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楠 唐延东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尤指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枝新秀,由腾讯公司推出,属于免费类应用软件。自推出之日起至今,已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为促进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更好的应用,我们就要探究其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良好应用。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高校教育;应用必要性;应用问题;应对策略
微信可以提供免费的视频、语音、图片、文字和多人群聊等功能,是一项新兴的交流应用软件。随着电子信息的发展,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大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势在必行。
一、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应用必要性的探析
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分为注册、设置个人信息、管理用户、管理素材、管理消息等方面,其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大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便利。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
(1)操作便捷,内容丰富。首先,微信公众平台的操作非常便捷;其次,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内容还很丰富,不仅包括文字和图片信息,还包括语音和视频等内容。
(2)消息发送高效、精准。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发送效率非常高,具有即发即收的功能,消息同步性能极好。
(3)吸引力大、应用群体广泛。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项新兴的交流媒介,迎合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知道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其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相应的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但是,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弊端。下面,我们就其存在弊端进行探讨,为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发展奠定基础。
(1)微信公众平台自身功能不足。首先,微信公众平台的语音传送只支持MP3的格式,且时长不得超过一分钟;其次,微信公众平台的申请认证至少要有1000个人对其关注,严重限制其应用的推广;最后,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证用户每天所群发的消息受数量限制。
(2)微信公众平台在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首先就表现在微信公众平台的账号管理者没有办法知道发送信息的阅读者数量、评论内容及分享次数,这也就导致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效果无法快速考核的弊端。
(3)高校教育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除上述微信公众平台方面的不足以外,高校教育以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为主的现状也是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受阻的弊端之一。
三、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知道,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势在必行,为加强微信公众平台这一新兴媒介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我们就要探究其改进措施,以有效衔接微信公众平台与高校教育。
1.健全微信公众平台自身的功能
要健全微信公众平台自身的功能,就要拓展其应用功能。首先,要督促微信公众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的音频文件;其次,要降低微信应用平台的认证门槛,变需要至少1000人认证为500人甚至更少,推广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最后,扩展认证用户每天发送信息的信息量,增加其应用的便捷性。
2.有效解决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中暴露出来的弊端
由于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的账号管理者也没有办法知道所推送信息的阅读者数量、评论者数量、评论内容及分享次数,加之人们很少和微信用户的官方网站进行互动沟通,这就导致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效果无法考量。为解决这一弊端,高校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以督促学习者自觉且有效的应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学习。
3.将微信公众平台与高校教育有效衔接
为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和高校教育的合力,我们就要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和高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把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高校教师的日常课程教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4.充分挖掘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潜力
微信公众平台以人为本、可及时地分享教师的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拓宽了大学生的教育阵地。为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我们要充分挖掘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潜力,拓展其应用功能。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应用必要性和存在问题的探析,针对其存在问题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促进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对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探究,以有效衔接微信公众平台与高校教育,促进其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4)
[2]冯志强.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3(09)
[3]曹砚辉.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12(03)
[4]杨立淮,徐白成.“微博”网络生态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