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1.双语教学的界定
从“bilingual education: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1]可以知道,双语教学的内涵就是教师在学校里使用母语以外的第二语言进行某门学科的教学。在我国,老师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除了使用汉语外,使用的第二语言大部分是英语。
2.双语教学包括的基本要素
(1)原版教材。授课教师应了解不同国家相关专业教材存在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并指定一些目前普遍使用的参考教材。
(2)课堂讲授以外语为主。教案、PPT、授课、课堂问题的回答等以英语为主,可以汉语辅助用解释一些重点专业术语,但汉语的授课时间不能超过总授课时间的20%。
(3)考试的形式和成绩的计算。双语教学的考试可以采取英语案例分析(口语表达)和英文笔试结合的形式。
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在汉语和英语环境之间根据需要进行及时的切换,使他们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沟通,用专业知识来解决跨文化的交流问题。
1.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面临的机遇
(1)国家的重视。2001年,教育部《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提出:“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信息技术等产业,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所需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力争三年内,英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要求“用双语授课课程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以上”。从2009年至2013年教育部与财政部共支持建设600多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内容包括培训双语师资、聘请国外专家、展示优秀双语PPT等,同时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各高校经贸专业双语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2)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十门核心课程之一。金融专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金融高级人才,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要及时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动态,学生应具备迅速查阅英文专业资料、用英文交流的扎实功底,而双语教学可以培养经贸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适应国际化就业作准备。另外,我国加入WTO后以开放的姿态全面融汇到国际社会发展主流之中,“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趋势下,西方经济学的双语教学也就备受重视。
2.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面临的挑战
(1)语言。学生每天都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缺乏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语言背后的内涵很难真正领悟,仅仅在课堂中每周短短几个小时学习英语,阅读英文PPT,做课后的一些英文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
(2)教学。目前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的双语教学语言培训,而且大部分学校几乎没有专业的外籍经济学教师。
(3)学习。经济学理论本身就抽象、逻辑性强,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对于英语水平不高、数学程度也不太好的在校学生来说,教师用英语授课很容易出现上课听不懂、下课也不能及时通过自学来弥补、以后听不懂的越来越多的情况,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学生彻底失去对这门课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最终完全放弃。
(4)教材。目前各高校引进的双语教学教材有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温·摩根的《经济学》等。这些教材没有数学模型,浅显易懂,只适合入门,因为在美国经济学是一门基础课,任何专业都可以选修,不需要深入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萨缪尔森教科书的理论内容暴露了它的局限性,招致了许多批评。因此,中国选修或者必修经济学的经贸、金融专业的本科学生真的要在经济学学术方面深入学习的话,这些教材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5)双语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目前,缺乏对双语课程教学过程的监督,在教师教学质量方面也缺乏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
1.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优势
(1)经济类专业加大了对英语课课时的安排。按照教学大纲的培养方案,经济类专业第一学期英语课时每周24小时,第二学期每周22小时,加强了英语的学习氛围,为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丰富的教学资源便于教师的备课和授课。大量的引进版、影印版西方经济学教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不仅如此,教师们还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最新的经济发展动态。双语教学公开课也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资源和示范。
2.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劣势
(1)缺乏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双语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良好的英语课堂沟通能力。老师在双语授课时能够以简单易懂的词汇和变化的句型结构对概念和理论以不同方式进行解释。大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薄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需要老师能够听得懂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双语课程教师的授课风格以及在课堂上和学生的互动方式,决定了教师能否以一种有效的方式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现在我国很多高校缺乏英语听和说都能满足双语教学要求的专业老师。
(2)学生的英语恐惧心理。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过级,在英语学习中多多少少有一些恐惧心理,因此,调动学生在双语专业课中的学习热情,使其克服对英语的恐惧,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双语教学是一个挑战。
经贸、金融专业学生通过增加课时在第一学年完成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大学英语要求的必修课程,第二学年学生通过四级考试后加设高级阅读、英美文学、同声传译等英语文化方面的课程作为选修课,为衔接好双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双语教学无须拘泥于中英文的比重,中英文各占多大比重要从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实际出发,实施双语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英语基础等因素,循序渐进,以便学生用一种跨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笔者对河南省几所高校经贸、金融类专业的大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中英文授课比例的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横向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太接受全中文或全英文的授课方式,而是倾向于中英文混合的授课方式。纵向来看,一个学期的双语授课后,学生明显开始适应增加英文授课的比例,体现了学生开始积极主动地用英语思维的方式去思考专业理论知识。因此,短期内可以适当降低双语教学中英文的比例,这也符合现阶段学生的愿望。可以分阶段、分层次来进行:第一步是基本概念的理解。教师用简单的英语句型来讲述理论、概念,并借助PPT使学生对专业理论的英语描述形式有基本的了解。第二步是师生的互动环节。老师用英语对本专业的基本计算题、理论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题和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并鼓励学生用英语积极思考。第三步是双语思维的转换和正确的表达。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主要用英语进行问题的阐述和回答,实现了语言的交际和思维的社会功能。
表1 中英文授课比例调查
指定教材通常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主要参照依据,鉴于学生开始学习时的数学和英语水平不太好,因此,教材不易太难。第一学期选用的教材是高鸿业编著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配合老师对重要概念和理论的英语讲义。第二学期选用的是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专用教材。为了增加学生的理解力、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推荐一些简单易懂的经济学读物,如Mankiw编著的Pricinple of Economics、萨缪尔森的Economics等,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养成直接读中文原版的懒惰习惯。学生对教材选用的评价如表2所示。横向来看,大多数学生不太接受全中文或全英文的教材,而是偏向使用中英文结合的教材,因为受制于较弱的英语阅读水平和不太好的数学基础。纵向来看,一个学期的双语授课后,学生明显开始喜欢双语教材,这也说明了英语综合能力和跨文化思维能力的提升。
另外,笔者通过调查还发现,学生对纯粹的中英文翻译或老师发的讲义不是很感兴趣,主要原因是这两种教材加入了主观的个人理解因素,系统性不强,逻辑不连贯,学生理解起来费力。
表2 授课教材选用调查表
不同的考试方式会使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既考核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记忆的能力,又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西方经济学的最后成绩由两部分构成:30%的平时成绩和70%的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以体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表现为主,包括平时的作业、案例的讨论。因为学生刚刚接触双语教学,所以第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采用闭卷50%英文考试。经过一个学期的双语听课和四级考试,第二个学期的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全英文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计算和案例分析。多样化的成绩构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方面,系统地对专业老师加强双语教学的培训,另一方面,利用外教的语言优势,把外教与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集体备课,提高授课教师的英语沟通能力和西方国家的文化知识水平。
高校在双语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确实遇到了诸如双语教材缺乏、学生英语水平较弱、双语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双语教学培训、双语教学考评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双语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以及高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一个发展趋势,对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要在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下充分有效地利用发达的网络和外籍教师的资源,积极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世界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国际化对现代人才的需求。
[1]RICHARDS J C ,SCHMIDT R W.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