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屠夫学校带来的新观念

2014-09-29 02:50耿银平
新晨 2013年9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屠夫劳动者

耿银平

8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8月8日在上海有一场特别的考试,学生们带着围裙,拿着刀在各自案板前站好,之后刀起刀落,肋排、大排、小排、脊骨,分落得清清楚楚。这是上海首家屠夫学校的毕业考试兼毕业典礼,首批60名学生中有34名拥有本科学历。其中还有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海归。大学生卖猪肉是否大材小用的话题再次被提起。

不少人都认为,“大学生干城管”、“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大学生干掏粪工”,是一种人才浪费、脑体倒挂。其中反映出的求职理念值得沉思。

其一,让大学生的普通劳动者意识和职业精神得到提升提高。当下的人才观已摆脱了“学历崇拜”,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才会议提出:“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能力主义和创造价值,日益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很多人还缺乏普通劳动者意识,知识能力非常强,而动手能力却非常弱。而通过屠夫学校之类的职业培训,实实在在的摔打,有效提升他们的普通劳动者意识,扔掉“骄”、“娇”二气,成为求真务实的劳动者,创造者。让就业理想和职业精神、残酷社会现实,完成及时、准确的对接,让就业气象更多开阔,就业选择更为务实。

其二,和国际人才观念及时对接。不少国家的人才和培养标准,都很注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让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让知识和能力结构更为完善。比如“英国模式”,英国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职业资格制度最先进、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最好的国家之一。它涵盖了所有职业,包括从刚工作的新手到高级管理人员的所有技能和知识层次。实行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O)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VVQ)”制度。两种证书体系关系密切。现行的职教课程、教学及考试均围绕这两种资格开设。还有“德国模式”,“双元制”培训体制是德国“双证”沟通的基本模式,持证人在求职过程中有权要求得到相应的工作和劳动报酬,使技能与工资真正挂钩。“在英国、德国等围家,学生在上初中时就同时开始学习职业技能,不仅学士,就连硕士、博士就业前都必须拿到符合相应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既提高了劳动者的素养,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而我们的职业资格证书,仅仅局限在职业教育、技能教育范畴,发挥了一定功效的同时,也对基础教育、人才观念造成了负面影响。

“屠夫学校”将学校教育没有完成的职业教育,通过民间力量和企业力量完成了,孩子在学校学到了知识,在这里得到了立竿见影的就业技能,让孩子的就业能力结构更为完善,就业心态更为平和,和国际人才观念积极接轨。

其三,对“知识崇拜”的纠偏和矫枉过正。都知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无贵贱”,可是,一接触到就业现实,更多人仍然对蓝领有诸多不满和歧视。而更愿意让孩子成为高级白领。心情可以理解,却不够理性,因为孩子的发展毕竟是多元的,社会需要也是多元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白领和经理,本身就是一种偏执型选择。“屠夫学校”的成功例证告诉我们,干干屠夫等卑微岗位,也没有什么,同样是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干了屠夫,不一定一辈子就当屠夫。干屠夫的经验却能为未来创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屠夫劳动者
致敬劳动者
致敬最美劳动者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在云端
你是阎王的一道菜
和尚下地狱,屠夫上天堂
和尚下地狱,屠夫上天堂
麻雀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