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殿萍
一、曾经沧海难为水
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回头审视自己走过的语文之路,何尝不是如此呢?于是,语文教学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身处一个乡村小学,我常常面对这样的现实:学生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学校的图书室里是早已过时的发黄的图书,很多家长的意识难以一下子提高,带孩子进图书馆的次数屈指可数,课堂上教师虽然力争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更广阔的天地,但很多时候成了空话,根本落不到实处。许多学生的作文如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没有了灵性,没有了童真童趣,没有了鲜活的生命,没有了真实的生活。可以想象:我们的学生花了多少的功夫才将这一篇篇所谓的“范文”背会。如此学习语文,学生还能有多少兴趣可谈?还有多少快乐可言?为了成绩我们的学生“吃苦耐劳”,我们许多老师“想方设法”。《小学语文教师》紧紧牵引着我的目光,“海量阅读”、“揉读”、“共读一本书”将我的理念一次次提升,李振村在全国小语会上的发言如一缕春风,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使课标提倡的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初识庐山真面目
初识主题阅读是在《小学语文教师》上,阅读着《主题阅读三人行》一文,我仿佛在黑夜中看到了一盏明灯,里面倡导的理念令我耳目一新,我将两本书带进了课堂,《新语文主题阅读》里的文章我一篇一篇读给他们听,《主题式经典诵读》中的诗一首一首抄给他们背。没想到学生对里面的文章特别喜欢,每次我一走进教室,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集中到我的手上,有眼尖的小家伙一看到我带着那两本书进教室,就喜形于色,窃窃私语:老师又要给我们读新文章了,真好!还招呼其他同学:别吵,要不老师就没时间读文章了,这两本书竟然成了维持课堂秩序的法宝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走出教室,有意犹未尽的小家伙尾随其后,借回家看,“老师,下节课还上语文课好吗?你还给我们读文章听吧”的声音常常回响在耳畔,眼里满是期盼,让我不忍心拒绝。由于主题阅读进入了课堂,学生竟深深地爱上了阅读,爱上了语文,我也乐此不疲,每天迎着太阳,领着这群快乐的小鸟诵读那一首首经典诗文。听着《班雄演义》,教室里哄堂大笑,那分明写得就是他们自己,《特殊的点名》、《老师,让我们在看你一眼》让教室里一片抽泣。读《轻轻放下教鞭》一文,有几次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在这些文章中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他们的生活。看着孩子们眼中的那一抹渴求之光,我的心中有一盏明灯在冉冉升起。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此,我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主题阅读,随着主题阅读之花在全国各地的开放,一场语文教学的革命被悄悄掀起。成功的硕果挂满了枝头,那香味引得多少热爱小学语文教学的人驻足仰望。
清楚地记得:当每一位学生手捧一册主题阅读的书籍时,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下课了,许多学生还捧着它不肯放下。每天清晨我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诗歌,语文课堂有三本书相伴,不在枯燥无味,显得充实而有活力,我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主题阅读最让学生受益的就是习作。是啊!同一主题、各种题材的文章学生都读了,又积累了那么多同一主题的经典诗句,写起作文来可以说是得心应手。课堂因为有了主题阅读的相伴而成就了许多精彩,请看几个读写联动的镜头:更羸我想对你说:你为什要打那只受了箭伤的小鸟?你太狠心了,它是那么可怜,也许它的孩子还在巢中嗷嗷待哺,难道你不知道白居易写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引用的多恰当呀!“爱在心窝里”这一单元的分享展示课上,学生结合主题阅读中的文章,诉说着对爱的感悟:爱,是懂得回报;爱,是忍受着巨大的恐惧,也要救朋友的壮举;爱,是母亲深情的眼睛,无论我走得多远,也走不出母亲的眼睛;爱,是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要用乞讨来的钱为天堂的母亲献一束怒放的菊花;爱,是长夜中守护的身影。我享受着这样灵动的课堂,倾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真言,再次感受到了“主题阅读,塑造心灵的阅读”这句话的内涵。是啊,一个丧失阅读兴趣的孩子也必然丧失写作兴趣。让儿童在有兴趣的阅读中去学习写作。这才是一种理想的写作状态会。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主题阅读为我的教育之旅指明了方向,为我的教育生涯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也为农村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在这片蓝天下,我情愿带他们翱翔,任它千难万险也无法折断我飞翔的翅膀。因为我坚信:一定会有果实结满枝头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