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航+张宜帆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可以看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中央更强调公平合理,惠民普及。如何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是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中不能绕开的话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4-0032-02
党的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持续和健康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素,而城镇化是维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的概念,最早源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这一概念被用来大致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从国际经验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意城市”的研究表明,创意在城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艺术和文化培育了城市的宜居性、社会凝聚力和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培育了创意阶层,涵养了创意公民,滋生了全民创意。正如理查德·弗罗里达所言,“创意可以来自任何一个用创新方法解决问题的人,可以是一个社会工作者、一个商人、一个工程师、一个科学家或一位公务员。城市是一个联合团队,集合了不同见解的人,激发出最有趣的观念和计划。这也意味着创意城市既有富于创造性的政府,也有创新的个人、组织、学校、大学等。公共、个人和社会领域通过鼓励创意并合法运用想象力,将极大地丰富解决城市问题的可能和潜在方案的智库。” 由此可见,最大限度地释放当地人才的潜力,激发全民创意,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动力和保障条件。
众所周知,城镇化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工业生产活动和农业生产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农民由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适应城镇化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尤其是在行使文化权益方面。所以我认为,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很难推动和保障农民进城后的文化权益。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通过经济投资让农民们进驻城市容易,但让农民们融入城市文化氛围,参与城市文化活动,行使城市文化权益却有很大难度。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文化的构建和引领,只注重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必然失去内在的灵魂。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是面向全社会各种群体的,尤其要注重农民群体。他们在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这种差异会被逐渐放大,以致影响城镇化的进程。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推动和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的文化权益。
一、发放《城市文化指导手册》
推动和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首先应该把城市的文化分布和基本情况做普及性的介绍,例如城市的文化场馆和文化设施的位置、类型、分布、交通、周边情况和使用方法等基本信息。《城市文化指导手册》应该是一种集科普、地图、通讯多种用途于一的城市名片,对刚刚步入城镇的农民来说是必要且必须的。同时应该安排专人对接和引导,真正把农民纳入城市文化生活。
二、推出廉价精品文化套票
农民的消费观念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难以转变,对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引导、鼓励、支持农民的文化消费。政府财政应该以补贴的形式,积极推出精品文化套票,让农民花费较少的费用,欣赏到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例如影剧院、电影院、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主题公园、文体活动中心等。慢慢树立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从一人到多人,带动家庭文化消费。
三、实行公共文化场馆绿卡制
在国家积极推动下,大部分公共文化场馆都开始实行免费游览制度。为了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建议发放“文化绿卡”,在游览公共文化场馆和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时赠送一定的文化纪念品、明信片或小艺术品等。这样有利于提高文化积极性、文化品位和文化层次、提(下转42页)(上接32页)升城镇文化建设水平。
四、推送文化专题讲座活动
文化专题讲座是一种直接的文化普及方式,将农民群体的移动联系方式集中登记备案,借助移动通讯运营商的推送服务,有针对性的把文化专题活动信息推送给每个人。这样有利于丰富文化生活内容。但要注意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对不需要此类服务的要给予退订,以免引发抵触和反感情绪。
五、开展“文化兼职”
针对有兴趣爱好和闲暇时间的人群,还可以开展“文化兼职”,即到文化场馆、文化活动中担任志愿者或兼职工作,通过一定的专业化培训,让他们积极融入整个文化建设的氛围中,找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快速步入城市生活。同时还能够影响周围更多的人,形成一种辐射效应。
六、构建文化考评制度
文化是根本的民生工程幸福感、文化惠民、关乎广大人民精神生命的安顿问题。农民文化权益的保障,不仅仅是一种号召或者倡议。在地区领导的政绩考评中不能仅仅只是“唯GDP”论,更应该加入文化考评的制度。把民生工程,文化惠民真正落在实处。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最大的难点在于转变农民的观念。一方面,广大农民对农耕文化仍难以割舍,对城镇化消弭民俗习惯和风俗禁忌的同质化过程比较排斥,因此,容易产生缺乏产业支持、市场支撑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使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另一方面,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容易产生“半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的城镇化,要求新型城镇的行政管理方式应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变政府、公民、社会组织多方共同治理的新模式。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攻破、去解决,尤其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城镇化最终还是要落到以人为本的核心上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农民不仅要物质生活走进城市,文化生活更应该走进城市。
[责任编辑 刘娇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