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倩倩
摘 要:在回顾国内外学者对国外直接投资(FDI)和对外贸易之间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中国1985—2011年FDI和对外贸易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对二者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目前情况下,FDI在中国体现为贸易制造效应,且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大于进口贸易。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的现状,对FDI促进贸易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此外,就吸引外资问题提出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FDI;对外贸易;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4-0264-0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情况
Mundell R.A.(1957)发表在AER上的文章修正了H—O理论,放松了H—O理论中要素不可流动的假设,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相互替代。小岛清(1987)认为,FDI的母国通过在东道国投资建立生产基地的垂直型投资于贸易有互补关系。此外,Clausing(2000)使用1977—1994年数据验证了美国对29个国家的投资与美国出口之间以及29个国家对美直接投资与美国进口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出口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关系,外国在美直接投资与美国进口也表现为互补关系。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FDI大量涌入中国,国内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钱晓英、赖明勇和张大奇(2001)以引力模型为分析框架,得出了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对外贸易的结论。邱斌、唐保庆和孙少勤(2006)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得出FDI与国际贸易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他国内学者运用回归分析、Granger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得出了FDI与中国国际贸易存在互补关系,FDI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探索FDI和国际贸易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其观点。但是,许多研究是从企业的角度,即从跨国公司的层面上来研究投资和贸易的关系,如果从整个宏观数据来看情况也许会发生变化。针对以上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建立模型来探讨FDI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作用。
二、中国FDI及对外贸易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FDI的流入一直保持着迅猛的势头,对外贸易总额和FDI在数量上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据统计,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6 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出口额为18 983.81亿美元,进口额为17 434.84亿美元。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直至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在20%以上,受全球及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进出口总值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9年甚至出现负增长。但进入2010年之后,貿易状况很快恢复,2010年增长速度为35%。2011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1 160.11亿美元,同比增长1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关税水平不断降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量显著增加。此外,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受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影响,中国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去,进一步促进了贸易量的增加。
从下页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际使用FDI的数量出现了跨越式的大幅增长。但在1997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FDI的数量有下降的趋势,在经济复苏之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FDI也进入了一个稳步增长的发展阶段。当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实际利用的FDI也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
三、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实际利用的FDI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效应,我们建立如下三个模型:
lnYt=a0+a1lnFDIt (1)
lnIMt=c0+c1lnFDIt (2)
lnEXt=b0+b1lnFDIt (3)
其中,Y表示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EX表示中国出口总额,IM表示中国进口总额,FDI表示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额。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流入中国的FDI数额较少,而实际使用的FDI数额几乎可以忽略,并且在国家统计年鉴中1985年之前的FDI数额并未单独列出,因此我们选取了1985—201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其中,1985—201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实际使用的FDI数据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编制的《中国统计年鉴2012》。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利用Eviews7.0软件对1985—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样本容量为27。首先对第一个方程进行回归,即探讨FDI对进出口总额的影响,拟合后的方程如下:
lnYt=3.9063+0.8107lnFDIt (4)
(8.2513)(9.6689)
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后的R- squared为78%,说明该方程能够较好的拟合数据。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95%的置信区间),说明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同时方程也通过了F检验,说明方程是线性显著的。通过拟合后的方程可以看到,自变量FDI前的系数为0.8107,也就是说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促进进出口额增加大约0.81个百分点,FDI和对外贸易呈一个正相关关系。
为了进一步分析FDI对出口额和进口额的影响,对模型(2)和(3)进行了回归,拟合方程分别为:
lnEXt=2.9863+0.8568lnFDIt (5)
(6.2963)(10.2001)
lnIMt=3.4187+0.7670lnFDIt (6)
(7.1739)(9.0885)
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FDI与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国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促进作用,并且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大于进口贸易。
四、原因探究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国外直接投资在中国体现为贸易创造效应。结合中国近三十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其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发达国家通过FDI将低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刺激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间分工日益明确,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达国家的国内产业主要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集中,在产业改革的过程中,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这主要是通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的FDI实现的。就中国而言,制造业实际利用的FDI在近几年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趋势,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行业,截至2011年,制造业实际利用的FDI超过521亿美元,在所有行业中的占比将近4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的梯度转移在优化发达国家国内产业结构的同时,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对设备、零部件等货物的进口和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间商品的出口。
第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中占比重大,成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外商投资企业以其得天独厚的国际背景,凭借现有海外销售渠道和纯熟的营销技巧,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图3列出了2005—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额在中国总贸易额中的占比情况,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比虽然呈现总体下滑的趋势,但仍然基本维持在50%以上,一直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的地位日益增强,技术、销售服务等经济发展的软件很难在外部市场通过买卖行为获得,这就使得FDI对贸易乃至经济的积极作用难以代替(罗萍,2005)。
第三,FDI的进入提高了中国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了贸易的发展。FDI带动了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网络向国内渗透,外国投资的正外部效应促进了中国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进步,提高了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因此,FDI成为中国国内企业和国際市场之间的桥梁,对贸易乃至整个经济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结语
中国利用外资规模已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FDI存量为4 730.83亿美元,而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同期存量分别为31 205.83亿美元、11 250.66亿美元、7 016.43美元和11 329.61美元,中国仅为美国的15.16%。因此,要充分发挥FDI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的创造效应,应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保证FDI的规模稳步上升的同时,也要注重产业导向,创造条件利用外资来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及进出口商品结构。此外,还应发挥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人力和资源优势,创造优惠条件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平衡外商投资的区域差异。总之,应充分利用FDI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服务。
参考文献:
[1] Clausing,Kimberly A..Does multinational activity displace trade?.Economic Inquiry,Apr.2000,Vol.38,Issue 2:190-205.
[2] Mundell,Robert 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1957,Vol.47,No.3:321-335.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 罗萍.FDI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实证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05.
[5] 钱晓英,赖明勇,张大奇.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国际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2001,(5):123-128.
[6] 邱斌,唐保庆,孙少勤.对中国国际贸易与FDI相互关系的重新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6,(4):32-46.
[7]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321-335.
[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