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吉君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出,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应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分析学生的特点与不足,使中学地理课堂教育更有针对性。基于此,我们应对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课堂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教学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地理;地理教学
中学地理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普及地理常识,是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开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备课、教学模式选择及课后作业的设计等角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需要,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取得实效。因此,我们应对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课标对中学地理课堂的具体规定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学科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是民主的,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民主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与气氛,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得到全而的发展。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体现学生的个性需求,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育的人道化、人性化;二是教育的个性化或个人化,包括教育就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各职业选择等;三是教育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做好教育职能的定位。基于这一考虑,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认真做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全面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新课标下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中学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教师在熟悉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要对自身教师的角色上进行反思,教师不光要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而且要有充实的教学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有基础把学生教育好。当然,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绝对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不亦乐乎,但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接受了多少缺从来也没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学中只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衡量一节课的质量部是看老师用了那些花哨的教学手段、不在于课堂气氛如何的活跃,更重要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的结论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以自身为主,利用教材和图册等必要的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协作讨论,教师点拨,最终得出问题的结论,获得新知识。
三、新课标下应合理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它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间的交流。多媒体代替“粉笔+黑板”不是课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淡化“装饰”效应,使教学工具与教学主体相适应,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四、新课标下应注意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提出问题、口头回答、指图、填图、读图分析、演示操作、资料整理、成果展示等评价形式来激励学生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时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信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融合在一起。
五、新课标下应增加中学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地理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师导生学”教学活动,教师只作启示性讲述,不搞填压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对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因而应组织学生多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可以办地理小报、创办地理兴趣小组,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这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这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六、总结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认识到地理课程的重要性,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重点做好课堂教学工作。重要应从课前备课、教学模式选择和课后探究性作业设置等几个方面人手,全面提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满足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2]王晓晶.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地理教学[J].文学教育(上),2011(8)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