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英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翻开语文教材,每篇文学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中,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面对这些充满作者情感的优秀作品,我们不能只在分析字、句、段上下工夫,而无视文章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无视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无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因此,教语文就是要求教师以情燃情,使语文教学置身于学生的情感兴奋中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物我两忘。也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呢?现从“寓情于文,潜移默化”的角度出发,就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材,选准动情点。激发学生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情”从何来?从教材中来。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美的世界,是情感的海洋、情感的火山。离开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感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术。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选准动情点,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感情波澜,使作品中蕴藏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引导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进而促使其完美人格的构建。
如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以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谈论问其父:什么是爱情?这样一个伟大、声名卓著的文学家,他回答却让人容易理解,也很快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情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用诗意整化了孩子的心灵,从而抒发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对女儿父爱,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一个做好父亲品格的高洁。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在教学中,笔者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喜、怒、哀、乐等感情的环境,以渲染气氛,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某个情感世界中,真切具体地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把情感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1.刨设情感意境,导人新课
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方式可谓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好的导语。必能“动情”,扣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使他们神思飞越,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最佳准备状态,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时,笔者这样设计导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感悟:变色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文章中提出的主人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色,穿过市场的广场……一直至他几次变色,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真实的虚伪善变,见风使舵、阿臾奉承、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狡猾的人之本性的现实社会现象。
2.用朗读渲染情感
郭诛若先生在《文艺论集》中曾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耳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也能引起审美情感。因此,教师范读要融之以情,创造意境,根据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定好读的格凋,或豪壮激昂。或慷慨悲壮,或深沉凄凉,或清新明快……且引导学生自读,读出感情,领悟真谛,使得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人作品的意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强烈共鸣。
如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就以朗读为主。上课时,紧紧抓住“我心里颇不宁静”这个低沉而又伤感的基调指导朗读,力求读出舒缓、深厚、沉静、无奈。把朱自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想超脱又不能超脱的彷徨,把渗透在朦胧的月光及模糊的荷塘中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体会淡彩绘幽境、曲笔诉衷肠。通过一番朗读,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脸上洋溢着欣赏后的满足感,学习气氛异常活跃。
3.融人生活体验
分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要想深入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除了对文学作品做精要的分析,有时还需要提供必要的生活体验,让其对鉴赏对象进行联想,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恨,以至同喜同乐,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
例如,讲《应聘》这篇课文,如果单纯地讲应聘的要求:举止要文明、态度要真诚、谈吐要得体,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就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就从自己的求职经验谈起,谈求职过程中的见闻和艰辛,引起大家的关注,然后和学生一起自编自演了许多求职场景,更多的让大家换位思考。在这样的自娱自乐中,学生很快就领悟了课文的要领,增长了见识。当然实践起来会更得心应手,求职时会更自信。
“情感就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作为一名跨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善于利用语文的学科优势,用情感影响学生的行动,以自己的情感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的人生路程、使学生由衷地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做到了这一点,语文教学才会像一个人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样,显示出勃勃生机,既扎扎实实,又生动活泼。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