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
《漫画兵团》通过生动的画面、夸张的构图、幽默诙谐的语言、感人的故事,讲述了兵团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习惯。
我国屯垦戍边历史悠久,历代王朝深知“屯垦兴,则国防巩固,屯垦废,则边防松乱”,因此均视屯垦戍边为安邦定国的大政方略,常抓不懈,代代相继。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决策和伟大创举,也是传承中国几千年来屯垦戍边遗产的一个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兵团人忠实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漫画兵团》便是以漫画的形式展现兵团屯垦戍边的光辉历程。
《漫画兵团》讲述兵团沧桑巨变
《漫画兵团》通过生动的画面、夸张的构图、幽默诙谐的语言、感人的故事,讲述了兵团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习惯。
当读者翻开《漫画兵团》的时候,就会被它色彩绚丽的画面、简单质朴的文字吸引。书中描绘的人物、景色、故事发展等轨迹,让读者不会产生累赘拖沓之感,翻看每一页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特别是书中介绍《从戍边到金边》的故事时,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复杂的故事需要大量的文字来说明,才能让读者真正理解。而本书与众不同的是,它把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让读者很容易记住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近60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兵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表现兵团边境团场成为戍边的重要力量,作者用粉色、黄色、蓝色、灰色4种色彩,勾勒出七朵随意点缀在天空中的云彩,在云彩下面,是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广袤荒原,那座篆刻着“中国”二字的界碑就矗立在天地间。简单的几笔,就将恶劣的自然环境形象地表现出来,突出了边境团场职工群众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
漫画还以圆弧画面来表现距离的遥远,让读者联想到圆形如同地球一般,永远走不到尽头,看不到尽头。试想,如果用平直画面来表现,那么就会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错误,以为距离很短,从而必然削弱画面冲击力。漫画里云彩、界碑、平原,圆弧4种元素构成的图景,再配以“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了边境团场职工群众的生活状态。
他们不仅要在恶劣复杂的自然环境中生产生活,还要随时拿起武器,保卫边境。对这些人物和故事的刻画,就是对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的彰显和讴歌。
描绘兵团历史的动人画卷
在《从快板书到电视台》中,作者采用了三个跨越时空的地点,70多岁的军垦第一连的老连长胡友才,拿起快板熟练地说起“打竹板走上台,心里高兴说起来,今天不把别的表,满腔热情夸兵团……建设边疆保边疆,军人的作风代代传”就这短短的几句里的词语里,却通俗易懂,将1949年十万官兵进天山的那种豪情壮志,建设边疆保边疆的信心,描写的淋漓尽致,体现了当时的环境下,尽管文化设施不是很健全,但是职工们那种热爱文化,渴望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却在逐渐递增。随着时间的流淌,职工们对文化的崇尚已仅仅只停留在每天就是为了吃穿住行,大家也在追求一种更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当时的文化发展的需要,195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放映了第一部反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生活的大型艺术记录片《绿色原野》,犹如雪中送碳,犹如夏日里的一滴甘露,将兵团职工的文化生活填充的丰富多彩。在背景以砖红色为基调图面下,一个简易的电影屏幕矗立在地面上,电影中央是以一个简单而又易懂的英文“welcome”中文的意思是“欢迎”的意思,电影的最前方有一个放映机,对于放映机的勾勒就是采用了两个支架,支撑着放映机的机身。机身的最上面犹如一个正在滚动的蜗牛,蜗牛寓意着那个时代放电影的胶片,同时也包含着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再加上当时的环境下,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进一步地了解《绿色的原野》中的插曲《草原之夜》,书中采用了一张以草青色为基调的稿纸。稿中用一种很简单、很随意,很洒脱的文字写着“美丽的夜色多沉静”,旁边是一个比稿纸还小的人物在那里写词,整个场景都是在一盏微弱的灯光下完成的。这一段正是说明了导演在感受兵团职工的心声的同时,内心也是无比的感慨,那种激情与力量正促使他将一首不仅歌词美、旋律美的曲子诞生了。
这首曾被誉为“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顿时风靡一时,它不仅把一个远离家乡人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且它能够沁入心扉,能够使你为之激动,而且难以忘怀。为表达《草原之夜》这首曲子,笔者画了一片绿色的草原,天上是一轮金黄的圆月,以及作者在潜心唱这首曲子的那些景色、心情、周围相关的事物定格在画面里,再加上歌唱家深情并茂的演唱,成为永恒凝固的瞬间。这就是由张加毅作词、田歌作曲的《草原之夜》。听到歌声仿佛把大家带到了辽阔的大草原,让我们感受到牧民小伙子那炽热的爱,那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特别是在一个草原的夜色中,只有他的琴声在轻轻地徊荡,给人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就是因为这首歌,就是因为那部《绿色原野》的电影,在那个时代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感召了很多热血青年来到新疆,加入兵团。从此那个时代的《军垦战歌》、《边疆处处赛江南》、《要把沙漠变良田》被广为传唱,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
为了迎合不同种类的人群能够记住在兵团涌现出的文艺节目,图中采用了3个画面。简单而又容易记住的画面,一个是兵团作家韩天航参与创作的电视剧《戈壁母亲》曾在全国热播,创当年电视剧收视率新高。图中画着一个兵团目前的头像,一看就是安详与仁慈的母亲,旁边是作者的头像,尽管就是了了几笔勾勒了一下,但是很形象地反映出了作者正在那里创作的情景;二是在描写那个杂技《女子顶技》的画面中,两个小女孩用瘦小的身躯,头顶着一个巨大的犹如缸一般大的物品,并且在缸的里面还养着三条鱼,栩栩如生地表达了这个杂技的难度之高。同时,为了能让广大读者看懂表演的内容,用了一种很自由的字体写着“女子顶技”。让读者看了以后,能够很深刻地记在脑子里。特别是那歌舞剧画着两个哈萨克族姑娘正在跳舞,她们含情脉脉的表情,似乎给大家讲述了对新疆草原上的玫瑰花的喜爱,因为它象征着青春、爱情、和谐与幸福。这是一部反映当代兵团边境牧场上哈萨克牧工爱情故事的轻喜剧。这部歌舞剧充分采用了哈萨克族民族歌舞的艺术手段,在戏剧、舞蹈、音乐、演唱、舞美、服装、道具等场景方面,都努力追求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全力探索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是一部颇具观赏性的轻喜剧。
王麒诚和《漫画兵团》
《漫画兵团》的绘画者是王麒诚,他1973年出生,是著名漫画家,中国漫画家联合会会长,中国漫画研究院院长,曾任世界漫画大会副秘书长。2010年他担任首届中国漫画艺术博览会主席。
王麒诚创作的《漫画兵团》犹如一个电影长镜头,将历史缓缓地由远拉近,把读者从中国屯垦戍边史拉到自动化灌溉,从人工钉马掌拉到新型工业化,从亘古荒原拉到新兴城市,从戈壁胡杨拉到特色旅游等,使一段段难以忘怀的故事变得历历在目,最终让读者在时间、空间、历史的转变中去感受这段恢弘旅程,将笼罩在兵团这个特殊群体身上神秘的面纱逐渐隐去,对兵团“屯垦戍边”的精神传承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一个以“屯垦、戍边、维稳、发展”为己任的自强、开放、创新的兵团形象跃然眼前,读者在阅读的快乐中品味兵团历史的艰难与辉煌,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