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阈下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探析

2014-09-29 16:27田春艳赵美玲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田春艳+赵美玲

作者简介:田春艳(1979-),女,内蒙古赤峰人,天津职业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生,天津300410;赵美玲(1955-),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300071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变革研究”(批准号09YJA7100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生态文明视阈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被视为一个由经济发展观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的生态困境:在经济发展观念上,坚持人统治自然,忽视了自然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目标上,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忽视了经济发展质量。因此,必须不断调整和完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念,树立又“好”又“省”的经济发展目标,秉承节约、环保的发展方式。同时,还需要一系列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度进行保障: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规划,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推行环境经济政策,形成生态文明社会共识。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新模式;制度框架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4)0301070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成绩背后是极高的生态环境代价,中国经济发展始终未能摆脱一系列的生态困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更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因此,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生态文明的时代高度,构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的增长速度,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高、发展不均衡等难题。“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是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即现有的发展模式所存在的重大缺陷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实现‘关键一跳”[1]。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碍也正是中国经济模式面临的生态困境。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学术界尚未形成完全一致的认识。一般认为,经济发展模式有两种含义,“一是从经济或产业发展的道路和特征来界定的,如一国工业化、城镇化等视角的概括;二是从经济或经济体制发展的特征和内涵来界定的”[2]。实际上,这两种界定彼此联系、相互交叉,可以分别界定或重新组合进行界定。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本文基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及其特点去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认为在生态文明视阈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由经济发展观念、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构成的统一体。其中,发展观念是基于整个生态系统而言,表明中国经济“为了什么而发展”的问题;发展目标是就经济本身而言,表明中国经济“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同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经济发展目标又是落实发展观念的手段;在发展观念和发展目标的指引下,发展方式表明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观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层层递进、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去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避免“模式”的固定化、程式化之嫌,更能准确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中国性。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立足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特殊的初始条件、特殊的制度条件、特殊的环境条件,由此得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五个特点[3]。正是因其中国特性,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只能借鉴而不可被盲目照搬。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时代性。中国经济发展不但要立足国情,还受时代背景影响,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当前,世界整体处于工业文明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工业文明的烙印。随着生态文明逐渐引领时代潮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与生态文明时代接轨。

最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发展性。道路是延伸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亦是动态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了应对不同的问题、走出不同的困境,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会不断地进行调整,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困境

发展问题是个时代性问题。工业文明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重的生态困境,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观念上,工业文明坚持人统治自然,忽视了自然的发展。工业文明认为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于是,一方面将自然视为可以肆意攫取的资源地,另一方面又将自然视为可以肆意倾泻的垃圾场。受其影响,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没能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并重。结果,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严重的生态危机。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在世界的落后位置。在2005年的全球“环境可持续指数”(ESI)排名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参与)[4];在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排名中,2006年中国排名为94位(133个国家和地区参与)[5],2014年排名为118位(17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6]。尽管排名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国实际,但能够反映出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在经济发展目标上,工业文明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忽视了经济发展质量。中国的经济发展亦表现出这样的特点。

首先,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是以资源的高消耗为基础的粗放型的增长。以2005年为例,中国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占世界GDP的14.5%,但消耗了世界15.8%的淡水资源,26%的钢材,25%的铝和47%的水泥。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钢铁、铜、铝、铅、锌消耗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和4.4倍[7]。原材料的不断消耗和极低的资源利用率,使得增长所需的各种能源和资源难以为继。

其次,经济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优化。在需求结构方面,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国际市场,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却忽视了国内需求。同时,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2009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8]。在产业结构方面,由于当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带动,经济社会效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在三大产业比例失调的同时,产业内部结构失衡亦较为突出。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在区域结构方面,东部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另外,城乡结构也存在失衡现象。

工业文明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现象,各种顽疾亟待根治。法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让吕克多梅纳克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浪费”过于严重,付出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成本过高,中国经济的头上有四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农业、国有企业、股市、金融[9]。事实上,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远远不止四把,诸如财富分配不均、人的劳动异化、物质和精神发展失衡等都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种种困境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是不全面的、不协调的,更是不可持续的。唯有走向生态文明时代,才有光明的前途。

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