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的成因与风险
王继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大学生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个人幸福的三位一体梦,激励亿万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然而,处在个体离疏化时代的某些中国大学生,呈现出去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倾向,大学生三位一体中国梦日益演化为“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对这种现象,应给予高度关注。本文以个体离疏化理论为研究视角,为大学生重新嵌入三位一体中国梦提供路径支持。
“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 个体离疏化 成因 风险 嵌梦路径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概念后,人们对大学生中国梦的研究方兴未艾。学界在探究大学生中国梦时,大多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着手。但是,当代大学生已经相当个体化,学界忽略结合个体社会学理论来研究大学生中国梦,必然导致对大学生中国梦的探究缺乏深度。本文从学界前沿的个体社会学研究视角——“个体离疏化理论”着手,对“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进行探究,以期准确梳理“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的成因与风险,为大学生嵌梦提供路径支持。
“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某些大学生国家集体利益意识日益淡薄,与传统家国一体梦、集体主义观和群体社会关系渐行渐远,失去家国责任,疏离国家梦、民族梦、社会梦,却只为个人梦而努力”。简言之,“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是指某些大学生中国梦有成为单中心个人主义梦的倾向和趋势,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
“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是在当代中国“个体离疏化”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复杂的伦理成因、现实成因、直接成因。所谓的“个体离疏化”指:“在当代中国的转型过程中,既出现个体崛起的喜人局面,也有个体迷失的隐忧困境。它具体是指个体从传统伦理、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中脱嵌出来,失去社会关联、步入社会疏远的过程。”“个体离疏化”的三种成因,“社会转型下的个体去传统化、体制转轨下的个体风险内在化、断裂社会下的人际疏远化”[1]分别是某些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的伦理成因、现实成因、直接成因。
首先,社会转型下的个体去传统化是“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的伦理成因。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程,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2]。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由半封闭、封闭状态走向开放性,西方功利主义思潮涌入我国,并逐步侵蚀我国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功利主义以快乐主义为基础,当对任何行为都予以赞同或不赞同的时候,他们所依据的标准是看该行为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当事者”的幸福或快乐……在功利主义者看来,个人利益是唯一的现实利益,社会不过是一个虚构的共同体,因而所谓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不过是个人利益的相加而已[3]。在功利主义日益膨胀的情况下,我国某些大学生的入党、人际交往、学习、就业,甚至恋爱、婚姻都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色彩。某些大学生的国家集体利益意识和观念日益淡薄,爱国敬业、无私奉献、集体为上等传统美德日益碎片化,为自己谋利益成为某些大学生的选择。社会转型下的个体去传统化促使某些大学生从传统伦理中的集体主义的束缚中疏离出来,中国梦中的集体主义元素自然不再对某些大学生具有吸引力,从而产生了伦理层面的“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
其次,体制转轨下的个体风险内在化是“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的现实成因。在我国社会转轨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体风险内在化的典型表现是就业风险自我化。在就业制度改革前,大学生的工作和福利保障完全由单位提供,大学生个体是没有任何生存风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国家不再实行大学生就业包分配制度,大学生的就业由市场调节。就业后,单位也不再包管一切。由此,我国大学生经济、政治、人身上的各种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各种风险落在了大学生自己身上,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风险都日趋内在化。在各种生存和发展风险的内在化下,某些大学生与单位、与集体、与国家的联系疏远了,他们自主解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从而在少数大学生内心中形成了一种认识,“既然国家不对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负责,而是都将它们交给市场来调节,那么有个人梦就可以了!”。在体制的转轨下,个体逐渐失去了传统福利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保障,成为一个“社会人”,这促使了个体从制度层面脱嵌,产生了制度性的“个体离疏化”[4]。这种制度性的“个体离疏化”恰恰是“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的现实成因。
再次,断裂社会下的人际疏远化是“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的直接成因。断裂社会在现实意义上首先指明显的两极分化——富裕与贫穷、城市与乡村、上层与下层,社会沿着这条主要断裂带展开,几乎分裂为两个不同的世界[5]。在断裂社会下的人际疏远化的作用下,某些大学生在社会互动中与他人人际关系疏远,与集体关系也产生疏远,这种多维疏远化直接催生了“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
在“个体离疏化”下,“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带来了三大风险。
1.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的典型特征,就是某些大学生中国梦去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导致少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疏离。首先,某些大学生行为和意识都倾向功利主义,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奉献……少数大学生疏远集体,错误地认为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只在于自我快乐,成为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人。其次,某些大学生价值选择陷入选择性障碍,价值观践行失序,自身仿佛置身在虚幻高空,导致少数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迷失方向,游离于三位一体中国梦主流价值观之外。最后,大学生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导致对自我的意义、自我的价值偏失。
2.关于弱势群体大学生。
对弱势群体大学生不能污名化,不能有社会层面的歧视,更不能有文化心理层面的歧视。要防止某些大学生的自卑感、自羞感、自责感增长。由于对弱势群体大学生传统上或后天的某些偏见,以及基于偏见对弱势群体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拥有者与实现者形象的污名化建构,使得弱势群体大学生中国梦遭受歧视和贬低,影响着弱势群体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长此以往,少数大学生个体会出现精神萎靡、意志堕落情绪化现象。
3.关于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 (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需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6]某些大学生实现中国梦自我效能感每况愈下,是指少数大学生个体对自己能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能力和机会去实现中国梦的自信程度日益降低。三位一体大学生中国梦是大学生处世的标杆,给大学生指引了人生的方向,那就是将个人梦融入到集体梦中,才能有出彩人生。然而在个体离疏化下,榜样的分散化,让某些大学生丧失了通过观察与自我能力相近、经历相似的大学生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来指导和激励自身中国梦实现的机会,使大学生更加渴望能从榜样身上汲取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力量来激励自我三位一体中国梦的实现。在“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下,某些大学生独自奋斗,任何风险都要自我独立承担,逐渐疏远与社会联系,最终失去在集体中才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的信念。对未来的茫然和对自我能力的信心缺乏,让某些大学生实现中国梦自我效能感每况愈下,带来的最大危害是某些大学生长期被焦虑感和抑郁感所困扰,自尊感及自我信心都降低。
“个体离疏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采取治标为治本赢取时间的综合应对策略才是解决“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问题将较长期存在。为此,必须做到柔性稳定,保证大学生个体贴近国家梦、民族梦,不放弃国家责任、民族责任,在柔性中,加强大学生三位一体中国梦建设。第二,从长期看,只有大学生个体将国家梦、民族梦融入自身血肉,才能实现三位一体中国梦。全社会要主动帮助那些大学生加强对三位一体中国梦的认同感,促使那些大学生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当中。鉴于此,本文提供以下嵌梦路径为大学生“嵌梦”提供支持。
1.笃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中国梦前进方向。
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于北大以“扣子”理论,阐释大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引起热烈反响。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为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大学生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的原则。大学生把握好中国梦前进方向的根本保证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要牢记习总书记“‘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的嘱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加强文化认同感,始终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要脚踏实地,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好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情操。
2.塑造正确归因方式,强化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倾向于做怎样的解释。在“大学生中国梦疏离性”下,当前我国大学生归因方式出现某些失当,主要表现在某些大学生习惯沉浸在一种抱怨文化中,喜欢将个人失败归根于社会,却从不思考自身的欠缺。某些大学生中出现了一种用抱怨“合法化”自己的疏懒,用社会问题“合法化”自己的消极的潮流[8]。唯有明晰个人与国家双方的权责关系,不逃避自我责任,才是抵制“抱怨文化”消极潮流的有效方法,也是塑造正确自我归因方式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切实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责任感教育,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要协同完善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强化机制,形成合力有序推进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提高大学生国家主人翁意识。更应发挥学校党组织在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学校生活中打造严格的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强化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国家责任感意识,培育大学生正确的民族责任感观念,让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始终满怀国家意识、民族责任。
3.构建互构型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社会包容性。
社会支持系统即个人在其生活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与支援的整个系统的总和[9]。郑杭生认为:“所谓互构,即指社会关系主体之间的相互建塑与型构的关系。”社会互构论强调成功的社会支持需要让弱势群体主动通过自身的行动寻找支持,这需要让被支持者内化社会支持的观念,并在支持的主体与客体间建立多维互动[10]。弱势群体大学生一旦被污名化,就会疏离三位一体中国梦,将自我闭塞在一个狭隘、封闭的社会网络,丧失主动建构社会支持的机会。将关怀融入到互构型社会支持系统中,提升社会包容性,加强社会和谐建设,不断消除弱势群体大学生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以人为本,坚持增权原则,着力促使弱势群体大学生平等享有人生出彩机会;切实拓宽社会网络和加强建立有益的多维互动社会支持系统,优化人际环境,舒缓某些弱势群体大学生与周围人僵化的人际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措施,提升被污名化弱势群体大学生对中国梦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他们奋勇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
[1][4]曾维和.当代中国的“个体离疏化”:成因与风险[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04).
[2]陈振明等著.社会管理——理论、实践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2.
[3]张林英.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
[5]郭于华.转型社会学的新议程——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评述[J].社会学研究,2006(06).
[6]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8]张颐武.让中国梦超越抱怨文化[J].中关村,2010(07).
[9]张庆辉.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华章,2012(18).
[10]金小红,应辰.“互构”型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与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J].兰州学刊,2010(08).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中国梦”愿景调查及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1310300011Z)。