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发生心理问题的孩子渐趋低龄化,甚至五六岁的孩子也有了“心病”。专家分析,这暴露了现代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弊端。
中小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学习、情绪、意志、行为、性格、品德和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如学习障碍、厌学情绪、考试焦虑、不良学习方法及习惯、学校恐惧、社交恐惧、抑郁、强迫行为、固执行为、多动症等,还包括偏激、狭隘、嫉妒、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
心理问题为什么会越来越低龄化?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吕淑云针对这个问题,她表示:“我们一再提倡素质教育,事实上不大可能,因为教育的本质没有变,用分数评定学生、评定老师的现实没有变。”吕淑云说。“另一方面,独生子女是一家人的希望和未来,他们一生下来就承载太多,受到的呵护太多,挫折太少,父母把孩子当中心,孩子也培养出自我中心的毛病,认为自我中心理所当然。孩子怎么会自我中心?首先是家长自身有问题。”
“这是近些年青少年心理问题低龄化的根本原因。”吕淑云分析说,“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家庭更关键。”
身教重于言传。家庭问题导致孩子出现人格问题的情况比较普遍。父母望子成龙和对孩子高度控制本身就是矛盾。有些孩子20多岁还很不懂事,和父母在一起就吵架,又离不开父母,被动依赖,对父母既爱又恨,始终不能独立。另外,如果一个家庭中父母不断吵架,孩子不断被托养,父母喜怒无常,反复闹离婚,就会造成孩子人格不稳定,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自杀和杀人都是死本能作用
吕淑云分析说,见诸报端的青少年自杀和杀人这样的极端事件,其实都是死本能在起作用,都是攻击性的表现,只不过杀人是指向外界,自杀是内在攻击性的体现。杀人其实也是奔死而去的,他不是不知道结果,他已置生死于度外。
有些人可能不承认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死亡本能。只要一个人想到过死,这就是死本能的表现。
一个生本能,又叫爱欲;另一个为死本能,又叫攻击性,即或者通过自虐乃至自杀,或者通过同归于尽。当一类精神不健康者遇到严重的挫折或拒绝后,他们因维护自尊的需要而变得格外残忍,生命的活力就让位于死亡的虚无。
吕淑云分析说,反观这些极端事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就是极端自私,极端自卑,又极其武断。选择杀人的人在动手的那一刻,已经和自杀差不多了。
全才教育很糟糕
许多家庭将孩子当作私有财产进行控制和摆布,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懂得孩子作为一个人,有被尊重、被理解的需要。孩子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学,有时孩子的厌学逃学就是为了挫败父母。
家庭和社会一味要求孩子是个全才,其实全才教育很糟糕。家长从孕育孩子开始就下定“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目标,年幼的孩子被迫去上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家长都认为这是为孩子好,这是为孩子将来所着想,其实是把孩子以后要做的事情提前让孩子做,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难以承受的压力。失去了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童真童趣,孩子就不能从生活中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成年以后,会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
什么比分数更重要?
“孩子不是以上什么大学来衡量的。”吕淑云说,“自信心、责任心的培养比分数更重要。”
吕淑云认为,自信的孩子不会去伤害别人,因为自信,他会认为自己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把面临的问题解决好,他能够包容别人的优点和缺点。现在高分低能的孩子也不在少数,学业一读再读,学到二三十岁还找不到工作,逃避社会,忽略了很多现实问题。一个健全的人格,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独立生存的工作能力,这才是作为一个人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