构成要素。当然,这些能力构成要素的形成与发展还必须要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为核心的基础能力模块为奠基,运用学习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形成实用能力模块的各种能力要素成份,然后,在更高的层次上通过学习策略在实践的反复运用,从而提升为高品质能力模块的要素成份。

翻译专业人才能力构成模型

与传统的翻译能力模式的抽象性、广泛性不同,该模式基于广西翻译市场对翻译能力的需求,专门针对高校翻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为翻译能力构成模型的建构提供一种具体的范式,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该模式提示出翻译能力习得过程从低到高的三阶段渐进发展过程:基础能力阶段、实用能力阶段及高品质能力阶段。这说明,翻译能力不是天然具备的能力,而是要经过后天实践不断提升发展才能习得的一种能力。这为翻译专业学生培养及译者培养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阐释。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翻译能力习得渐进发展规律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层次分明的指导。就教师而言,该模式能够使教师明确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层次性,加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夯实基础;就学生而言,该模式能够使学生明确自己学习过程的优势与不足,加强学习的针对性,明确努力的方面。

同进,该模式在强调翻译能力培养教学中夯实理论基础重要性的同时,为人才培养的实践维度开始

第二,该模式能为高校翻译专业建设提供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翻译人才培养标准。该模式在基础能力模块与实用能力模块中严格按翻译能力构成的分解要素分类,在高品质的翻译能力模块中以翻译能力的综合表现形式列出翻译转换及策略能力的具体表征范式。翻译能力的这种具体表征形式既能为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才标准,又为高校翻译专业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目标:成功的笔译、口译,或成功的同传、交传。

第三,该模式为整合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三方面的教学资源提供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尝试。基础能力构成模块的形成以高校校内理论课堂为平台,而由基础能力到实用能力构成模块的提升平台是校内实践平台,由实用能力构成模块到高品质能力构成模块的提升平台是校外实践平台,从而构建理论课堂、校内实训、校外实践三位一体的翻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基于翻译能力三模块的翻译能力合作培养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贺州学院英语教研室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本研究对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一是提出高校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型;二是构建翻译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模型。

2.1 构建高校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型

构建高校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型的目标是:通过广西翻译市场人才需求和社会经济需求分析,结合高校现行翻译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一套既重专业理论基础,又抓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课堂、校内实训课堂与校外实践课堂三位一体的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培养出紧密联系当地社会需求、真正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翻译人才。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

贺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应用型翻译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型

该模型较为直观地表明:贺州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堂、校内实训课堂与校外实践课堂“三管齐下”,在理论课堂也就是教学课时内努力实现翻译专业课程基本知识、翻译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并加以操练;在校内实训课堂,以贺州学院教务处与学工团委为先导,以外国语学院翻译教研室为单位,以学生各种社团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尤其是跟翻译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搭建一个校内翻译的专业实训平台,使学生能在一个高仿真的情景下受到实训,培养学生翻译服务意识和各种翻译专项操作实用能力,提高他们对实际翻译业工作的兴趣和体悟;同时,以两种途径使学生在四年学制的可能时间内(利用短学期或者寒暑假及校外实习时间),鼓励和帮助学生进入到社会与翻译相关的企业实践平台,利用广西东盟博览会或贺州周边地区的一些知名企业的单位,进行真实的专业训练。一方面学生在社会企业实践平台可以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论课堂所学翻译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反思理论课程学习的不足,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在校内实训课堂中所学的各翻译专项操作能力,并使他们发现自己在校内实训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等学生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的理论课堂与校内实训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目标将更加明确,学习热情将更加高涨。这样,通过理论课堂、校内实训课堂与校外实践课堂的培训和实践,学生在进入求职程序之前,就已经经过高仿真的职业的学习与实践,形成相对完备的由基础能力模块、实用能力模块与高品质能力模块所构建的翻译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并对职场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

针对广西翻译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特征,本模式的构建不是拓展专业,而是在现在专业的架构系统下凸显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侧重点的差异,以校内实训平台为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的提升平台,以社会企业实践平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检测平台及各种侧重点不同的专业技能综合形成的最终途径。学生专业技能的侧重点的凸显、形成与评价则重点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方式,即上图中联接高校教学单位、学工团委与社会部门、企业所形成的社会企业实践平台之间的产学研通道。这个产学研通道的具体内容即为下文的翻译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合教育模型。

2.2 翻译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合教育模型

贺州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教研室积极探索翻译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合教育的新形式,将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研究成果植入本科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全过程,在市场调研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贺州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合教育模型,并在教学中大胆实践。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构建专业理论课堂讲授与校内实训课堂、校外实践课堂三位一体的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形成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的测试机制,一方面通过与翻译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活动,使培养的翻译人才更贴近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又把翻译市场的人才需求相关要求反馈,及时调整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为新一级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指导;三是通过与翻译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联合办学,形成高校人才培养、高校科研及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三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合作机制。本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适合翻译企业和翻译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服务于贺州及周边地区地方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

翻译能力合作培养模式

本模式以合作教育为主旨,优化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力争取得高校、翻译企业、科研机构及市场之间的最佳组合,形成产、学、研三条主线:高校教学主线、企业生产主线及校企及科研合作科研主线。高校教学主线以高校为主导,高校翻译教学与翻译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校企合作翻译能力培养模型,以实现夯实学生基础能力模块的既定目标;企业生产主线以企业与翻译市场为主导,以为学生实用能力模块到高品质能力模块的提升提供实践平台。在高校教学主线及企业生产主线相结合的基础上可以实现“产、学、研”合作联盟。在这个联盟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翻译能力的完备结构。

3.结论

翻译能力三模块模式揭示了翻译能力三阶段渐进发展规律。基于此,高校理论课堂、校内实训、校外实践三位一体的翻译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与翻译能力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模型能够为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完善学生翻译能力结构,形成完备的基础能力模块、实用能力模块与高品质能力模块。

[1]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51.

猜你喜欢
模块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