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强
在探索课改之路上,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践自己的课改之路。而追求课堂的高效率,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效果最大化,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细节成就完美,于细微之处见功夫。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教材每一个环节的编排意图是什么?课堂上应该怎样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来创设问题情境?该提出哪些有效的问题?面对所提问题,预设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回答?……只有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真实的学生的时候,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亮点。
一、关注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
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生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造成课堂教学低效;还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备学生和备教材同等重要,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才能确保课堂的高质量。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又是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的清清楚楚了,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
我们可以从学生可能想到的激动的内容、学生难懂的疑虑的内容、学生易错的易忘的内容入手来设计教案,同时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细心观察充分估计,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的教学观的束缚,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只有这样备课对象才能面向更多的学生。
二、关注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因此要正确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 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教学设计师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如:在教学“在1/6和1/7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时,我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解法:
①通分扩大法。如将1/6和1/7通分,成7/42、6/42,再同时扩大2倍,就有了14/84、12/84,这中间还有一个分数13/84。(分母不变)
②直接扩大法。如将1/6和1/7同时扩大3倍,成3/18和3/21,中间还有3/19和3/20。(分子不变)
同时也可能部分学生会想到第三种方法:折中扩大法。如1/6和1/7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1/6.5,然后将1/6.5的分母小数扩大变成整数,成2/13。
正因为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我预设了这个环节学生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充分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同时做好了各种不同解法(尤其是第3种解法)的引导准备。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来,教师要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2. 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在教学长(正)方体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长方体、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根本就没有搭成。这简直出乎教师的意料,可他还是对学生说:大家搭得很认真,但因为时间有限,有的小组还没搭好,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好。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已搭好的可观察自己的),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正方体呢?
从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的进程完全按教师设想的流程进行。当学生搭的结果出乎教师预设时,只被老师的一句“大家搭得很认真,相信大家课后一定能搭得很好”给搪塞了。这样的教学,只能使学习变得机械,缺乏生气和乐趣!
一位听课教师重新对这一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了设计:
大家搭得都很认真,可是为什么很多小组搭不好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怎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原来,不能搭好长(正)方体的小组,他们课前准备的小棒只有23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准备了24根小棒,但是小棒的长短不一样。在新的设计中,对于“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临时生成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为什么”来分析原因,认识特征,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形成。
三、关注课堂提问的策略和评价的艺术
教师再上课过程中还要时刻注意对每一位学生察其言,观其行,分析原因,根据学生的言行调整教学活动。课堂提问对象尽量设计好中差各个层次,尤其是多提问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捕捉他们的亮点进行鼓励、引导,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转变观念,把握新课标的内涵,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关注细节,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就会成就“大课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