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014-09-27 03:14仝双梅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4期
关键词:六盘水生态环境产业结构

仝双梅

摘 要:简要分析六盘水市生态环境存在着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现象严重、“三废”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并指出可通过发展和保护林业、恢复地表植被、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环境的执法力度、强化公众生态意识等措施来实现六盘水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六盘水;生态环境;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4-0228-02

一、六盘水概况

六盘水位于贵州省西部,总面积9 965.37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63%,辖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四个县级行政区。市境东与安顺市相连,南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接壤,西与云南省曲靖市交界,北与毕节地区毗邻。

六盘水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储量非常丰富,是西南重要的煤炭钢铁工业基地,有“西南煤海”、“钢城”的美誉。六盘水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境内总水量约142亿立方米,有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等知名旅游景点。此外,六盘水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有“中国凉都”之称,近年来,六盘水以独特的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为依托,举办消夏文化艺术节,倾力打造国际性的旅游休闲大都市,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和知名度,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六盘水生态环境现状

1.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解放初期,六盘水的森林覆盖率为23%,1964年六盘水被确定为三线建设重点城市后,境内大量的林木被开采用于煤炭生产,以及不合理的毁林开荒,加之本身生态环境脆弱,1975年森林覆盖率下降为10.8%[1],80年代中期跌至7.5%,境内林地面积由1958年的140.5万亩锐减至1975年的70万亩,1985年下降至26.2万亩[2]。森林覆盖率的急剧下降,致使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进程,2007年,全市有5 229.53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2.5%,其中中度为2 557.18平方公里、强度为796.56平方公里、极强度为230.61平方公里,分别占总流失面积的48.9%、15.23%、4.41%[3]。

2.石漠化现象严重

六盘水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境内喀斯特地貌区域面积6 263.7k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3%,贵州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而六盘水又是全省石漠化的重灾区,石漠化面积高达2 575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4]。石漠化使当地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山区本就贫瘠的土地资源更为稀缺,土地生产效益极低,石漠化现象不仅已成为岩溶地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而且威胁当地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成为制约六盘水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三废”污染严重

六盘水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冶金、化工、炼焦等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生存。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地表水体严重污染,2005 年,六盘水市污废水排放总量7 435.26万立方米,其中,工业排放量3 577.26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总量48.11%。同年,六盘水市工业企业烟尘年排放总量为12.68万吨,其中,工业粉尘年排放量为11.55万吨,生活烟尘年排放量为1.13万吨,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为16.91 万吨[5]。

六盘水城区空气质量呈下降趋势,空气中许多污染物质严重超标,大部分企业产生的污染物烟尘和SO2基本不达标,全市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酸雨,城区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以上,给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6]。此外,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的随意堆放也加剧了环境污染,据统计,当前六盘水固体废弃物堆放占地面积已近400hm2,尤其是煤矸石长期堆放在地表,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了进一步的污染。

4.自然灾害频发

由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之煤炭资源的长期过度开采,在矿区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空区,从而引起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如由于过度开采岩溶地下水,导致从1969—1981年在老城南面癞子洞北西—西东一线发生700多处塌陷[7],1991年水城县双水镇贾家营岩溶塌陷,主要就是附近的朝阳铅锌矿区大幅度疏排地下水而引发的,岩溶塌陷的发生给人们生活和城乡建设带来巨大影响,六盘水城中心区曾因塌陷毁房80多座,贾家营的塌陷也造成10多亩良田被毁坏,并造成了房屋的倒塌[6]。

据统计,目前六盘水形成的煤炭采空区面积约150km2,引发的沉陷区面积300km2,涉及人口约4万人[8]。截至2010年8月底,全市共分布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80处,其中滑坡644处、地裂缝214处、崩塌74处、泥石流14处、地面塌陷26处、不稳定斜坡8处,遍及四县(区)的全部98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7 248户147 404人居民的生命受地质灾害威胁,受胁财产约111 744万元[9]。

三、六盘水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1.发展和保护林业,恢复地表植被

首先,在现有地表植被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对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实施天然保护林工程,进一步开展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项目,逐步恢复地表植被,实施生态发展战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五”的五年间,依赖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工程和珠防工程等重点工程在六盘水市的相继实施,六盘水共完成人工造林131.48万亩,封山育林54.4万亩,年均造林26.3万亩,年均封山育林10.9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6%,取得了年均增长1.06个百分点的好成绩[10]。endprint

其次,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林木生产周期长,破坏容易恢复难,对于现有的森林资源严禁随意砍伐,加大林业管护人员的配置,组建专业的灭火人员,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减少火灾和病虫害对森林的破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林业政策管理体制,把林业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综合考虑资源承载能力,提高人们保护林业和遵守林业规章制度的意识。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六盘水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为主要支柱的工业产业体系,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样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带来了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六盘水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关闭资源利用率低、破坏生态的小企业,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及小焦化、小钢铁、小洗煤等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整合发挥煤电产业集群优势,发展以煤炭为依托的循环经济模式,同时兼顾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六盘水把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研发高新技术吃掉“三废”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初步形成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回收利用、焦炉掺烧发电等循环发展模式,立足煤、依托煤、跳出煤、活用煤,基本形成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煤化工等为支撑的工业体系,正全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GDP增长变得越来越干净[11]。此外,以促进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目标,抓特色、抓园区、抓品牌、抓引资,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交通运输、金融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较快,2010年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

3.加强监督,加大生态环境的执法力度

为促进六盘水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同时,制定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严格执法监督,明确责任的主体,加大对现有环境保护法规的执法力度,对违法环境保护法、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必须严惩,确保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4.强化生态意识,提高公众爱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公众的参与和配合,要加强《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通过新闻报道、制作专题宣传片、环保电子屏展示等多渠道的宣传教育,对全市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同时,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讲座和公益活动,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保护六盘水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公众的能动性,以实际行动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中来。

参考文献:

[1] 六盘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盘水大事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 许南海,刘庆艳.三线建设与六盘水生态环境之变迁[J].怀化学院学报,2011,(9):19-21.

[3] 彭盛烈,龙挺.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六盘水生态建设初步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3):12-14.

[4] 王瑞江,姚长宏.贵州石漠化的特点、成因与防治[J].中国岩溶,2001,(3):211-215.

[5] 高波.能源型工业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之路——以六盘水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0,(9).

[6] 路洪海,六盘水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0-63.

[7] 水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水城特区志·自然地理篇[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8] 寇学永.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研究——以贵州省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

[9] 游桂芝,潘庆英.六盘水市地质灾害现状调查及防治建议[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26-129.

[10] 六盘水市林业“十一五”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建设规划[Z].

[11] 六盘水循环经济改写“煤文章”[N].人民日报,2012-07-12.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猜你喜欢
六盘水生态环境产业结构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征稿简约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六盘水
六盘水二题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