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英译《水浒传》评析

2014-09-29 01:48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
电影评介 2014年7期
关键词:赛珍珠水浒传译本

□文/李 新,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

张 宏,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教授

美国作家赛珍珠

赛珍珠,本名珀尔·布克(Pearl Sydenstricker Buck),是第一个因描写中国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方作家,也是将《水浒传》推向世界的第一人。她曾被尼克松总统誉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人桥”。1927至1932年,赛珍珠用整整四年时间翻译《水浒传》(七十回本)全文,这是最早的英语全译本。该译本于1933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改书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 en Are Brothers),在欧美风靡一时。然而,不幸的是,虽然赛译本在西方享有盛誉,在中国未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甚至一度屡遭批判。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外学者开始呼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赛珍珠的贡献和价值。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探究赛译《水浒传》,以期说明任一译本都是其所处生态环境的产物,只有立足于译本产生的生态环境,才能对译者与译本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一、赛译《水浒传》的生态视角

生态翻译,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受启发于在当今社会大兴其道的生态文明理论,主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关注翻译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之间的联系。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1]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翻译就是译者受翻译生态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与制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断的进行适应与选择。以生态学视角审视翻译过程,译者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其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译者为何选择这一文本进行翻译、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翻译风格如何、翻译目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以及译者如何适应这一环境。从生态学视域研究并解读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活动,不仅可以对译者的翻译活动作出全新的剖析,而且为这一理论的解释力与可行性提供有力的佐证。

二、赛珍珠的双文化身份

1892年赛珍珠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4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来到中国。赛珍珠一生中的前40年,除了回美国上大学四年和读硕士学位外,基本上在中国度过。她从小和中国孩子一起玩耍、吃饭,有着和中国人一样的饮食习惯,甚至先学会中文后学会英文。她不止一次表示,中文就是她的母语。在一位孔姓教书先生的指导下,她学习了大量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自己还偷偷阅读许多中国小说,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可以说,赛珍珠与中国人感情息息相通,在与中国朋友一起看戏时,她甚至情不自禁地为中国人大举歼灭红毛鬼子而感到欢欣鼓舞。近40年的中国生活经历,使赛珍珠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心理上倾向于将自己看作一个中国人。正如她在一次演讲中所说,“我生为美国人,从我的选择和信仰上看,我是基督教;但是从我在一个国家生活的长短,从我的同情心和感情考虑,我是中国人。”[2]因此,赛珍珠的生活经历使她获得中西双重文化背景,具有双重文化身份。也正是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构成了译者英译《水浒传》的翻译生态环境,两种文化深植译者骨髓,始终影响并制约着译者的选择与适应。

三、赛译《水浒传》的目的与风格

《水浒传》是中国元末明初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其中包含中国社会、历史、政治制度、风俗习惯、礼仪和语言文化为一体的翻译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赛珍珠生于美国,长在中国,精通汉语并痴迷于《水浒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双语言、双文化身份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使其完全具备英译这一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的能力;此外,该作品的政治内容对她的吸引力则更大。她十分清楚,中国历史上的起义人士不管属于哪一种人,也不论他们持有什么信仰,无一不喜欢《水浒传》,毛泽东就是其中之一。翻译之初,当时南京出售着《水浒传》的好几个版本,有的只有七十回,有的长达一百二十回。赛珍珠选择的是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她认为这个版本最好,因为较长的版本结尾大多是好汉们被朝廷招安,而七十回本则自始至终贯穿着与官府反抗到底的思想。因此,译者对《水浒传》这一文本的选择既是原文本对译者素质和能力的适应与选择,也是赛珍珠对原文本所构建的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和选择的结果。从赛珍珠的翻译目的来看,她希望将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西方,改变西方人心目中被扭曲和丑化的中国人形象。

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其采用的翻译策略。据赛珍珠本人介绍,她说,“我尽可能做到直译……保留原作的内容及写作风格,甚至对那些即使在原文读者看来也较为平淡的部分也未作任何改动……原文中的那些打油诗也照译成英文的打油诗。”[3]因此,她几乎是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著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保罗·多伊尔著的《赛珍珠》评传中引用了评论家菲利斯·本特利对赛氏写作风格的评述:“她追求的效果是,将中文变成对我们具有相同意义的语言。(她的文体)庄严、恬静,使用透着尊贵的《圣经》体语言。赛珍珠甚至无需提高嗓门,亦能表达出最深沉和最轻松的感情。”[4]

结语

作为英译《水浒传》的第一人,赛珍珠无疑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无视译本产生的特定翻译生态环境,就将其当作翻译技巧的反面例证大加鞭挞,则有失公允。只有立足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从译者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出发,才能系统而全面的深入研究译者的翻译实践活动。对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的生态解读,有助于我们克服对文学翻译的片面认识,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上的咬文嚼字,还原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生态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究每位译者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背后原因,进而对译者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2]马铁.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的文化阐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4]马红军.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122-126.

猜你喜欢
赛珍珠水浒传译本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