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2014-09-28 04:29江丽琴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化学教学新课标

江丽琴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而且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品质。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创新品质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本文结合我实施新课标一年多来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又称认知的动机,是以求知作为目标,以了解、理解要解决的知识为目的的求知欲望。这种内驱力不是指向各种奖励,而是指向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中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内驱性。比如,在原电池一节的讲述中,传统的教学是以铜锌两块金属片为电极,硫酸为介质,与灵敏电流计构成闭合回路来演示电流的产生。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实验来讲,并没有问题。作为一节新授课,又是一节理论性很强的内容来说,这“严谨”的外表使很多同学望而生畏,还没开始学,心里已经打起了退堂鼓。实际授课时,则改由音乐卡片(去掉电池)、番茄或柠檬若干(可由学生自备)铜锌金属片若干串连成闭合回路。从原料的准备到产生闪烁的灯光、悦耳的音乐,既拉近了学生与科学实验的距离,又对学生的感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呢?

1. 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马克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三、以实验为平台,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又称为自我提高的动机。这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对于学习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总想在学校的群体生活中凭借自己学习或能力特长赢取一定的地位,它是学生自尊心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呢?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由浅入深创设半开放、开放的实验内容,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在交流发言中感受被肯定的喜悦,都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自尊心。

四、“教”“学”角色互换,调动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又称为附属的动机,它是指个体为了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赞许、认可,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情况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如何借助这种需求,转化为适应当前课堂教学形式的载体,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升华呢?笔者在课堂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

关于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比较及在物质变化过程中不同微粒的影响力分析,都是既抽象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以往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基础好的学生在微粒浓度的比较中表现为掌握良好,但是在具体的影响力分析上,仍容易辨析不清。针对这种情况,在近两年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做了一番尝试,在课堂活动中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课堂上当一回小老师,(也可以是团队合作)给老师上一节课,通过自己的讲解、分析,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赞许、肯定,充分地体验成就感,也使其思维能力得以升华。

例如,在氯化铵溶液的离子浓度分析上,先请学生告诉老师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然后进一步要求他们告知老师这些微粒的出处,用对应的方程式表示出来(NH4Cl→NH4++Cl-)①(H2OH++OH-)② 接下来请同学们说明这两个方程式在电离程度上的差异,最后要求他们结合所有的这些问题给出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这样做表面看起来繁复,但在描述碳酸氢钠溶液中的部分微粒排序这个较难的知识点中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思维包括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干预,积极创设情景,使其沿着有意注意、质疑思辩、实验探究、逻辑分析、体验总结的过程,循序渐进、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