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2014-04-08 13:31王治涛
关键词:洛阳纲要笔者

王治涛

(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河南洛阳 47102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自2006年在全国大学本科生中开设以来,学术界围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多是关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教学中的运用,还没有学者将整个地方资源与纲要优质教学体系的建构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等仅仅是地方资源的一部分,还远远不是地方资源的全部内容。笔者试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高校为例,就地方资源在纲要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一些粗浅研究,聊作引玉之砖。

一、纲要教学为何运用地方资源

资源一般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笔者所研究的地方资源,除了各种物质要素之外,还包括精神产品。物质要素包括物力、财力、人力、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历史文物、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资源,精神产品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资源。地方资源是高校所在地所拥有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精神产品,是指一切可以用于纲要教学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精神产品。因为中国的高校一般分为地方院校(生源一般来源于所在省份)和部属院校(生源一般来源于全国),所以笔者将高校所在地限定为高校所在的省份和城市。就纲要教学而言,运用地方资源,不仅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理论,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符合上级有关政策要求,符合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特征,而且在宣传地方形象、宣传地方发展成就、吸引高端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宣传地方形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简言之是知觉,即各种感觉的再现。地方形象就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个地方的整体印象。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会完全相同,其正确性受到人的意识和认知过程的影响。每个大学生都联系着自己的亲朋好友,都联系着相当数量的人群。地方的形象不仅影响着大学生本人,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与大学生相联系的人群。以位于洛阳的高校为例,在纲要教学中运用洛阳地方资源,将帝都资源、牡丹资源、姓氏资源、丝路资源等主动融入纲要教学,对洛阳打造“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根在河洛、丝路起点”的形象,无疑可以起到巨大的宣传作用。不仅如此,在纲要教学中再推而广之,运用河南地方资源,将根文化(姓氏之根、哲学之根、三教之根、元典之根、功夫之根等)、都城文化、黄河文化等资源主动融入纲要教学,对河南打造“老家河南”“中国博物馆”的形象,可以起到巨大的宣传作用。

(二)宣传地方发展成就

宣传、展示地方发展成就,不仅可以鼓舞当地群众的劲头,而且可以鼓舞其他地方群众的劲头,形成“这边唱来那边和”的良性互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纲要教学中融入高校所在地各行各业的发展成就,不仅对当地是一种宣传,而且能让大学生认识到当地发生的巨变,能让大学生对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有切身感受、真实体验,更能坚定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和人民的信念。

(三)吸引未来高端人才

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大学生依然是未来的高端人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文化软实力决定未来的时代,这些未来的高端人才,将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哪个地方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高端人才,哪个地方未来的发展就更有希望。大学生在校时间长达4年,如果加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校时间会更长。因此,他们对高校所在地城市和省份往往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俗语有“知之深爱之切”之说,现在也有“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之说。如果通过学生对学校所在城市地方资源的了解而爱上该地,就等于为该地吸引了未来的高端人才。所以,高校的纲要课教师,要有责任感,要担负起为地方招聘未来高端人才的重任。

二、纲要教学如何运用地方资源

纲要是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1]1-2。纲要教学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不管是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教学中,地方资源都大有用武之地,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理论教学如何运用地方资源

理论教学是达到纲要教学目的最主要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采取专题式、嵌入式和混合式,将地方资源有机融入纲要教学。

所谓专题式,就是在纲要教学中抽出专门的学时讲解地方资源。作为河南洛阳的纲要课教师,笔者在讲解纲要的“中国”一词时,用了3个学时(占总学时的1/12),专门来讲解洛阳与河南、中国的关系,讲解洛阳的历史和洛阳的相关资源。当笔者提出“洛阳、河南、中国最初指的都是洛阳”的观点时,学生感觉不可思议。但是,当笔者从《诗经》中出现“中国”一词讲起,特别是讲了西周初年所铸造的何尊鼎的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时,学生就对“中国最初指的是洛阳”的话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当笔者讲到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实行郡县制,在河洛地区设置三川郡,在洛阳设置河南县、洛阳县时,学生就基本认可了“洛阳、河南、中国最初指的都是洛阳”的观点。当笔者后来讲到河南郡、河南尹、河南府时,学生就完全认可、完全信服了“洛阳、河南、中国最初指的都是洛阳”的观点。笔者之所以用了长达3个学时的时间专门来讲解洛阳与河南、中国的关系,讲解洛阳的历史和相关内容,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让学生对学习所在地洛阳、河南有所了解,宣传地方形象,让学生热爱洛阳、河南,热爱中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因为在教材的“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里,也有很多内容牵涉到洛阳。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不包括曾经以洛阳为首都的西汉、武周、“中华民国”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年代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和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是中国历史永远绕不开的城市。在《二十五史》中,“洛阳”(不包括数量巨大的“洛邑”“雒阳”“神都”“东都”等)一词竟然出现了3063次,平均每8700 字就出现一次![2]序1《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人司马光就曾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3]6072在讲解洛阳与河南、中国的关系时,笔者还讲解了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白云山、老君山、鸡冠洞等洛阳的著名旅游资源,讲解了洛阳的人口资源,讲解了洛阳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矿产,讲解了洛南新区、伊滨新区的建设,讲解了洛阳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带状发展、生态宜居”的魅力洛阳的理念。笔者在讲解“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时,用了1个学时,专门来讲解1944年5月的洛阳抗日保卫战。洛阳抗日保卫战是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的组成部分,由国民党15军军长、洛阳伊川人武庭麟统一指挥。参加洛阳保卫战的是国民党15军的64师、65师和94师。中国军队依靠洛阳城防,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顽强抵抗12天,在歼敌2万、自己也伤亡1.3万的情形下,最后被迫突围,洛阳沦入日寇之手。洛阳抗日保卫战是战略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一个闪光点。“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来看,洛阳是中日两国军力的重要平衡点。”[4]这种专题式的教学每次都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所谓嵌入式,就是在纲要教学中随机穿插有关地方资源的内容,将地方资源作为点缀。比如,在学习“中华民国的建立”时,笔者插入了洛阳偃师人、河南省临时议会议长杨源懋(杨勉斋)的内容;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时,笔者插入了河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的内容;在学习“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时,笔者插入了1921年11月爆发的、以洛阳为中心、由文虎(罗章龙)和游天洋(游泳)领导的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内容,并特别指出“这次罢工实为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起点”[5]307;在学习“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时,笔者插入了中国第一拖拉机厂的内容;在学习“全面推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时,笔者插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火炬在洛阳传递的情况,指出洛阳是奥运会火炬、残奥会火炬“双传递”中的10座城市之一;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时,笔者插入了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的内容,插入了洛阳的GDP排名次序(2013年在中西部地区排名第九,仅次于重庆、成都、武汉、长沙、郑州、西安、合肥、南昌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和河南省的GDP在全国的排名次序(2013年河南省的GDP在全国排名第五,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时,笔者插入了2005年3月成立的中国第一支民间水上公益救援组织——洛阳市神龙水上义务搜救队的内容。当然,要实现纲要“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的教学目的,仅仅依靠地方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不仅数量远远不够,而且典型性也远远不够。要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必须全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全面把握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无私奉献的历史。

所谓混合式,就是将专题式和嵌入式结合起来。专题式虽然有很多优点,比如能够将一件事情、一个主题讲解清楚,但是也存在耗费时间(最短时间也需要1个学时)等缺点。在内容多、学时少的情形下,大规模采取专题式教学显然不太合适。嵌入式最多用时10分钟,能够将大量的地方资源运用于教学,展示地方形象和地方发展成就。但是这种嵌入式(也即点缀式、点到为止式教学方法)会给学生以肤浅的、牵强的感觉。混合式既吸收了专题式和嵌入式的长处,又克服了专题式和嵌入式的缺点,不失为一种比较优良的教学法。从时间上看,混合式耗时一般为二三十分钟。比如,在学习“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时,笔者用20多分钟的时间讲解了吴佩孚在洛阳的情况,讲解了康有为贺吴佩孚50岁大寿的寿联“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6]110,讲解了吴佩孚留给洛阳的历史文物,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学习“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时,笔者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讲解了1948年3月至4月陈谢兵团和陈唐兵团发动的洛阳战役,讲了洛阳市的成立,讲了毛泽东发给洛阳的贺电和亲自拟定的9条洛阳城市政策,同样也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也使学生对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二)实践教学如何运用地方资源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纲要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一般有4个学时的实践教学。通过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有利于达到“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的教学目的。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采取主题式和分题式方法,将地方资源有机融入纲要教学。

所谓主题式,就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社会考察、视频观看、论文写作等都是实践教学方式。由于受到时间、经费、安全、规模等因素的制约,笔者主要采取视频观看和论文写作实践教学方式。在这两种实践教学方式中,笔者都融入了洛阳地方资源。在视频观看方面,笔者曾经选用了洛阳电视台“河洛论坛·文明河洛大讲堂”播放的《尘埃下的辉煌》《洛阳——丝绸之路东起点》。这两个视频都只有一个主题,并且非常鲜明:前者紧紧围绕洛阳的建制史及中国八大古都之比较来讲述,后者紧紧围绕洛阳是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的历史证据来讲述。这两个视频的播放,对宣传洛阳“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根在河洛、丝路起点”形象,对达到纲要教学目的,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7]。在论文写作方面,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2013年,为了让学生缅怀毛泽东的丰功伟绩,笔者曾经规定了《毛泽东论贾谊》《毛泽东眼里的关羽形象》《毛泽东论武则天》《毛泽东眼里的范仲淹形象》《论毛泽东的复兴九朝古都思想》等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撰写,最后提交论文,作为结业成绩的一个部分。这几个题目都与洛阳关系密切,并且各自只有一个主题:洛阳人贾谊是毛泽东最为赏识的“秦汉历史专家”[8]1211“英俊天才”[9]45;关羽头颅葬在洛阳,毛泽东在肯定关羽忠义仁勇的同时,更多的是谈论“武圣人”关羽的缺点与不足,认为关羽“孤傲自大”[10]241“不懂统一战线”[11]519“形象是统治阶级吹出来的”[1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定都神都(今河南洛阳市),毛泽东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治国之才”,认为她有“容人之量”“识人之智”“用人之术”[13]83;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倡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死后安葬于洛阳,毛泽东称赞范仲淹是典型的“文武双全”的知识分子[14];1953年,毛泽东亲自拍板,提出要把中国第一拖拉机厂、轴承厂等建在洛阳,“将九朝古都,复兴起来”[15]。

所谓分题式,就是围绕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题进行的社会实践。纲要教材虽然不到30万字,但是内容极其丰富,理论性也极强。纲要的实践教学学时很少,一般只有4个学时。如何充分利用实践教学时间,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是每所高校和每个纲要课教师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每所高校和纲要课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采取分题式社会实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题融合在一次社会实践中,在一次社会实践中完成。在洛阳南关贴廓巷,有一座坐南向北的清代庭院式建筑,古朴典雅,宁静幽邃,这就是洛阳重要的革命遗址——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又称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简称洛八办。洛八办是我党我军于1938年10月至1942年2月在国民党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在地洛阳设立的一个公开的统战机构。它与西安、重庆等八路军办事处一样,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洛八办经过重新整修,被辟为革命纪念馆,展出革命文物,是后代凭吊历史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笔者曾以洛八办纪念馆作为学生参观考察的对象,同时给学生列出了三个考察主题——洛八办建筑风格与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的异同、洛八办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如何看待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并要求学生就其中最感兴趣的主题写出考察报告。笔者之所以就洛八办纪念馆同时列出三个主题,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洛八办的建筑风格与四合院明显不同,而建筑风格的不同与两地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理念有关;第二,洛八办在护送干部、中转物资、掩护地下党开展工作、开展统战、收集情报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中央高级领导人都曾经通过洛八办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在洛阳会晤;第三,洛八办纪念馆是洛阳市廉政教育基地,内部有一个洛阳市廉政教育展览。学生提交的不同主题考察报告也说明,笔者就洛八办纪念馆同时列出的三个考察主题是可行的、并行不悖的。它充分利用了实践教学时间,充分发挥了实践教学的作用。

三、纲要教学运用地方资源时要注意的问题

将地方资源运用于纲要教学,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教师、学生、高校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纲要课教师不管是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地方资源,还是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地方资源,都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把握以下原则:第一,适度原则。纲要课教师一般拥有丰富的知识,掌握着大量可以运用于纲要教学的地方资源。但是,一定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不能用地方资源替代全国性资源,把纲要变成地方版纲要,把纲要课变成一味宣传地方形象、展示地方成就、为地方延揽人才的讲台。第二,优质原则。纲要课教师要从大量的地方资源中认真筛选,筛选那些最新颖、最贴近、最符合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的典型的、优质的地方资源,将其运用于纲要教学。第三,客观原则。纲要课教师在讲解及评价地方资源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做到客观、公正,不可拔高地方资源的重要性、拔高其在全国的地位。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不管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教学中,在纲要课教师将地方资源运用于纲要教学时,学生都要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一是要有强烈的求知欲。高校是大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场所。教师在将地方资源运用于教学时,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抱着增长知识、增进对纲要理解的态度来学习,千万不要认为地方资源没有什么价值而对之嗤之以鼻、放弃学习。二是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插入地方资源时,尤其是采取嵌入式插入地方资源时,都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展开讲解、深入讲解。学生要想比较全面地把握其中的内容,就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课余时间,查询其中的内容,甚至到实地进行考察。

高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教育机构。高校既和本校师生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也和地方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在沟通师生和地方关系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了更好地将地方资源运用于纲要教学,高校要积极地为教师、学生、地方提供便利。比如,优先支持与地方资源有关的科研项目,不定期组织纲要课教师尤其是其中的年轻教师到地方考察,动员、支持、组织学生到地方考察,给地方单位进入高校作宣传、招聘人才提供便利。

地方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宣传地方形象、展示地方发展成就、吸引未来高端人才,地方要积极进行推介,给高校、教师、学生提供方便。比如,要多开通始发、经过高校的公交车,定期邀请纲要课教师到地方参观考察,主动给纲要课教师介绍地方历史、地方各种资源情况和地方发展成就,对纲要课教师涉及地方资源的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等。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图说洛阳人物[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九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王治涛.洛阳红色文化遗产的分类和保护[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1):68-71.

[5]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志(第一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6]紫城.洛阳这百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02).

[8]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9]张贻玖.毛泽东读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

[10]杨振之,田利军,欧·特里尔.巨人之谜——神秘的毛泽东与中国古代智慧[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

[11]薄一波.七十年的奋斗与思考(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2]胡尚元.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下)[J].党史博览,2007(2):30-35.

[13]郭金荣.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14]王治涛.毛泽东眼中的范仲淹:典型的“文武双全”的知识分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

[15]王治涛.毛泽东:关注洛阳[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90-96.

猜你喜欢
洛阳纲要笔者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洛阳正大剧院
老师,别走……
“立法为民”的洛阳实践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洛阳自古繁华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