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丽
摘要:辩论是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依据教材确定辩论主题,以预备卡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和整理素材,从而为辩论活动做好铺垫;而辩论后的整理反思则可进一步提升活动效果。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形式;辩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7-0038-03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辩论”板块由三年级下册的“辨析角”延伸而来,所占比较虽小,但在实际操作中处理难度却很大,往往令许多教师望而生畏。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基于此,笔者将教材中“金点子”“小讨论”“交流厅”等板块整合,以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有效辩论,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汇报展示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等;同时,以辩论为契机,为学生的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小组学习搭建平台。
一、明确教学主旨,适度拓展辩论主题
在确定辩题时,教师要明确,辩论作为教学活动形式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以此为基点,可根据学习内容适度拓展,确定辩论主题。
例如,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笔者增加了这样一个辩题:“因为长征困难重重,所以红军没有必要走长征路”对“即使长征困难重重,红军也得走长征”。借此引导学生经过辩论了解两方面内容,一是红军长征为什么被称为人类史诗,二是长征的伟大意义。而《西部大开发》一课的“活动角”同样适合采取辩论形式:“西部神秘,我会到西部创业”对“西部神秘,我不会到西部创业”。通过这一主题辩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西部资源丰富但是经济条件落后,国家重视西部开发,但是那里生活条件艰苦。如何选择,正是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简单思考。
源自生活的教育才是富有生命的,有价值的;源自生活的教学活动才是多彩的,有启示的。同样,辩论主题要源自生活,更要引领生活。
例如,《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交通发展的巨变,知道常见的交通工具特点,学会看交通图,感受家乡交通的巨大变化。教材在“小讨论”部分提问:五年内你家乡所在的省城是否有可能发展地铁,你的家乡还可能发展哪些新的交通工具?显然,这一话题的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寻求更多的生活资源。同时,对于生活在小县城的学生,“省城”与他们的空间距离较远,获取相关信息自然比较困难。但是,学生们对于生活其中的小县城正在不断改造的交通情况却深有体会。于是,笔者设计了如下辩题:“五年内县城马路保持不变”对“五年内县城马路大变样”。借此引领学生关注以公路发展为主的小县城,在城市道路方面的发展变化,从而感受家乡的巨变。
选择符合学生能力,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辩题是成功实施辩论活动的前提。只有方向正确,行动才会有收获。
二、设计预备卡,指导学生准备素材
辩论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主题素材,这样才能厘清思路,逐步表达对问题的看法。辩论素材需要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而小学生独立思考与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因此,笔者设计了“预备卡”进行指导。
确定辩论主题后,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并讨论推选组长,之后下发内容不同的“预备卡”。同样以《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的辩题“五年内县城马路保持不变”对“五年内县城马路大变样”为例,预备卡内容如图1所示:
每一张小卡片都配以背景图画,营造温馨的氛围,期盼学生的学习会轻松而美好。
品德课教学中的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并不需要严格遵循辩论的规则。一般地,学生分组后,正方、反方各4人,且辩论过程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因此,在准备素材时,人人都是主辩手,每位同学也都会得到相应的预备卡。
例如,在《圆明园在哭泣》一课的辩论话题是:“圆明园应该重建”对“圆明园不应该重建”。对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预备卡(见图2)。
发下预备卡后,由学生自己选择正、反方观点。之后,学生根据“预备卡”上的指导各显神通,搜集辩论素材;再由大组推选四位辩手,整合大家搜集到的资源准备上场辩论。
三、审时度势,适度开放辩论形式
追求轻量高质是实施辩论活动的基点。辩论活动如若频繁开展,容易增加师生的负担。为此,教师要审时度势,采取多种辩论形式,提高辩论活动效果。
1.规范现场辩论
规范的辩论会有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包括立论、驳论、质辩等环节,有主持人,有观众……对于学生素材准备充足,兴趣比较浓厚的辩论主题,可模拟现场辩论,让学生展开规范的辩论活动。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历史题材的教学,由于远离学生生活而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辩论主题“圆明园应该重建”对“圆明园不应该重建”,准备卡中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搜集相关资料,各司其职;辩论过程“紧张而又刺激”(这是班级同学的原话)。“一辩”同学阐述观点头头是道,“圆明园是不应该重建的,一是因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遭受屈辱的证明,二是重建圆明园花费过大……”
2.自由形式辩论
自由形式辩论,简单来说,即鼓励每一位同学都认真准备,辩论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成为辩手。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现自主学习。
例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就“红军是否有必要走长征路”这一辩题,在准备阶段,正反方各选出两位同学为代表,分别作开篇陈述和总结陈词。在辩论过程中,双方队员则展开自由辩论,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证明各自的观点。
四、整理反思,提升辩论效果
一次辩论就是一次成长的体验,一次思维的碰撞。辩论不应因活动结束而终结,而要引导学生整理反思,进一步提高活动效果。
例如,在“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辩论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所听到的内容,分别依正方和反方罗列出来,由此重新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提名口齿最清晰、表达最明白的辩手,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并以优秀辩手为学习榜样,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
整理反思的形式要因地制宜,或以口头交流为主,如辩论会后“说一说”;或以表格记录为主,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正反方观点;或是在辩论后,再次小组集合整理资料,得出观点……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选择整理形式。
找准辩题,精心指导,个性组织,这小小的举措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实现了开放、平等而又有效。
责任编辑毛伟娜
摘要:辩论是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依据教材确定辩论主题,以预备卡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和整理素材,从而为辩论活动做好铺垫;而辩论后的整理反思则可进一步提升活动效果。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形式;辩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7-0038-03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辩论”板块由三年级下册的“辨析角”延伸而来,所占比较虽小,但在实际操作中处理难度却很大,往往令许多教师望而生畏。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基于此,笔者将教材中“金点子”“小讨论”“交流厅”等板块整合,以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有效辩论,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汇报展示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等;同时,以辩论为契机,为学生的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小组学习搭建平台。
一、明确教学主旨,适度拓展辩论主题
在确定辩题时,教师要明确,辩论作为教学活动形式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以此为基点,可根据学习内容适度拓展,确定辩论主题。
例如,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笔者增加了这样一个辩题:“因为长征困难重重,所以红军没有必要走长征路”对“即使长征困难重重,红军也得走长征”。借此引导学生经过辩论了解两方面内容,一是红军长征为什么被称为人类史诗,二是长征的伟大意义。而《西部大开发》一课的“活动角”同样适合采取辩论形式:“西部神秘,我会到西部创业”对“西部神秘,我不会到西部创业”。通过这一主题辩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西部资源丰富但是经济条件落后,国家重视西部开发,但是那里生活条件艰苦。如何选择,正是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简单思考。
源自生活的教育才是富有生命的,有价值的;源自生活的教学活动才是多彩的,有启示的。同样,辩论主题要源自生活,更要引领生活。
例如,《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交通发展的巨变,知道常见的交通工具特点,学会看交通图,感受家乡交通的巨大变化。教材在“小讨论”部分提问:五年内你家乡所在的省城是否有可能发展地铁,你的家乡还可能发展哪些新的交通工具?显然,这一话题的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寻求更多的生活资源。同时,对于生活在小县城的学生,“省城”与他们的空间距离较远,获取相关信息自然比较困难。但是,学生们对于生活其中的小县城正在不断改造的交通情况却深有体会。于是,笔者设计了如下辩题:“五年内县城马路保持不变”对“五年内县城马路大变样”。借此引领学生关注以公路发展为主的小县城,在城市道路方面的发展变化,从而感受家乡的巨变。
选择符合学生能力,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辩题是成功实施辩论活动的前提。只有方向正确,行动才会有收获。
二、设计预备卡,指导学生准备素材
辩论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主题素材,这样才能厘清思路,逐步表达对问题的看法。辩论素材需要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而小学生独立思考与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因此,笔者设计了“预备卡”进行指导。
确定辩论主题后,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并讨论推选组长,之后下发内容不同的“预备卡”。同样以《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的辩题“五年内县城马路保持不变”对“五年内县城马路大变样”为例,预备卡内容如图1所示:
每一张小卡片都配以背景图画,营造温馨的氛围,期盼学生的学习会轻松而美好。
品德课教学中的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并不需要严格遵循辩论的规则。一般地,学生分组后,正方、反方各4人,且辩论过程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因此,在准备素材时,人人都是主辩手,每位同学也都会得到相应的预备卡。
例如,在《圆明园在哭泣》一课的辩论话题是:“圆明园应该重建”对“圆明园不应该重建”。对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预备卡(见图2)。
发下预备卡后,由学生自己选择正、反方观点。之后,学生根据“预备卡”上的指导各显神通,搜集辩论素材;再由大组推选四位辩手,整合大家搜集到的资源准备上场辩论。
三、审时度势,适度开放辩论形式
追求轻量高质是实施辩论活动的基点。辩论活动如若频繁开展,容易增加师生的负担。为此,教师要审时度势,采取多种辩论形式,提高辩论活动效果。
1.规范现场辩论
规范的辩论会有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包括立论、驳论、质辩等环节,有主持人,有观众……对于学生素材准备充足,兴趣比较浓厚的辩论主题,可模拟现场辩论,让学生展开规范的辩论活动。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历史题材的教学,由于远离学生生活而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辩论主题“圆明园应该重建”对“圆明园不应该重建”,准备卡中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搜集相关资料,各司其职;辩论过程“紧张而又刺激”(这是班级同学的原话)。“一辩”同学阐述观点头头是道,“圆明园是不应该重建的,一是因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遭受屈辱的证明,二是重建圆明园花费过大……”
2.自由形式辩论
自由形式辩论,简单来说,即鼓励每一位同学都认真准备,辩论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成为辩手。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现自主学习。
例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就“红军是否有必要走长征路”这一辩题,在准备阶段,正反方各选出两位同学为代表,分别作开篇陈述和总结陈词。在辩论过程中,双方队员则展开自由辩论,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证明各自的观点。
四、整理反思,提升辩论效果
一次辩论就是一次成长的体验,一次思维的碰撞。辩论不应因活动结束而终结,而要引导学生整理反思,进一步提高活动效果。
例如,在“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辩论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所听到的内容,分别依正方和反方罗列出来,由此重新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提名口齿最清晰、表达最明白的辩手,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并以优秀辩手为学习榜样,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
整理反思的形式要因地制宜,或以口头交流为主,如辩论会后“说一说”;或以表格记录为主,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正反方观点;或是在辩论后,再次小组集合整理资料,得出观点……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选择整理形式。
找准辩题,精心指导,个性组织,这小小的举措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实现了开放、平等而又有效。
责任编辑毛伟娜
摘要:辩论是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依据教材确定辩论主题,以预备卡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和整理素材,从而为辩论活动做好铺垫;而辩论后的整理反思则可进一步提升活动效果。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形式;辩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7-0038-03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辩论”板块由三年级下册的“辨析角”延伸而来,所占比较虽小,但在实际操作中处理难度却很大,往往令许多教师望而生畏。2011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有效组织适宜的教学活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基于此,笔者将教材中“金点子”“小讨论”“交流厅”等板块整合,以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有效辩论,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汇报展示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等;同时,以辩论为契机,为学生的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小组学习搭建平台。
一、明确教学主旨,适度拓展辩论主题
在确定辩题时,教师要明确,辩论作为教学活动形式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以此为基点,可根据学习内容适度拓展,确定辩论主题。
例如,在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笔者增加了这样一个辩题:“因为长征困难重重,所以红军没有必要走长征路”对“即使长征困难重重,红军也得走长征”。借此引导学生经过辩论了解两方面内容,一是红军长征为什么被称为人类史诗,二是长征的伟大意义。而《西部大开发》一课的“活动角”同样适合采取辩论形式:“西部神秘,我会到西部创业”对“西部神秘,我不会到西部创业”。通过这一主题辩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西部资源丰富但是经济条件落后,国家重视西部开发,但是那里生活条件艰苦。如何选择,正是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简单思考。
源自生活的教育才是富有生命的,有价值的;源自生活的教学活动才是多彩的,有启示的。同样,辩论主题要源自生活,更要引领生活。
例如,《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交通发展的巨变,知道常见的交通工具特点,学会看交通图,感受家乡交通的巨大变化。教材在“小讨论”部分提问:五年内你家乡所在的省城是否有可能发展地铁,你的家乡还可能发展哪些新的交通工具?显然,这一话题的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寻求更多的生活资源。同时,对于生活在小县城的学生,“省城”与他们的空间距离较远,获取相关信息自然比较困难。但是,学生们对于生活其中的小县城正在不断改造的交通情况却深有体会。于是,笔者设计了如下辩题:“五年内县城马路保持不变”对“五年内县城马路大变样”。借此引领学生关注以公路发展为主的小县城,在城市道路方面的发展变化,从而感受家乡的巨变。
选择符合学生能力,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辩题是成功实施辩论活动的前提。只有方向正确,行动才会有收获。
二、设计预备卡,指导学生准备素材
辩论要求学生拥有丰富的主题素材,这样才能厘清思路,逐步表达对问题的看法。辩论素材需要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而小学生独立思考与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因此,笔者设计了“预备卡”进行指导。
确定辩论主题后,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并讨论推选组长,之后下发内容不同的“预备卡”。同样以《日新月异的交通》一课的辩题“五年内县城马路保持不变”对“五年内县城马路大变样”为例,预备卡内容如图1所示:
每一张小卡片都配以背景图画,营造温馨的氛围,期盼学生的学习会轻松而美好。
品德课教学中的辩论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并不需要严格遵循辩论的规则。一般地,学生分组后,正方、反方各4人,且辩论过程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因此,在准备素材时,人人都是主辩手,每位同学也都会得到相应的预备卡。
例如,在《圆明园在哭泣》一课的辩论话题是:“圆明园应该重建”对“圆明园不应该重建”。对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预备卡(见图2)。
发下预备卡后,由学生自己选择正、反方观点。之后,学生根据“预备卡”上的指导各显神通,搜集辩论素材;再由大组推选四位辩手,整合大家搜集到的资源准备上场辩论。
三、审时度势,适度开放辩论形式
追求轻量高质是实施辩论活动的基点。辩论活动如若频繁开展,容易增加师生的负担。为此,教师要审时度势,采取多种辩论形式,提高辩论活动效果。
1.规范现场辩论
规范的辩论会有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包括立论、驳论、质辩等环节,有主持人,有观众……对于学生素材准备充足,兴趣比较浓厚的辩论主题,可模拟现场辩论,让学生展开规范的辩论活动。
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历史题材的教学,由于远离学生生活而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辩论主题“圆明园应该重建”对“圆明园不应该重建”,准备卡中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搜集相关资料,各司其职;辩论过程“紧张而又刺激”(这是班级同学的原话)。“一辩”同学阐述观点头头是道,“圆明园是不应该重建的,一是因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遭受屈辱的证明,二是重建圆明园花费过大……”
2.自由形式辩论
自由形式辩论,简单来说,即鼓励每一位同学都认真准备,辩论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成为辩手。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现自主学习。
例如,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就“红军是否有必要走长征路”这一辩题,在准备阶段,正反方各选出两位同学为代表,分别作开篇陈述和总结陈词。在辩论过程中,双方队员则展开自由辩论,用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事例证明各自的观点。
四、整理反思,提升辩论效果
一次辩论就是一次成长的体验,一次思维的碰撞。辩论不应因活动结束而终结,而要引导学生整理反思,进一步提高活动效果。
例如,在“圆明园该不该重建”辩论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和所听到的内容,分别依正方和反方罗列出来,由此重新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提名口齿最清晰、表达最明白的辩手,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并以优秀辩手为学习榜样,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
整理反思的形式要因地制宜,或以口头交流为主,如辩论会后“说一说”;或以表格记录为主,在辩论过程中记录正反方观点;或是在辩论后,再次小组集合整理资料,得出观点……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选择整理形式。
找准辩题,精心指导,个性组织,这小小的举措使我们的品德课堂实现了开放、平等而又有效。
责任编辑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